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有着五千多年灿烂历史文明的泱泱古国。周秦伟业、两汉文明、大唐盛世、宋季富士、元朝拓疆、明代兴旺、康乾胜景,历史上伟大的时代与悠久的历史文明,不仅让我们每个炎黄子孙倍感骄傲,而且令世界人民叹为观止。而时至清朝,当欧洲已经走出长达八百多年中世纪的黑暗,在文艺复兴运动,接受一系列新知识、新技术的时候;当18世纪初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莱布尼茨建立了微积分体系、培根喊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时候;当英国正在大张旗鼓地进行工业革命的时候,中国却仍然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和农业经济繁荣的落日余晖之中,根本不知道世界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结果是中国为此付出了沉重而惨痛的代价,鸦片战争失败后所签订的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使中华民族承受了巨大而空前的屈辱,于是无数的仁人志士开始为振兴中华而奔走呼号,甚至抛头颅、洒热血。
刘勇,男,文学博士。祖籍江苏扬州,出生于南京。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执行副院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秘书长,中国鲁迅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文艺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郭沫若学会理事,中国老舍学会理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副主编。2001年入选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出版了《中国现代作家的宗教文化情结》(获2000年度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获2002年度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学术著作,主编了多种《中国现代文学史》及《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等著作和高校教材,撰写并发表了学术论文80余篇。主要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文化”、“中国现当代诗歌研究”、“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研究”等课程。先后在日本、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地大学担任客座教授,分别在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和澳门等地大学举行过“中国文学与文化”、“中国大陆中学语文教学的若干思考”、“大陆的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及“鲁迅与北京文化”等大型学术讲座。
李春雨,女,文学博士,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汉语国际教育方面的教学与研究。近年来,先后在《文艺研究》、《中国比较文学》、《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鲁迅研究月刊》、《社会科学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主持或参与完成了多个省部级研究课题。代表性论著有《北京文化的异域审视》、《中国现代文学资料与研究》、《曹禺评说七十年》、《心灵的憩园——走进巴金的<家>》、《解读<子夜>》等。
出使东瀛为强国
老将捍守台湾
甘当“马前卒”的“大将军”
爱妻子,更爱天下人
为四万万人争人格
江西革命第一个牺牲者
我是宝剑,我是火花
刑场上的婚礼
党的第一位农协当家人
头可断,血可流,工不可复
第一幅抗战宣传画
蓄须明志爱国心
一个农民的抗战
知识分子的“地雷梦”
英雄、清官一身兼
破解密电保卫党
铁血丹心抗战魂
书生报国铁肩担当
荆棘花开神笔来
毛泽东为纪念他提出“为人民服务”口号
巧谋歼敌卫苏区
革命饭店
接生5万婴儿的独身医生
捐飞机的“花木兰”
第一位“铁人”
举债修建烈士故居
为别人治病的高位截瘫病人
小岗人的“脊梁”
出使东瀛为强国
黄遵宪虽然以“诗界革新导师”闻名,但他也是一个爱国外交家。
1877年1月,黄遵宪的同乡、翰林院侍讲何如璋被清政府任命为首任驻日公使。了解黄遵宪抱负与志向的何如璋,热情地邀请黄遵宪与他同赴日本。
那时,黄遵宪已经考取了举人,家人、朋友都期望他再考进士。所以,当他们听说何如璋邀请黄遵宪一起去日本的消息时,纷纷上门劝他:
“还是考进士吧,咱们读书人都走这条路啊。”
“日本,谁也没去过呀!危险吧?”
“中国现在不是强国,你出去肯定受欺负,还是留在国内吧!”
黄遵宪了解当时的形势,对大家的关心也心存感激。他更清楚,中国要想发展,不被外强欺辱,一定要自强。但是,中国发展的春天到底什么时候会到来呢?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它的强大让中国人震惊。黄遵宪期望亲自去了解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它是怎样向西方学习的,进而思考中国应该从日本学习什么。不仅没有一丝胆怯,黄遵宪还充满了信心和勇气,他急切地要去日本,渴望担负艰巨的外交工作,找到让中国强盛的道路。于是,他不顾家人、朋友的反对,毅然放弃科举之路,选择了去海外从事外交工作。
为了让大家了解他的想法,他在自己的一张半身照片上挥毫题诗:
如此头颅如此腹,此行万里亦奇哉。
诸公未见靴尖超,待我扶桑濯足来。
1877年11月26日,黄遵宪作为驻日参赞,随何如璋启程赴日,这是自隋唐通好以来中国第一个赴日的正式使团。
到了日本,黄遵宪四处游历、访问。对日本的了解愈多,黄遵宪的忧思就愈深。一日,他与何如璋对坐深谈。桌上茶香袅袅,这两个人却眉头深锁。原来,不久前,日本吞并了琉球。针对这一事件,黄遵宪草拟了十几万字的文件,详细分析了日本的国情,提出了清政府应采取的对策,并预言:“琉球如亡,不出数年,闽海先受其祸。”何如璋将文件呈给了总理衙门和北洋大臣。但是,清政府没有采纳这些重要建议。
黄遵宪说:“中国一定要变法自强,否则必遭奴役、瓜分。”
何如璋赞同地说:“琉球事件就是最好的证明啊。”
说罢何如璋长长地叹了口气,沉默良久,然后他又说:“但是很多中国人对这些并不了解,还以为中国是一个强国,战败只是偶然事件。”
“是呀。相对中国而言,日本发展得太快了,我们落后了。”
何如璋说:“我们不可能让所有的中国人都来日本看,但是,你可以写一本书,让中国人真正地了解日本,让更多的中国人感受到世界的变化。”
黄遵宪点点头。外面的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了解他国发展的经验,特别是日本的发展经验,对于中国的革新图强是太有必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