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教学论 第2版 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本书是编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在借鉴国内外同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本书以教学基本理论和教学实践为线索,主要介绍教学论的学科性质及其发展历史、教学目标、教学主体、教学过程、教学规律与原则、课程理论、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环境、课堂管理、教学评价及教学艺术与风格等内容。
本书旨在突出针对性、实践性、主体性和可持续性的特点,在编写过程中采用案例引导、实践课堂等方式突出其实践性,同时也关注教学理论的拓展。 教学理论能否重新焕发生命、能否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掌握现代教学理论,使教学理论从“自在”走向“自为”,唤醒教师的理论意识,提升其实践能力。基于上述考虑,本书既可作为高师院校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以作为教师自学之用。 ……
本书是教师教育系列教材之一,主要面向师范院校本科生或在职教师。希望通过本书,为教师提供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基于上述考虑,本书突出以下几个特点:①针对性。舍弃大而全的教学观念,把立足点放在中学,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②实践性。从"教材"转向"学材"是教材编写的取向,在编写过程中遵循了这种理念。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一,编写体例上,打破全篇叙述式的死板模式,增加了本章学习目标、核心概念、学习指导等栏目,便于学习者自学;第二,在内容上引用新的实践案例,为学习者提供学习的思路。③主体性。在编写过程中,我们转变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观念,关注学习者的主体性。在具体内容中增加了典型案例,供学习者学习借鉴。在每章后增加了实践课堂环节,为学习者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④可持续性。为了使学习者了解更多的信息,增加了推荐阅读、拓展阅读栏目,便于学习者拓展知识领域,开阔视野。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教学理论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重建本土文化特色的教学论体系的呼声不断高涨,传统教学论体系面临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如火如荼的第八次课程改革在实践领域为教学理论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与发展成为教学理论发展的基本走向。教学理论能否重新焕发生命、能否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掌握现代教学理论,提升实践能力。我们希望通过本书,为教师提供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基于上述考虑,本书突出以下几个特点:①针对性。舍弃大而全的教学观念,把立足点放在中学,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②实践性。从"教材"转向"学材"是教材编写的取向,在编写过程中遵循了这种理念。实践性主要体现在:第一,编写体例上,打破全篇叙述式的死板模式,增加了本章学习目标、核心概念、学习指导等栏目,便于学习者自学;第二,在内容上引用最新的实践案例,为学习者提供学习的思路。③主体性。在编写过程中,我们转变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观念,关注学习者的主体性。在具体内容中增加了典型案例,供学习者学习借鉴。在每章最后增加了实践课堂环节,为学习者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④可持续性。为了使学习者了解更多的信息,增加了推荐阅读、拓展阅读栏目,便于学习者拓展知识领域,开阔视野。
本书是教师教育系列教材之一,主要面向师范院校本科生或在职教师。 本书是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具体分工如下:李朝辉、刘妍编写前言、第一章,李虹编写第二章,刘树仁、田宏伟编写第三章,马军编写第四章,纪国和、王传明编写第五章,于成业编写第六章,宋丽霞编写第七章,宋立华编写第八章,李朝辉、张丽娟编写第九章,王丽娟编写第十章,龚冬梅编写第十一章,王志彦编写第十二章,李卓编写第十三章。李朝辉任主编,王志彦、谢翌任副主编,李朝辉、谢翌、王志彦负责全书的策划、组织与统稿工作。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吉林师范大学有关领导的支持与关心,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编辑以及相关人员对本书的出版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另外,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还参考和借鉴了国内同行和兄弟院校的相关成果,在此也对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教学的含义、地位和作用2 一、教学含义的分析2 二、教学的地位和作用4 第二节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与任务5 一、教学论的研究对象5 二、教学论的任务7 三、教学论与课程论的关系7 第三节教学论发展的历史沿革8 一、教学论的萌芽阶段(16世纪 以前)8 二、教学论的发展阶段(17世纪- 20世纪初)9 三、教学论的繁荣阶段(20世纪初- 现在)10 四、当代教学观的演变趋势12 第四节教学论的基础13 一、教学论的哲学基础13 二、教学论的心理学基础14 三、教学论的文化和社会学基础16 本章小结17 思考与练习18 第二章教学目标21 第一节教学目标概述23 一、教学目标的含义23 二、教学目标的功能25 第二节当代教学目标分类理论25 一、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26 二、加涅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28 三、新课程三维目标分类30 第三节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表述31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31 二、教学目标的表述34 三、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36 本章小结37 思考与练习38 第三章教学主体40 第一节教师41 一、教师的角色42 二、教师的专业素养45 三、教师的专业发展50 第二节学生53 一、学生的本质特点54 二、教师学生观的更新55 第三节师生关系56 一、师生关系概述56 二、不良师生关系(师生冲突)的表现 及解决策略58 三、良好师生关系的特点及构建61 本章小结64 思考与练习65 第四章教学过程66 第一节教学过程概述67 一、教学过程的概念67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69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70 第二节教学过程的动力72 一、教学过程动力的内涵72 二、教学过程动力矛盾说73 第三节教学过程的本质75 一、教学过程的本质观75 二、教学过程本质研究之慎思78 本章小结80 思考与练习81 第五章教学规律与原则83 第一节教学规律84 一、教学规律的概念84 二、教学规律的来源85 三、教学的基本规律85 第二节教学原则89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89 二、教学原则制定的依据90 三、教学原则的作用90 四、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91 本章小结99 思考与练习99 第六章课程理论101 第一节课程的概念及类型103 一、课程的基本概念103 二、课程的类型105 第二节课程理论流派106 一、知识中心课程理论106 二、学生中心课程理论111 三、社会中心课程理论115 第三节课程标准与课程内容118 一、课程标准118 二、课程内容119 第四节课程实施与课程开发123 一、课程实施123 二、课程开发126 第五节课程资源131 一、对课程资源的理解131 二、课程资源的作用132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原则133 四、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134 本章小结136 思考与练习137 第七章教学组织形式138 第一节教学组织形式概述139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139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演变140 三、教学组织形式的分类141 四、研究教学组织形式的意义144 第二节教学组织形式及其改革趋势144 一、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 教学144 二、教学的辅助形式146 三、教学的特殊形式--复式教学148 四、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149 五、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151 第三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52 一、备课152 二、上课154 三、作业的布置与批改154 四、课外辅导154 五、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155 第四节教案与学案的研制155 一、教案的研制155 二、学案的研制157 本章小结159 思考与练习159 第八章教学模式161 第一节教学模式概述163 一、教学模式的概念163 二、教学模式的结构163 三、教学模式的特点165 四、教学模式的功能166 第二节当代国外教学模式简介166 一、范例教学模式167 二、抛锚式教学模式167 三、发现学习教学模式169 四、掌握学习教学模式171 五、暗示教学模式172 六、非指导性教学模式173 第三节我国教学模式简介173 一、传递-接受教学模式174 二、引导-发现教学模式174 三、情境-陶冶教学模式175 四、目标-导控教学模式176 五、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176 第四节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与应用177 一、教学模式的演变177 二、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178 三、教学模式的选择与运用178 本章小结179 思考与练习180 第九章教学方法与手段181 第一节教学方法的概念与选用182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182 二、常用的教学方法184 第二节现代化教学手段188 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 及含义188 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特点 和作用188 第三节学习方式的变革189 一、学习方式的发展190 二、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190 三、学习方法的指导202 本章小结206 思考与练习206 第十章教学环境209 第一节教学环境概述210 一、教学环境的概念210 二、教学环境的特点214 三、教学环境的功能217 第二节教学环境的设计与优化219 一、教学环境设计与优化的基本 依据219 二、教学环境设计与优化的基本 原则220 三、现代教学环境设计与优化的 理念222 四、教学环境设计与优化的基本 策略225 五、我国中学教学环境设计与优化的 宏观思考227 本章小结229 思考与练习230 第十一章课堂管理231 第一节课堂管理概述233 一、课堂管理的主体233 二、课堂管理的功能234 第二节课堂规则235 一、课堂规则概述235 二、课堂规则的制定236 三、课堂规则形成的方法239 第三节课堂环境管理240 一、课堂物质环境管理240 二、课堂社会心理环境管理243 第四节课堂问题行为管理244 一、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244 二、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244 三、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249 本章小结254 思考与练习255 第十二章教学评价257 第一节教学评价概述258 一、教学评价的含义258 二、教学评价的功能259 三、教学评价的原则260 第二节教学评价的类型262 一、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 差异评价262 二、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发展性 评价和总结性评价263 三、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265 四、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266 第三节教学评价的内容和指标体系266 一、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266 二、课堂教学评价270 三、备课、辅导、作业布置与批改 和学业成就的评价272 第四节教学评价的步骤与方法274 一、教学评价的步骤274 二、教学评价的方法275 本章小结280 思考与练习281 第十三章教学艺术与风格282 第一节教学艺术概述284 一、教学艺术的含义284 二、教学艺术的特点285 三、教学艺术的功能286 四、教学艺术形成对教师的意义288 第二节课堂教学艺术289 一、导课艺术289 二、组织艺术291 三、语言艺术292 四、提问艺术293 五、板书艺术294 六、结课艺术296 七、非语言艺术297 第三节教学风格299 一、教学风格的含义299 二、教学风格的特征300 三、教学风格的形成过程301 四、教学风格的形成途径与方法302 本章小结303 思考与练习303 参考文献305 成功就是一个人树立有价值的目标,然后循序渐进地变为现实的过程。 --格莱恩·布兰德 第二章 教 学 目 标 > 理解教学目标和教学的含义。 > 熟悉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的相关理论。 > 掌握教学目标设计的步骤。 > 学会设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teaching objectives) 教学目标的分类(the classification of teaching objectives) 教学目标的设计(the design of teaching objectives) 教学目标的表述(the representation of teaching objectives) 决定教学目标问题困境的个案① 在某中学的语文教研室里,老师们都在埋头备课或批改作业。参加工作不到一年的小于老师正在写一节新课的教案。写下课题后,按照常规第一项内容便是教学目标。她根据教学参考书中有关本课教学目的的要求,在"教学目标"栏中写道: (1) 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分析课文、理解课文的能力; (2) 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写完后,她突然觉得每课都要写这样的教学目标,每课的目标又常常大同小异,而且写到教案上就算完成任务了,但实际上课时,无非是朗读课文、分析课文、做练习等老一套模式,与写好的教学目标似乎不相干。想到这里,她不禁抬起头来问坐在对面的王老师:"您觉得每堂课都写教学目标有必要吗?您讲课时考虑过教学目标吗?" 王老师听完后笑着说:"教学目标当然是必要的。我在讲课时总是着眼于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目标,我觉得无论学生将来做什么,打好语文知识的基础都是非常重要的。" 王老师的话引起了另外两位老师的注意。 "我也很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张老师补充说,"但我更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我认为能力的培养是更重要的。""你们二位的看法我都同意。"坐在门口的赵老师也忍不住要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但我认为,语文课最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因此,我力求在每一课的教学中都使学生获得美感的享受和情感的陶冶。" 听到这里,小于老师又陷入深深的思考:几位老师说得都有道理,但又不尽相同。那么,语文教学的目标到底应该是什么呢?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素质呢?今后自己的语文课教学目标该怎样写呢? 本章个案中的小于老师在教学目标问题上的困惑来自哪里呢? (1) 她对教学目标的含义理解有偏差。她用教学参考书中对教师的教学要求代替教学目标,所陈述的是教师的教学行为而不是学生的学习结果。 (2) 她对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完全不了解。她把在教案中写"教学目标"栏当作走过场,实际教学并不考虑教学目标。她甚至公开对写教学目标的必要性提出质疑。 (3) 她写的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之所以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是因为她的教学目标在陈述上是含糊不清的,因而不可观察、不可测量,难以操作。 (4) 她对教学目标所应包含的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缺乏认识。另外三位教师在讨论中也是各执一端:王老师强调语文基础知识目标(认知领域较低层次目标),张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认知领域较高层次目标),而赵老师认为最重要的目标是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情感领域的目标)。 那么,小于老师该怎样解决她的问题呢? (1) 真正理解教学目标的含义。 (2) 加强对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 (3) 克服教学目标陈述上的含糊性,使教学目标明确化。 (4) 在陈述教学目标时,要经常考虑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将教学目标的多种类型与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有机结合,使素质教育真正步入课堂。 本章的重点是了解教学目标的含义以及教学目标分类的理论观点;掌握教学目标设计和表述的方法,学会设计和表述教学目标。难点是理解什么是教学目标的明确化。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教学活动的开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学习本章时,应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扎实掌握教学目标的设计,为后续部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是教师在教学活动进行以前对教学将产生的效果,也就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测和推断。教学目标具有导向、激励和评测的功能。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首要环节,也是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正如布卢姆所说:"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期望达到的目标。"因此,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的确立关乎整个教学活动的成败。 第一节 教学目标概述 古语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行动之前,对行为目标的预测和对行为过程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行为的成败。同理,在教学活动进行之前对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即教学目标的预期和设计对于教学活动的成败同样举足轻重。因此,关于教学目标的研究是教学理论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教学目标的含义 如欲对教学目标做深入细致的学习和钻研,必先充分理解和分析教学目标的概念以及其与相近概念的联系。 (一)教学目标的概念 所谓教学目标就是指在教学活动进行之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学习结果的预期或估计。要想准确理解教学目标的含义,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1.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为学生,而非教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是引导者、促进者,起着主导的作用。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描述的不应该是"教师做了什么",而应该是"学生能做什么了"。例如,能正确地读出英语单词,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中国地形的三大特点及其影响,能以适当的方式踢球、运球和传球等。 典型案例2-1 着眼于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的教学目标的比较② 1.着眼于教师行为的教学目标设计 (1) 概述足球游戏的规则。 (2) 给学生作如何踢球、运球和传球的示范。 (3) 让学生清楚球员的位置(如前锋、后卫等)以及每一个位置的作用。 2.着眼于学生行为的教学目标设计 (1) 学生能够描述足球的基本规则。 (2) 学生能以适当的方式踢球、运球和传球。 (3) 学生能找到球场上的11个位置并能描述在每一位置上的球员应发挥的作用。 案例分析: 在该案例中,着眼于教师行为的教学目标设计将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设计为教师,其所表述的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而着眼于学生行为的教学目标设计将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设计为学生,其所表述的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二者相比,后者更科学,更恰当,更符合教学过程对学生主体性的倡导和要求,更能体现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教学目标的内容主体为学习结果,而非学习过程 在教学目标中,教师设计的应该是学生在教学活动结束时,学会了什么或学会了做什么,而不应该是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将要做些什么。比如,有些教师将教学目标设计为"学生将学习英语单词的读音和汉语意思"。这就是从教学过程的角度设计的教学目标,混淆了教学设计和教学目标设计的区别。而作为教学目标,就应从学生学习结果的角度去设计,其表述应为"学生能准确地读出英语单词的读音,并说出单词的汉语意思"。 (二)教学目标的三个领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把人类学习分为三个主要的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我国中小学生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分类,也主要是根据布卢姆的分类方法来分类的。在目标的表述上,各学科的教学目标都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领域,也称"三维目标"。 (三)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的联系 教学目的体现了在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教育教学总任务,它根据该学科的特点规定了各章节的教学范围和教学任务,是教与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一般来讲,教学目标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通过教学所能达到的学习结果的预测和估计,它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起引导作用,对教学的评价起依据作用。 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同时前者具有稳定性,后者具有灵活性。 首先,教学目的是教学领域里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的要求,它对各级各类学校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而教学目标只是对特定的教学活动起指导作用。教学目的是教育者期望学生通过教学所达到的最终结果,即"期望学生通过教学成为什么样的人",它是一种方向、方针,可能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实现的时间跨度也比较长;而教学目标则更强调通过短期的,如一个学期、一个单元、一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在具体行为上发生的变化,如"学生学到了什么知识"、"学生掌握了哪些技能"、"学生懂得了什么道理"等。 其次,教学目的体现了社会的意志和客观要求,是以指令性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更多地带有强制性。而教学目标则较多地体现了教学活动主体的要求,带有相当程度的自主性和自由度。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目的是某一历史时期学校教学的规范,不容许随意变更;而教学目标则是一种策略,可以由教师根据需要加以调整、变更,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可见,教学目标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基础,只有在对教学目的具体化后,即提出达到目的的手段、时间以及检验目的是否达到的工具、步骤后,目的才会变成目标。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