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颉刚先生是享誉中外的一代史学大家,他是古史辨派创始人,开创了一代史学新风;他是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他也是“中国史现代化的第一人”。
本书系顾颉刚之女顾潮所写的顾颉刚传记。作者通过系统整理顾颉刚遗存珍贵史料,如著述、读书笔记、日记及与胡适、傅斯年、俞平伯等人的书信,以客观平实的笔法叙述了父亲顾颉刚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同时也折射出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坎坷经历。
前 言
父亲三十多岁时,所作的那篇举世闻名的《古史辨第一册自序》,常被人们看作是其自传,那时丁文江曾对他说:“外国学者写自传,都是到了老年才动笔的。你现在才三十出头就写自传,未免动手太早了!”他听后心想:“我这篇文章固然像自传,但绝不是自传;我要写的自传,要把社会和家庭的黑暗面和盘托出,像巴金的《家》一样。”但是,他终其一生也未能写出一部自己理想中的完整的自传。十年浩劫过后,父亲已将走到生命的尽头,某杂志编辑邀他写回忆录,希望能为当代以及后世留下一些宝贵的资料,他拼尽全力,只是断断续续地写出了一篇《我是怎样编写〈古史辨〉的?》,并在笔记本上以颤抖的手迹留下了一个自传的题目──“我怎样度过这风雨飘摇九十年?”
我出生时,父亲已五十多岁了。所以从我懂事的时候起,我印象中的父亲就是一位终日伏案的白发老人。他和我们姐弟交谈甚少,除非在他难得的休息时才和我们一起外出游玩,或教我们念唐诗,对对子,或在我们写的大字习作上圈几个红圈。我只知道他是一位和善的父亲,一位勤奋的学者,仅此而已。待我进入青年时代,恰是“阶级斗争”愈演愈烈之际,我只有诚惶诚恐地与被称作“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的父亲划清思想界限,按照他写给我的那些“有问题”的经历去批判他,使彼此间本不十分理解的心灵距离更加拉大了。20世纪70年代初,将近八十岁的父亲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恢复了工作的权利,但已是疾病缠身,离不开我们的陪护照料了。到了此时,我与他精神上的交流才多起来,时常听他讲述旧事,不过此时自己对父亲的了解仍是片段、枝节的,尤其是对他的学问生涯还很陌生,只是知道他心里有许多文章尚未写出,他常为来日无几而焦急。在父亲逝世之后,我开始整理他那些数千万字的遗稿,通过日复一日的文字阅读来倾听他的述说,当我遍读了他的全部文稿后,才感到自己可以说是真正了解了父亲,也理解了父亲那“风雨飘摇”的一生。
女儿竟是在父亲去世之后才懂得了他的一切──经历、理想、奋斗、坎坷、成功、失败、欢乐、痛苦……,这不能不说是人生的悲剧!但是我在叹息之余又感到庆幸,毕竟父亲一生留下了如此众多的资料:文章、日记、书信、笔记,以及许多不成文的手稿,可以使我们从中探索他个人和家庭、社会和时代的印迹。1927年夏,胡适曾评论说,他与傅斯年的性格是向外发展的,父亲的性格是向内发展的。这话说得不错,正因为如此,父亲的头脑里才永远装着许多问题,不停不歇地思考,思考学问和工作、生活,剖析他人和自己;也正因为如此,他那极旺盛的生命力和极炽烈的情感才得以充分地宣泄在他的文字上,坦白、畅尽、热诚,这一篇篇的文字都向人们敞开了襟怀,好似父亲的自传,也成为我今天为父亲写传的依据。
在父亲专门为自传而撰写的资料中,有一份1947年在苏州所拟的“自传计划”,现录于下:
一、苏州──旧日的天堂
二、顾家在苏州
三、两位祖父
四、我的出生
五、上私塾
六、祖母的教养 新法(政治的、社会的)
七、送父亲到上海 废科举
八、考进了高小 预备立宪
九、到了中学
一○、初恋
一一、祖父教经
一二、吃茶和买书
一三、第一回结婚
一四、游杭州
一五、辛亥革命
一六、加入社会党
一七、到上海读书
一八、第一回到北京
一九、考进北大预科 袁世凯的专制
二○、看戏
二一、篆赤的死 艺术的欣赏(父的藏物)
二二、考进北大本科
二三、徵兰的死 学写白话文
二四、服务北大
二五、祖母的死
二六、进商务印书馆
二七、河南访古
二八、在北大研究所
二九、办朴社 五卅惨案
三○、到厦门
三一、广州两年 国民革命的激动
三二、回到北平
三三、第二度访古旅行
三四、九一八后
三五、出版《禹贡》
三六、创办通俗读物社
三七、卢沟桥事变
三八、西北一年
三九、在云南
四○、在成都
四一、到重庆
四二、履安的死
四三、踏进书业界
四四、和静秋结婚
四五、图书的大损失
四六、还乡
四七、在苦闷中
在此计划末尾,父亲又写道:
要指出几点:(1)这是一个大转变的时代!
要指出几点:(2)这是一个大痛苦的时代!
要指出几点:(3)如何可以安心工作!
要指出几点:(4)未能尽其才!
要指出几点:(5)但已尽了我的力!
那时他任文通书局编辑所所长,主编《文讯》,本打算依此计划将自传陆续写出,从1948年1月起,在《文讯》每期登载一篇,只可惜未能付诸实行。
该计划中的内容,当他在重庆时已作成若干,即1944年上半年所作的《我的祖母》《苏州旧日的情调》《祖父的故事》,这些均是由他口述,经段畹兰女士执笔写出,再由他改定的,曾刊于重庆的《田家画报》等,另有《我的家世》一篇,当时未写毕;又1945年下半年所作《我在北大》(一)、(二)、(三),曾于《北大化讯》连载。可是那时限于后方的条件,这些刊物流传不广,他这几篇文字几乎不为人所知。后至1979年,前四篇文字由王煦华整理、由他改定,以《玉渊潭忆往》为题,在他去世后才刊于《苏州史志资料选辑》。
父亲还在1950年应赵纪彬之邀,作成一部《颉刚自传》,共有七章:
1.我怎样从事民众教育工作?
2.我怎样从事边疆运动?
3.我怎样厌倦了教育界?
4.我怎样脱离了国民党?
5.我怎样进了商界?
6.我的性格的分析
7.我的治学计划
这部自传至20世纪90年代方陆续在海峡两岸刊出。
随后,他又在1952年夏作成《顾颉刚自传》,这是为当时的思想改造运动所作的交代书,目录如下:
1.前言
2.我的家世和我幼年所受的家庭教育
3.我的少年时代的政治思想
4.我的简历
5.我的研究工作的检讨和对于胡适的批判
6.我的教学的检讨
7.为了反宗派主义而投入美帝的燕京大学
8.从研究民间文艺到创作通俗读物,因而加入了国民党
9.从考察边疆到参加反动派工作
10.为了逃避国民党而做了资产阶级的工具
11.我的本质和我一生的几个阶段
12.我的主导思想及其批判
13.我和共产党的接触及解放后的思想转变
14.今后努力的方向及计划
1996年,受“往事与沉思”丛书编委会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邀稿,以半年之力写出这册父亲的传记,以“历劫终教志不灰”为题,此句出自他1944年8月6日所作挽朱希祖诗,也可作为他一生的写照。当时遵从于该丛书的写作主旨,重在叙事,至于有关论学者,可见拙著《顾颉刚评传》(与顾洪合著,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11月版)。此书的撰作,是基于父亲遗留下来的文字资料,虽然其中的一些意见只是他个人的看法,但确是他经历的真实反映,雪泥鸿爪,立此存照,它已经超出个人间的恩怨和是非,而具有一种历史的价值。此次修订,增补了一些他人的评论及回忆。如果此书能使读者对于父亲以及他所经历的那个时代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我将会感到欣慰;如果有问题和错误,则欢迎及时指教。
在此书的写作过程中,自始至终得到舍妹顾洪的帮助,初稿首先请她审读,承其提出许多宝贵意见。此次应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之邀,将此书增订再版,亦寄托了对她的怀念之情。
顾 潮
2018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