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与土地资源、科学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相比,作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已经引起政界、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关注和重视。目前学术界聚集人才的引进、培养、管理、使用、流动等环节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将人才要素与产业更替、经济结构优化、企业技术升级和城市竞争力增强等进行相关性分析和系统性研究,已形成系统的理论。本书以人才学、人才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等理论为指导,研究南京人才体制机制优化、人才规划制订及中期评估、技能人才发展、区域人才的跨界合作等专题,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田野调查研究并施以数理统计分析,探讨推动南京创新名城建设的智力支持路径。
人才是我国宝贵的第一资源,既是生产力领域推动产业技术升级和创新驱动的必备重要资源,也是扩大消费市场推动经济稳定发展的主力军,与土地、资本等其他生产要素相比,人才资源已经引起各级政府部门、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关注和重视。聚焦人才引进、培养、管理、使用、流动等环节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形成了系统的人才研究框架和完善的人才理论基石。本书以人才学、人才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等理论为指导,研究南京人才体制机制优化、人才规划制订及中期评估、技能人才发展、区域人才的跨界合作等主题,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田野调查研究并结合主题开展系统性的数据分析,探讨推动南京创新名城建设的智力支持路径。
南京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不能停留在认为只要解决人才的引进、使用就是一蹴而就,而要认清人才队伍建设是一个涉及产业、技术、创新文化、市场和政府治理能力等众多要素的系统工程。南京人才制度改革要围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江苏自贸试验区和南京创新名城建设,着眼于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制度障碍,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优化人才政策和制度体系,尝试多元化人才引进和培养等路径,提升南京发展所需的人才增量,并采用系统性、协同化战略思维模式,优化中心城市人才发展治理体系,构建一个适应南京新时代经济发展需求、创新实力提升和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
本书以南京市“十三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发展规划的中期评估为例,阐释了人才规划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引导作用。采用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开发的五年规划(计划)的“规划蓝图-实施情况”一致性评估方法,对就业、人才、社会保障、公务员管理、工资人事制度、劳动关系等方面从规划目标、战略任务、重点项目等三个维度按照目标任务进行定量结合定性评估,全面客观地评述规划成效,指出规划实施中存在的不足,明确规划后期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为“十三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任务圆满完成提供有力的指导。
技能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南京坚持把服务产业、服务就业作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形成政府与市场功能互补的技能培训模式,加快建设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目前南京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矛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需要调动企业的主观能动性,二是职业技能竞赛和技能岗位练兵比武活动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的日常监管不到位。为此,需要转变观念、完善制度,切实在全社会形成尊重技能人才、重用技能人才,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优化载体、创建平台,为更好地培养大批技能人才保证充足的基地来源;创新举措、提高效能,全面提升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质量水平;重视基础能力、队伍建设,为技能人才建设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长三角三省一市签订了人才服务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重点在人才互认共享、社会保障互联互通、劳动关系和信访维稳联动协作四方面开始合作,并签订《长三角地区跨省异地就医门诊医疗费用直接结算试点合作协议》《促进长三角地区就业创业工作合作协议》等协议,进一步提升了合作深度和广度。本书选择南京和溧阳为区域人才合作的样本,重点阐释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领域进行的跨界合作。溧阳缺少高精尖人才资源,南京拥有充足的人才资源,两地之间通过就业创业、人才建设、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领域建立的集体学习、溢出共享和跨界合作机制,让人才资源在区域之间实现柔性引才、顺畅流动,提高人才资源的使用效率,为宁溧两地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和经济转型提供服务保障。
王飞,女,1973年生,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博士,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长期从事区域经济、创新网络、产业经济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科研管理》、《南京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中美生物医药创新网络演化的理论与实践》专著,曾多次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次主持或参与省、市各级地方政府机构委托的项目。
第一章 优化南京人才体制机制的实践探索
第一节 人才体制机制创新的宏观基础
一 高质量发展对人才制度的影响与促进
二 优质的营商生态环境有利于集聚人才
三 人才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第二节 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有益探索
一 构建“1+10+X”最优人才政策体系
二 形成人才与产业耦合机制扩大经济效应
三 “两落地”工程促进南京创新能力提档升级
第三节 南京人才体制机制的问题及其根源
一 人才难引更难留的困境及其制度成因
二 人才政策类比其他城市呈现同质化特征
三 部门间协调存在的阻力及其成因
第四节 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体制机制的对策与建议
一 遵循客观规律,优化人才政策体系
二 借助多种路径,扩大人才增量
三 重视协同性,建设人才发展治理体系
第二章 推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规划中期评估的原则与方法
一 评估原则
二 评估方法
第二节 规划中期评估主要内容
一 指标评估
二 重点任务评估
三 重点项目评估
第三节 存在问题分析
一 就业创业方面
二 社会保障方面
三 人才发展方面
四 劳动关系方面
第四节 发展规划后期面临的新趋势
一 高质量发展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影响与促进
二 从区域人才争夺到营商生态环境打造的转变
三 人才全球化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机遇与挑战
第五节 推进“十三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发展规划后期有效实施的对策建议
一 构建扶持就业创业的长效机制,实现高质量就业
二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民生水平
三 创新人才体制机制,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
四 创新社会治理的长效机制,共创和谐劳动关系
五 优化南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
第三章 南京市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现状与展望
第一节 南京市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一 实施技能人才振兴计划
二 搭建技能人才培养平台
三 发挥技工院校培养作用
第二节 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一 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充分调动起企业的主观能动性
二 职业技能竞赛和技能岗位练兵比武活动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 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的日常监管不到位,缺少抓手
第三节 进一步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 转变观念、完善制度,切实在全社会形成尊重技能人才、重视技能人才、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二 优化载体、创建平台,为更好更快地培养大批技能人才保证充足的基地来源
三 创新举措、提高效能,全面提升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质量水平
四 重视基础能力、队伍建设,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第四章 南京市技工院校发展情况调查研究
第一节 技工院校发展沿革
第二节 南京技工院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及原因
一 技工院校管理、处罚的法律和制度依据不足
二 技工院校发展受限的外部矛盾难以协调
三 民办技工院校的办学风险普遍较大
第三节 进一步加强南京技工院校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 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技工院校办学行为
二 完善政策扶持,推动技工院校提档升级
三 树立责任意识,注重技工院校内涵建设
四 做好风险防控,减少技工院校安全隐患
第五章 南京与溧阳人才资源跨界合作的机制和对策
第一节 宁溧跨界合作的优势和基础
一 地缘临近的天然优势
二 异地公共资源相互吸引
三 南京制度优势跨界扩散
四 现有合作基础需强化深化
第二节 宁溧人才资源跨界合作的机制
一 跨界合作机制
二 溢出共享机制
三 区域学习机制
第三节 推动宁溧人才资源跨界合作的政策建议
一 建立人才共育共享机制,促进宁溧人才交流互通
二 构建宁溧共同学习机制,促进区域创新力提升
三 共创就业创业合作新模式,实现宁溧高质量就业
四 构建人才与经济协同发展模式,促进技术成果就近转化率
第四节 溧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接轨南京的主要任务
一 打造就业创业宁溧合作新模式
二 构建人才与经济协同发展模式
三 推进宁溧社会保障同城化
四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第六章 南京城市创新系统的演化及优化研究
第一节 研究的战略意义
一 呼应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系统的战略
二 为南京“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道路提供理论基石
三 为南京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和建设创新型城市开拓新思路和新路径
第二节 南京城市创新系统的演化过程
一 南京城市创新系统的现状
二 南京城市创新系统的演化
第三节 南京城市创新系统存在的问题
一 创新存在的风险掣肘创新步伐
二 人才结构体系不合理
三 缺少创新交流与扩散的通道
第四节 南京城市创新系统的优化对策
一 完善创新风险防范的制度
二 建设有利于形成创新人才队伍的制度
三 建立城市创新系统科技信息共享平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