![]() ![]() |
畅销书浅规则(升级版):成就畅销书的133个细节 本书被誉为中国版的《这书要卖100万》。 李鲆以专业的素质、传播的角度切入出版,对畅销书运作进行了一次较为完整的梳理,厘清了关于畅销书的种种错误观点,总结了畅销书运作的普遍规律,具有很强的实操性,对出版从业者和写作者都有借鉴价值。 作者是作家、媒体人、出版人,曾从事过出版策划、图书营销、杂志编辑、数字出版、媒体公关等多种职业,因此得以从多个视角观察书业,发现被许多出版从业人忽视的细节,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提出了畅销书的“3214”法则,可以帮出版人判断一本书的畅销潜质。作者认为,图书营销应该从图书策划开始,贯穿出版的始终,出版的每一个细节都是营销。对于如何制作畅销书名、如何制作封面、腰封,乃至如何撰写作者简介、内容简介等,他都给出了具体而微的方法。 作者自称是一个有总结癖的人。他认为,一切艺术都可以细细拆分为技术,总结出一二三四来,让后来者可以很快上手。他说所谓畅销书浅规则,即关于畅销书的浅显的规则,一看就能懂,一学就能用。 ☆200余家出版机构的培训导师,出版培训第yi人李鲆思想大成之作。 ☆中国版《这书要卖100万》,第yi版在2013年出版后畅销大陆出版界,并成功将版权输出台湾地区,成为图书策划类第yi本版权输出台湾地区的出版物。 ☆新版增加30%内容,全新增订升级。 ☆传授133个图书策划细节,一本书帮你轻松掌握畅销书出版秘籍。 ☆出版单位业务培训shou选读物,获诸多出版名家力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长孙月沐、接力出版社总编辑白冰、长江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金丽红、海豚出版社社长俞晓群、新华出版社副社长要力石、华文天下图书总编辑杨文轩、磨铁图书创始人沈浩波、读客图书董事长华楠等出版名家联合力荐。 再版序:畅销之外,还有更大空间 李鲆 金城出版社决定再版《畅销书浅规则》和《畅销书营销浅规则》,我又是感激,又是欣喜,又是惶恐。 写作这两本书时,我尚供职于《中国图书商报》(后更名为《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主持《中国编客》专刊和每月一次的“编客学堂”讲座,有幸与出版行业精英人士深入沟通交流,受益匪浅。身为媒体人,也采访撰写了大量的相关文字。在此基础上,编辑整理成书,就是《畅销书浅规则》和《畅销书营销浅规则》。 这两本书出版后,得到了诸多业内大家的肯定,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许多出版机构团购了这两本书作为编辑教材。2013年的当当网出版类图书销量排行榜,这两本书几乎持续占据榜首。《畅销书浅规则》更是售出了台湾繁体版权,成中国内首部在台湾出版的出版理论著作。 2014年,我离开了报社,创办了一家小而美的出版公司:天津万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我很庆幸:自己在创业前,曾经对出版行业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这使我少走了许多弯路,少犯了许多错误。同时我也感到愧疚:以我现在的眼光看来,《畅销书浅规则》和《畅销书营销浅规则》写得还是太浅显、不够全面,甚至有些偏颇之处。 借此次再版的机会,我通读了这两本书,顺手做了些有节制的修改,并各自新增加了两万字左右的内容。说“升级版”,算是名副其实。 我本打算大动干戈,将这两本书全面修订一次。后来放弃了。除了时间精力不允许外,主要原因是,我对出版的关注点,早已经不是畅销,而是商业逻辑、盈利模式。 如果我们只把出版定义为出书卖书,这个蛋糕是很小的,再努力提升销量,市场也有限。但如果你用商业逻辑来考量出版,放大格局,把出版放在整个社会环境中,放在整个产业链条上思考,穷尽它的各种可能性,你就会发现,出版其实是一个有无限潜力可以挖掘的行业。 比如一本书可以卖不同的版权,音乐、影视、动漫、电影、游戏;可以开发周边产品,比如手办、玩具公仔、文具、形象代言;你可以把出版当成服务业,为其他行业、作者提供增值服务,从中分得一块蛋糕;也可以把出版当成一个内容版权的收集行为,你出书是为了版权储备,有了版权,你可以去做许多事。你完全可以由出版切入其它领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2014年,我为海豚传媒做了一个三天的出版讲座,主题是《做zui赚钱的出版:商业逻辑下的出版8堂课》。若有时间,我会把它整理成文字,出一本书。 2016年3月 原版自序:畅销书的“3214法则” 一本书能否畅销,除不可测因素外,作者(或主人公)能整合的社会资源(包括知名度)占30%,主题(写的是什么)占20%,品质(写得怎么样)占10%,另外40%是出版商的策划营销功力。 这就是畅销书的“3214法则”。 绝大多数畅销书,总是出自少数出版人之手 哈珀·柯林斯出版社总编丹尼尔·哈尔彭说过这样一段话: “除了少数极为明显、极易判断的作品之外,出版界的人从来就无法事先知道哪一本书会大卖,哪一本书会赔得很惨。一本质量上乘的好小说,可能只卖出7500本,可也能售出75000本都说不定。” 尽管哈尔彭是出版界前辈,但我还得说句冒犯的话,哈尔彭此言,并不值得信任。 ——如果你是汽车制造商,你即将推出一款新车,但你不知道市场是否接受它; ——如果你是电脑制造商,你生产了一款新电脑,但你不知道消费者会不会认账; ——如果你是手机制造商,你研发了一款新手机,但你不知道会有多少人去买它; 这岂不是有点儿戏? 我们一定会有这样的基本认知:这样的制造商,关张大吉是迟早的事。 但奇怪的是,到了出版业,居然就能有不少编辑、包括像哈尔彭这样的大鳄,理直气壮地说: 书的销量是不可预测的。我策划编辑的书能不能畅销,能卖多少,我不知道。 ——像话吗? 凭什么其它行业对市场和销量会有基本的预测和评估,做出版的就不行? 接力出版社总编辑白冰认为畅销书是可以预测、可以按计划操作的。 一个成熟的出版人,他策划一本书,从一开始,就会对销量有一个大致的估计。如无大的意外,实际销量与估计销量相差不会太多。 长江文艺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金丽红和世纪文睿总经理、总编辑邵敏都表达过类似的观点:一本书成功与否,并不是看销量多少,而是看预期和结果是否一致。 有一个事实是:绝大多数畅销书,总是出自少数几位出版人之手。 如果这是运气,那他们的运气也太好了吧。 通过分析畅销书榜,使自己成为畅销书作家 美国作家尼古拉斯·斯帕克斯是个很有意思的人物。 他通过分析畅销书榜,规划自己的写作方向,zui终使自己成为畅销书作家。 他用了很长时间去观察《今日美国》的前50名畅销书榜,得出了两个重要结论: 第一, 上榜的重要原因是作家的名字,也即知名度越高的作家越容易上榜; 第二, 每个图书类型都可以细分为次类型,比如惊悚小说可细分为法律惊悚、科技惊悚等;而每个次类型,通常会有三位著名作家上榜。 随后,他惊喜地发现,在爱情故事这个领域居然还没有形成三巨头,只有罗伯特·詹姆斯·沃勒一个人在写。 于是,他以自己太太家族的一个真实故事为蓝本,写出了《手札情缘》,一炮打响,由此跻身畅销书作家之列。 随后,他又写出了《忠实信徒》、《瓶中信》、《流星初恋》、《第yi眼》等畅销小说,几乎所有作品都被好莱坞改编成电影,且拥有多国译本。他也因此成为美国zui著名的浪漫小说作家,被称美国“纯爱小说教父”、“纯爱小说天王”。 郑渊洁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他刚开始写作时,写过很多种文体,诗歌、散文、小说,但zui终决定去写童话,原因是,觉得童话有着广阔的读者群,而当时真正写得好的人并不多,竞争比较小。 这一决定,成就了一位“童话大王”。 尼古拉斯和郑渊洁的经历证明了一点: 畅销书并非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而是有规律可循的。 按规律操作,就容易畅销。 这一规律,出版者能够掌握,作者也可以掌握。 用“3214法则”,判断一本书的畅销潜质 一本书能否能够畅销,当然由许多因素决定,但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比例来进行初步判断: 作者(或主人公)的能整合的社会资源(包括知名度)占30%,主题(写的是什么)占20%,品质(写得怎么样)占10%,另外40%是出版商的策划营销功力占30%。 这就是我总结的畅销书的“3214”法则。 照此法则,基本上能够判断出,某一本书是否具有畅销潜质。 作者知名度十分重要。越有知名度的人,能整合的社会资源越多。同样一本书,作者是名人或者写的是名人,肯定会比普通书容易畅销。据报道,当年刘晓庆的自传《从电影明星到亿万富姐》还没开写,仅仅这个书名就卖出了108万元的版税,要知道那可是1995年,这个数字堪称天价!出版商如果对销量没有信心,肯定不会愿意下这么大的血本。 “写什么”比“写得好”更重要。有些作者写得很好,但永远不会畅销,就是因为题材选择得不对。金丽红举过一个例子,冯小刚和姜文都是知名导演,但前者的《我把青春献给你》卖了60多万册,后者的《骑驴找马》和《长天过大云》的销量连前者的零头都赶不上。究其原因,冯小刚写的是读者喜闻乐见的事儿,谈葛优、说徐帆、讲故事、侃段子,贴近普通大众;姜文却坚持要以导演视角谈创作,写的都是些与电影有关的很专业的东西,销量当然不会太好。 甚至同一作者,写的不同题材,销量也会有天壤之别。比如钱锺书,他的小说《围城》卖了400多万册,是绝对的畅销经典,但学术著作《管锥编》灌注了他毕生心血,堪称一部“国学大典”,销量与前者却根本没办法比。 策划营销功力十分重要,甚至可以说,出版者的策划营销功力,对一本书是否畅销,起着决定性的因素。一本有畅销潜质的书,落到一个不靠谱的编辑手里,也一样会死得很难看。松本清张曾有一部长篇悬疑小说叫《球形的荒野》,早在10年前,国内就有出版社引进版权,以原名出版,但销量十分惨淡。2012年,有出版商改书名为《一个背叛日本的日本人》重新出版,一炮走红,“空降”全国各大图书畅销榜——改个名字就能畅销,这就是策划的功力。 有时候,我们甚至只要看看是谁操刀出版的书,就基本能断定它是否能够畅销。比如读客出品,基本上每年都是畅销书。 应该指出的是畅销书有常量,也有变量。某部电影热映,带动相关图书大卖;某作家获了大奖,他的相关作品也会走红,这些都是不可预测因素。编辑能做的是,尽量把自己能掌控的事做好,每一个细节都做到极致,自然对图书销量有帮助。 需要强调的是,“3214”并不是特别严谨的比例。只是,它可以为出版者、写作者提供初步的、简便易行的标准,让你在短时间内判断一本书是否有畅销的可能。这个标准当然比较粗糙,不过相关的细节我们在本书中会不断深化。 对于写作者来说,“3214法则”也许会提供别样的思路:作者不只应该闷头苦写,也应该想办法提高自己的知名度、选择更好的题材以及选择合适的出版方合作,这些对自己成为畅销书作者大有裨益。 2013年2月 李鲆,天津万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主要著作有《畅销书浅规则》《畅销书营销浅规则》《软书:精英出版私人定制》《微信营销108招》(合著)等16部。其中《畅销书浅规则》是国内首部售出繁体版权、在我国台湾地区出版的出版理论著作。先后为全国数百家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出版机构、院校提供培训、咨询、策划、出版服务。 再版序 序1:解读畅销书密码 序2:畅销书的浅规则与深思考 原版自序:畅销书的“3214法则”
第yi章 厘清畅销书的14条谬论 谬论1:能不能畅销,编辑不知道 谬论2:只要能畅销,一定会赚钱 谬论3:只要傍名人,一定卖得好 谬论4:卖够五万册,就是畅销书 谬论5:大报发书评,才是畅销书 谬论6:上了排行榜,就是畅销书 谬论7:必须高品质,才能够畅销 谬论8:只要会炒作,就能够畅销 谬论9:跟风畅销书,就能够畅销 谬论10:出版流水线,编辑只管编 谬论11:营销之存在,只为多卖书 谬论12:填补空白点,就能够畅销 谬论13:只要能畅销,就值得效仿
第二章 造就畅销书的13大原则 原则1:zui大基数原则 原则2:稀缺性原则 原则3:易传播原则 原则4:实用性原则 原则5:趣味性原则 原则6:诉诸感性原则 原则7:低定价原则 原则8:购买力原则 原则9:轮回性原则 原则10:时代性原则 原则11:经典性原则 原则12:关注当下原则 原则13:核心价值观原则
第三章:构成畅销书的23个元素 畅销元素1:名人 畅销元素2:故事 畅销元素3:励志 畅销元素4:影视 畅销元素5:青春 畅销元素6:两性 畅销元素7:家教育儿 畅销元素8:品牌 畅销元素9:时尚 畅销元素10:财富 畅销元素11:升职 畅销元素12:心理 畅销元素13:养生健康 畅销元素14:美食 畅销元素15:减肥 畅销元素16:宠物 畅销元素17:政治 畅销元素18:国学 畅销元素19:悬恐 畅销元素20:暴力 畅销元素21:专业 畅销元素22:品位 畅销元素23:资本
第四章 图书营销的15个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1:出版的每一个细节,都是营销 创新思维2:图书营销的关键:像商人一样思考 创新思维3:图书营销的核心:凝聚说服策略 创新思维4:你需要说服的,不只是读者 创新思维5:封面,影响购买者的zui后机会 创新思维6:书名,zui重要、zui长效的营销工具 创新思维7:腰封,仅次于书名的营销利器 创新思维8:内容简介,你可能需要写三个 创新思维9:序与跋,都要简短动人 创新思维10:作者简介,也要突出营销 创新思维11:简短些、有趣些,拜托! 创新思维12:易读性,不能违背的排版第yi律 创新思维13:铺货是zui好的营销 创新思维14:不必去“求”媒体发稿 创新思维15:没有消息才是zui坏的消息
第五章 畅销书书名制作的21条法则 法则1:广告性法则 法则2:“眼前一亮”法则 法则3:关键词法则 法则4:共情法则 法则5:“贩卖”理念法则 法则6:创造概念法则 法则7:关注热点法则 法则8:实用主义法则 法则9:一二人称法则 法则10:数字法则 法则11:“这很容易”法则 法则12:突出名作者法则 法则13:走极端法则 法则14:诉诸权wei法则 法则15:疑问句法则 法则16:“正能量”法则 法则17:双书名法则 法则18:以“怪”制胜法则 法则19:情色法则 法则20:对比法则 法则20:填空法则
第六章 畅销书封面制作的18条军规 军规1:封面不仅是包装,更是广告 军规2:编辑传达意图,设计师负责呈现 军规3:封面颜色,应明亮、温暖 军规4:突出书名,是封面设计的核心原则 军规5:封面缩小至方寸,也应能看清书名 军规6:书脊上的书名,也应该尽量醒目 军规7:知名度高的作者,要尽量突出 军规8:品牌书系要特别突出品牌 军规9:像制作广告语一样制作封面文案 军规10:除非刻意,否则不使用生僻字 军规11:如使用腰封,务必精心制作 军规12:名人荐书,有用但需节制 军规13:草根推荐,更具可信度 军规14:美与实用不可兼得,舍美而取实用 军规15. 首先考虑读者,其次配合内容 军规16:多做减法,砍掉所有无用细节 军规17:封面封底不必有“整体感” 军规18:既要“是”同类书,又要能脱颖而出
第七章 腰封制作的12条法则 法则1:腰封,为营销而存在 法则2:腰封就是用来被扔掉的 法则3:腰封与封面应各司其职 法则4:把腰封做成优质广告语 法则5:腰封就是要“大声嚷嚷” 法则6:腰封方案要围绕书名做文章 法则7:善用名人推荐,诉诸权wei 法则8:善用数据,诉诸群众 法则9:既要节约成本,又要防止损毁 法则10:尽量不要使用假腰封 法则11:想方设法对抗“审美疲劳” 法则12:如无必要,不使用腰封
后记: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附录:答大佳网记者问 参考书目 第八章 畅销书封面文案的10种写法 严格来说,书名也是封面文案,而且是zui重要的文案。但本策划所说的“封面文案”,是指业内约定俗成的、不包括书名的、印在图书封面(含腰封、不含勒口)上的文案。也就是当书平摆时,读者可以看到的那些文案。 通常来说,读者会先关注作者(如果作者足够有名的话,作者就是zui重要的购买理由),然后被书名吸引(所以突出书名是封面设计的核心原则),接下来看封面文案,然后会关注作者简介、内容简介、目录、试读章节等,然后决定是否购买一本书。也就是说,在促成读者购买上,封面文案的作用超过简介、目录和试读章节,仅次于书名——甚至,有时因种种原因,书名无法承载准确的信息和充足的购买理由时,封面文案更能起到补充、提升作用。这时在吸引读者注意、促成读者购买上,它可能比书名的作用还要大。 本章精选了10个有代表性的图书封面文案,以介绍封面文案的10种写法。当然,封面文案的写法并不仅限于这10种,但能够熟练地掌握这10种方法,已经足以搞定绝大多数封面文案了。 写法1.诉诸名人 名人拥有广泛的知名度和市场号召力。 优案精选: 推荐人 王 蒙 刘心武 苏 童 熊召政 姜 文 潘石屹 马晓春 刘 春 姜 昆 窦文涛 陈鲁豫 曾子墨 柳云龙 孙 俪 张纪中 张 元 陆 川 尚 敬 朱大可 张 闳 ——《山楂树之恋》(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9月版) 编客解析 当一个人足够有名,他就可以通吃一切。这也符合马太效应:“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名人拥有广泛的知名度和市场号召力,诉诸名人可以通过大众对名人的崇拜增强对此书的认可度和信赖感,促使读者快速判断并形成购买。 诉诸名人是zui常见的封面文案写作手法。通常是某位名人写几句推荐语,然后署上自己的名字;也有数位名人联袂推荐的。但很少有哪本书,能够形成《山楂树之恋》这样的豪华推荐阵营:足足20位名人,涉及作家、导演、主持人、演员、企业家、媒体人各个领域,都是各个行业的精英。 这个豪华团队推荐,是当年《山楂树之恋》能够成名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是鉴于目前诉诸名人这一招实在用得太多太滥,让读者心生反感,所以在诉诸名人时,也应该注意几点:比如,不要用让人反感的名人来推荐;要用真正的名人,而不是需要加注释的,除非他是某个领域的专家;还有,尽量有优质的推荐理由,而不是只列个名字。 写法2.诉诸群众 读者会考量700万人同时上当受骗的机率有多大。 优案精选 畅销全球70年 畅销超过700万册 中文版5年17次印刷 行销近10万册 ——《如何阅读一本书》(商务印书馆2004年3月版) 编客解析 我是看了上面这个文案,然后决定购买《如何阅读一本书》的。这个文案给人这样的诱惑或者说是压力:大家都在读这本书,你也应该读,你不读就会觉得自己落伍了。 这就是诉诸群众法则。我们都是有从众心理的。大多数人都在做的事,我们就觉得自己也可以做;大多数人都在读的书,我们就觉得自己也应该读。 这当然不符合逻辑,也是非理性的。但是我们也知道,人类从来就不是完全理性的动物。至于逻辑……它会被经验法则所代替:我们会这样想,“700万读者同时上当”的概率能有多大?这是我们的风险评估。 诉诸群众未必一定要有准确的销售数字。“连续12周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版权销售到32个国家和地区”,这样的文案,也是在诉诸群众。 写法3.诉诸权wei 诉诸权wei强调的则是在某个领域的专业度和权wei性。 优案精选 作者近30年从事零售及电子商务管理的总结和分享! ——《我看电商》(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年6月版). 编客解析 诉诸权wei与诉诸名人有相似和重合之处,但也有其独特之处。诉诸名人强调的是知名度,诉诸权wei强调的则是在某个领域的专业度和权wei性。“作者近30年从事零售及电子商务管理的总结和分享”这句文案强调的就是权wei性而非知名度。 诉诸权wei的基本结构是“专家甲在乙领域说的任何事情都是正确的→专家甲在乙领域说了丙理论→因此,丙理论是正确的。”一个人在零售和电子商务领域有近30年的管理经验,那他一定是权wei的,他说的话,是我们可以信服的。 获得某某奖项,强调的也是作者的权wei性——被这个领域的专家广泛认可,代表这个领域的顶jian成就。 写法4.诉诸唯一 唯一即不可替代。仅此一家,别无分店。 优案精选 史玉柱迄今为止唯一公开著作 ——《史玉柱自述:我的营销心得》(同心出版社2013年6月版) 编客解析 zui好做的生意就是垄断,仅此一家,别无分店。你只要消费,就得上我这儿来。 但实际上,图书市场的竞争实在是太厉害。国内一年出版30多万种图书,而就算是一个热爱读书的人,一年读上五六十本书也不算太少了。 怎样让读者购买一本书?诉诸唯一,是好的办法。唯一即不可替代,你只能买这一本。“史玉柱迄今为止唯一公开著作”,强调的就是唯一性。你想买本书了解史玉柱、学习他的营销心得,你就只能买这一本。 《看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版)的宣传文案(不是封面文案)里有“央视知名记者、主持人柴静,首度出书讲述十年央视生涯”的句子,强调的也是唯一性——首度给人的感觉,就是唯一。但实际上,这里玩了个小小的语言花招。《看见》并不是柴静的第yi本书,早在十多年前,柴静就出版过《用我一辈子去忘记:夜色温柔的故事》(海南出版社2001年8月版),大致内容是自己担任电台主持人的经历。不过对于“央视柴静”,的确是“首度出书”,这样宣传对销量有好处。 ……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