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高职高专食品类专业规划教材》共十五章,第一章至第十四章为理论部分,第十五章为实验部分。其中理论部分包括链烃。环烷烃,芳香烃,卤代烃,醇、酚、醚,醛和酮,羧酸及其衍生物,旋光异构,含氮化合物,含硫及含磷行机物。杂环化合物及生物碱,油脂和类脂化合物,糖类;实验部分涉及有机化学基本操作、有机化合物合成和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提取和分离、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等内容,从多方面、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本教材是根据教育部颁发的高职高专学校《有机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食品、农、林、牧、化工、制药等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特点和教学需求进行编写的。在内容安排上,本教材一方面紧扣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重视学生的素质培养,本着“必需、够用、实用”的原则,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另一方面结合食品、农、林、牧、化工、制药等高职高专院校专业教育的特点和需要,注重“三基”的培养和训练。对于理论性较强或比较抽象的有机反应机理和有机化合物的构象等内容则涉及较少,使得教材难度适当降低。
本教材的编写大纲是编审人员集体讨论制定的,全书由杨玉红、孔晓朵(鹤壁职业技术学院)任主编,孙怡(河南农业职业学院)、陈银霞(鹤壁职业技术学院)、郑俊霞(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曹侃(芜湖职业技术学院)任副主编。其中第一、二、三、四、五章和附录部分由鹤壁职业技术学院杨玉红、陈银霞老师共同编写,第六、七、八、九、十、十一章由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孔晓朵老师编写,第十二章和第十四章由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孙怡老师编写,第十三章和第十五章由曹侃、郑俊霞老师共同编写。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编者所在学院及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深表感谢!
本教材可作为高职高专生物类、食品类、农林类专业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人员、教师、学生的参考用书。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收集和组织材料有限,疏漏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同行专家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3年3月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链烃
第三章 环烷烃
第四章 芳香烃
第五章 卤代烃
第六章 醇、酚、醚
第七章 醛和酮
第八章 羧酸及其衍生物
第九章 旋光异构
第十章 含氮化合物
第十一章 含硫及含磷行机物
第十二章 杂环化合物及生物碱
第十三章 油脂和类脂化合物
第十四章 糖类
第十五章 有机化学实验
附录
参考文献
在有机反应中,按异裂进行的反应叫做离子型反应。在离子反应中又分为亲电反应和亲核反应两种,由亲电试剂进攻而引发的反应叫亲电反应,由亲核试剂进攻而引发的反应叫亲核反应。亲电试剂是指在反应过程中接受电子的试剂,亲核试剂是指在反应过程中能提供电子给反应物中带部分正电荷的碳原子的试剂。产生异裂反应的条件一般是在酸或碱的催化下,或在极性介质中,有机反应通过共价键的异裂形成一个离子型的活性中问体而完成。
三、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一)分子问作用力
分子间存在各种偶极,偶极和偶极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一种弱的吸引力,称为分子间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是色散力、诱导力、取向力的总称,也叫范德华力。分子问作用力的强度要比一般化学键弱得多,一般只有化学键能的1/10~1/100,没有方向性和饱和性。
1.取向力极性分子相互靠近时,因分子的固有偶极之间同极相斥异极相吸,使分子在空间按一定取向排列,使体系处于更稳定状态。这种固有的偶极间的作用力称为取向力,其实质是静电力。取向力是永久偶极产生的分子间力,存在于极性分子之间。
2.诱导力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相遇时,极性分子的固有偶极产生的电场作用力使非极性分子电子云变形,且诱导形成偶极,固有偶极与诱导偶极进一步相互作用,使体系稳定。这种作用力称为诱导力。诱导力是诱导偶极产生的分子间力,存在于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之间以及极性分子之间。
3.色散力由于分子中电子和原子核不停地运动,非极性分子的电子云分布呈现有涨有落的状态,从而使它与原子核之间出现瞬时相对位移,产生了瞬时偶极,瞬时偶极可使其相邻的另一非极性分子产生瞬时诱导偶极,且两个瞬时偶极总采取异极相邻状态,这种随时产生的分子瞬时偶极间的作用力称为色散力。色散力是瞬时偶极产生的分子间力,存在于非极性分子之间、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之间以及极性分子之间。有机化合物的分子问力主要是色散力,其与分子的质量呈正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