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英格兰北部一座几乎与世隔绝的呼啸山庄。弃儿希斯克利夫被呼啸山庄的主人恩肖先生收养,并与他的小女儿凯瑟琳相爱。但凯瑟琳*终因为社会地位抛弃了希斯克利夫,接受了画眉山庄的继承人林顿的求婚。这个决定直接导致了希斯克利夫愤而远走。数年之后,希斯克利夫衣锦还乡,复仇开始了。他要对夺走自己爱情与幸福的人进行*猛烈的报复……
关于《呼啸山庄》
但是在《呼啸山庄》中没有我,没有家庭女教师,没有主人。有爱,却非男女之爱。艾米莉被某些比较普遍的观念所激励,促使她创作的冲动并不是她自己所受的苦难和受到的损害。她是在朝着一个四分五裂的世界观望,而感到自己有力量在一本书中把它拼凑起来。那种雄心壮志可以在全部小说中感觉到一种虽受到挫损却具有宏伟信念的挣扎,她通过她的人物说出的不仅仅是我爱或我恨,而是我们,全人类和你们,永存的势力……但这句话没有说完。
这是英国杰出的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对她以及她的《呼啸山庄》的评价。这样的评价出自一位同样是女性写作者的口,可能比任何其他人都更能贴近艾米莉·勃朗特的心灵。当很多人,包括那些著名的人物都把艾米莉的这部小说看作是一部有着浓厚政治倾向、带有强烈悲观主义色彩的作品时,伍尔夫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关于所谓的悲观主义的评价很可能是源于这部小说的故事本身,来自画眉田庄的凯瑟琳的悲剧性结果。作者在花大量笔墨描绘了一位美丽、善良、活泼、独立的女孩子后,却毫不留情让她成为恶魔希斯克利的奴隶,成为那座山中旷野里茕茕孑立、阴森可怖的呼啸山庄沉重的承受者。很可能大多数读者都会为后凯瑟琳的结局感到难受,甚至会为此责备作者。但正是这样,才表明了艾米莉·勃朗特的立场,她所针对的绝非是她所处的那个时代所谓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精神上的压迫、紧张与矛盾冲突(英国评论家阿诺德·凯特尔语),而是一种来自女性对自己社会地位不公的呐喊。要知道即使是到了艾米莉·勃朗特所处的时代,英国女性仍然没有继承权,也正因为这样的现实,才使得凯瑟琳·林顿在父亲去世后,无法拥有原本属于她父亲的画眉田庄。这是那个时代法律的结果,也是十八至十九世纪英国女性真实处境的写照。无论如何,在凯瑟琳的父亲去世后,画眉田庄都会被希斯克利夫所据有,因为他的儿子是近的男性继承人。稍微了解一点那个时代英国社会的现状,就不再会为艾米莉终把凯瑟琳的遭遇写成这样而不满了。那不是故意的,更不是在哀怨,而是在展示一个冷酷却毋庸置疑的社会现实。
也许我们不应该去想象艾米莉·勃朗特的心思,但事实上《呼啸山庄》里所塑造的人物大多能在她自己的生活中看到映照。她的家庭、她所处的社会环境,甚至她的家人等等。例如小说里的那位恶魔希斯克利夫,如果读过关于她的传记,就不难看到某种原型。但这里好还是把这样的映照投射到一个更加广阔的时空中去,也许很多当时的英国女性都会跟凯瑟琳、莱莉·迪安一样,她们不平,甚至愤怒,但只有艾米莉·勃朗特这样的女性的感受才深刻,并把这种感受投射到整个社会上去。要知道凯瑟琳遇到的不公,凯瑟琳的不争,恰恰是命运所致,是一种个人面对社会的无能为力。
另外,关于《呼啸山庄》,另一位著名的英国作家、《月亮与六便士》的作者毛姆的认识或许从另一个角度看得更准确,他是这样说的:
我不知道还有哪一部小说,其中爱情的痛苦、迷恋、残酷、执着曾被如此令人吃惊地描述出来过。《呼啸山庄》使我想起埃尔·格里科的那些伟大的绘画作品中的一幅,在那幅画上是乌云下昏暗的荒瘠土地,雷声隆隆拖长了的憔悴的人东倒西歪的剪影,被一种不属于尘世的情绪渲染得恍惚了,他们是屏息着的。铅色的天空掠过一道闪电,给这一情景加上后一点神秘的恐怖之感。
艾米莉·勃朗特,19世纪英国小说家、诗人,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勃朗特三姐妹之一。《呼啸山庄》是她一部小说。这本书因超前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奇特的一部小说,奠定了她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她一生还创作了193首诗歌,被认为是19世纪22位杰出诗人之一。
章 / 001
第二章 / 007
第三章 / 017
第四章 / 030
第五章 / 037
第六章 / 041
第七章 / 048
第八章 / 058
第九章 / 067
第十章 / 083
第十一章 / 099
第十二章 / 110
第十三章 / 123
第十四章 / 136
第十五章 / 144
第十六章 / 152
第十七章 / 157
第十八章 / 174
第十九章 / 184
第二十章 / 188
第二十一章 / 194
第二十二章 / 210
第二十三章 / 216
第二十四章 / 225
第二十五章 / 234
第二十六章 / 238
第二十七章 / 242
第二十八章 / 254
第二十九章 / 261
第三十章 / 267
第三十一章 / 273
第三十二章 / 279
第三十三章 / 290
第三十四章 / 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