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本导读中,作者奥利弗·格洛格记录了加缪一生中鼓舞人心的故事。从法属阿尔及利亚一个没有父亲的移民,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格洛格全面介绍了加缪主要作品和社会性实践,包括他对荒谬和反抗的概念,以及他高度原创性地将与自然统一带来纯粹幸福的感觉称为“bonheur”的概念。这本导读还谈到了围绕加缪作品出现的关于殖民地的争论。格洛格展示了复杂多样的加缪形象:坚定捍卫许多进步事业,极其珍视法属阿尔及利亚根源,具有巨大才华和社会意识但备受自我怀疑的困扰,加缪是一个重要的作者,其主要作品持续显著影响我们对当代问题和事件看法。
慷慨与冷漠的内在矛盾贯穿了加缪的文学创作。这种矛盾既带有压迫性又具有解放性,使他成为当代西方文化和政治矛盾的文学象征。
【1】牛津通识读本(VSI)系列精心选编,专为读者提供有含金量的内容。文学、哲学、科学……跨领域思想交相辉映,呈现改变历史的人类群星闪耀时。
● 本丛书遴选自牛津大学出版社标志性作品——牛津通识读本系列,集结了加缪、甘地、托尔斯泰、哥白尼、伽利略、荷马六位伟大人物,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展现六位人物的历史轨迹和高光时刻。
● 跨越文学、哲学、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交织呈现历史的重要转折和突破创举,深入剖析这些重要人物的决策、成就和历史遗产。
—
【2】世界精英学者专业背书,独到见解呈现传记人物的立体纵深,从真知灼见出发,与伟大思想对话。
● 牛津通识读本系列由世界专业学者精心撰写,基于领域内新发现、新研究,从独到的专业视角出发,每本书都包含丰富的学术资源和参考文献,充分支持作者的观点和描述。
—
【3】小体量蕴藏大智慧,超越普通传记读本,读懂不同思想源流背后的时代精神。
● 走进思想缔造者的精神殿堂,理解那些不为人熟知,却深刻影响世界的思想源流。领悟哲学与科学的延续,社会和文化的演变。
—
【4】追随思想的足迹,塑造明日之自我。
● 通过不同思想间的交织碰撞,激发并帮助读者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理解,为读者在庞杂的知识谱系中指引方向。
前言
加缪,何许人也?
如今,阿尔贝·加缪已成为最著名的法国哲学家之一—虽然他并不以哲学家自居。同时,他或许也是全球最受读者欢迎的法国小说家。他的作品是众多电影,甚至是流行音乐的创作灵感来源,法国和美国的领导人也时常引用他的作品来表达赞许。
人们所敬仰的加缪究竟是何许人也?是那个在20世纪30年代勇敢无畏、孜孜不倦地探察法国统治下的阿尔及利亚卡比利亚地区本地居民的悲惨生活的记者吗?还是那个认为法国唯有保持对阿拉伯地区的有力控制才能自救的人?我们赞扬的对象是不是那个在德国侵略法国期间,在秘密抵抗报纸上发表文章的作家呢?我们岂能赞扬那个为了让自己的哲学论文通过纳粹的审查而同意删去论文中关于卡夫卡的章节的野心作家?我们是要颂扬那个在自己最出名的小说《局外人》中对婚姻、哀悼和社会流动性提出疑问的作家,还是那个在同一部作品中没有给任何阿拉伯角色取名字的作家呢?当我们谈到加缪时,我们指的是那个支持死刑的反抗者,还是那个后来又反对死刑的哲学家呢?
加缪内心深处充满矛盾。他是法国启蒙运动平等主义理念的坚定信徒,部分原因在于,加缪的父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牺牲,而法国政府给予了他们一家实质性的抚恤和帮助,并通过教育让他摆脱了童年时期的贫困。然而,他在那个时期经历的艰难困苦,以及他在法国殖民统治下的阿尔及利亚的成长经历,使他越来越清楚地看到,法国对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的压迫是如何背离这些平等主义理念的。在他的一生和作品中,加缪在回避这种矛盾和直面这种矛盾之间徘徊不定。最终,这种二元性塑造了他的身份。压抑和正视这种意识的矛盾冲动,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形式激发了他的写作热情。
本书概述了加缪的生平和作品,同时也没有回避加缪立场上的模棱两可,因为这是理解加缪的重要著作,以及探究他今日再度受到关注的奥秘的必要前提。
第一章
生于阿尔及利亚的法国之子
加缪的作品(尤其是《局外人》)常被认为是法国文学中不可多得的杰作。然而,他的身份认同问题和当时的历史背景却在殖民主义浪潮中越发突出,不容忽视。要想真正领略加缪的成就和他的作品所包含的模糊性,就必须深入了解他成长的时代背景。
阿尔贝·加缪(1913—1960)是一位法国作家,他出生于阿尔及利亚,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他的父亲吕西安·加缪是一个葡萄园工头,他的母亲卡特琳·埃莱娜·桑特斯是一名家庭主妇。两人于1910年11月13日在阿尔及尔以东约100英里的蒙多维结婚。3个月后,他们迎来了第一个儿子小吕西安。3年后的1913年11月7日,阿尔贝·加缪降生于这个家庭。
加缪家族的根源与法国对阿尔及利亚的殖民统治密不可分。根据记载,在法国占领阿尔及利亚后不久,加缪的曾祖父克洛德·加缪于1834年来到了阿尔及利亚。加缪的外祖父艾蒂安·桑特斯于1850年生于阿尔及尔,而外祖母卡特琳·玛丽·卡多纳(婚后改名为卡特琳—玛丽亚·桑特斯)则是西班牙裔。加缪是典型的出生并成长在阿尔及利亚的法国人,即当时所谓的“黑脚”。在20世纪初,“黑脚”原本指那些在船上木炭舱里赤足劳作的水手,他们几乎都是阿拉伯人。到了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战争时期(1954—1962),这个词的含义逐渐延伸至所有在阿尔及利亚出生和居住的法国人。(我会在本书中用这个词指代法国移民。)
加缪出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彼时的阿尔及利亚是法国的一个地区,包括3个省(奥兰、阿尔及尔、君士坦丁)和3个军区,受总督的管辖。然而,在这片看似统一的领土上,却潜藏着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对法国人生活的地区而言,当地的75万黑脚享有法兰西共和国赋予的一切权益和提供的保护。作为法国公民,黑脚在同一套法律体系下享受平等待遇—他们享有选举权,受到著名的法国革命口号“自由、平等、博爱”的熏陶。对阿尔及利亚的殖民地区而言,法国政府眼中的470万“穆斯林”不属于法国公民(虽然他们承担着法国国民的义务)。当地实施了一套严苛的律法,这些法律剥夺了阿尔及利亚人接受教育的权利,阻碍他们谋生,禁止他们说母语,压制他们的穆斯林信仰,还夺走了他们的土地。[在本书中,我将他们称作阿尔及利亚人(包括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但法国政府常常称他们为原住民或穆斯林。]
加缪出生时,阿尔及利亚沦为法国的殖民地已经近一个世纪。1830年,为了转移国内势力对自身统治合法性的质疑,法国国王查理十世派军队入侵阿尔及利亚。自此,法国在阿尔及利亚的势力不断扩张。到1870年,阿尔及利亚一直处于法国军方的铁蹄之下,由一任接一任的军队将领实行统治。法国对阿尔及利亚的殖民统治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历史学家估算,在此期间,有超过600万阿尔及利亚人死亡。
在殖民的残酷征途中,法国吞噬了阿尔及利亚数百万英亩的土地,摧毁了当地的农业。(他们一般会将橄榄树砍伐殆尽,改种葡萄树,为法国酒业提供原料。)在这段黑暗的岁月里,为了夺取领土,法军不惜采取各种暴行,如焚烧村庄、屠杀居民,或者将“敌军”赶入洞穴,然后放火堵住洞口,让他们在烟雾中窒息而死。这些罪恶行动得到了法国政府的正式批准,并受到了当时一些著名知识分子的赞扬,其中包括阿历克西·德·托克维尔,他在一份关于阿尔及利亚的报告中写道:“我认为战争法允许我们蹂躏这个国家,我们必须通过摧毁当地的庄稼……或者通过razzia(掠夺性的军事袭击)等突袭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
因此,阿尔及利亚人民多次掀起了反抗法国殖民统治的浪潮,其中最为壮烈的一次是由阿卜杜勒·卡迪尔领导的6年抗争,他曾在1847年被俘之前击败总督托马—罗贝尔·比若。然而,到1871年,阿尔及利亚最后一次主要的反抗运动也以失败告终。从此以后,法国文官政府统治阿尔及利亚长达83年,直到1954年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战争爆发。
童年时期的加缪或许并不知晓法国对阿尔及利亚的占领和殖民统治的历史真相。法国的教育体系灌输了一套与事实背道而驰的“官方”说法—“法国在原住民的挑衅下不得已而为之”。20世纪20年代的法国历史教科书在赞美“法国宏伟的殖民帝国”的同时,对法国在当地的烧杀抢掠、摧残战俘或没收土地等暴行视而不见。这种掩耳盗铃的态度持续了多年,直到2002年,法国才正式承认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战争。
北卡罗来纳大学阿什维尔分校法语和法语研究副教授,研究方向包括法语/后殖民文学、政治理论、20世纪法国文学和文化史。曾出版多部关于加缪和萨特的专题著作。 何赟,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俄亥俄州立大学访问学者,译国译民特邀翻译。为多家企业提供语言服务,有丰富的国际展会翻译经验,出版翻译学术著作并获奖。
前言:加缪,何许人也?
—
第一章
生于阿尔及利亚的法国之子
第二章
加缪,从记者到社论作家
第三章
加缪与荒诞主义
第四章
无缘由的反抗
第五章
加缪和萨特—决裂使他们形影不离
第六章
加缪和阿尔及利亚
第七章
加缪的遗产
—
致谢
大事记
参考文献
插图来源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