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基于翔实的侨情普查数据和丰富的访谈资料,着重分析探讨了以下内容:系统梳理中国近代以来人才国际流动的历史演变和人才外流、回流的现状;在深入分析回流海外人才群体特征的基础上,从海外人才具有的不同身份入手,立体研究不同身份海外人才的回流意愿、回流动因以及回流海外人才分别在职业和经济成就、家庭和社会关系、文化认同三个方面的社会适应状况;讨论国际人口迁移理论和社会适应理论在解释我国海外人才回流行为时的适用性问题。
前 言
自容闳、黄胜、黄宽三人赴美留学至今,中国留学生史已有172年之久。其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才国际流动也随之跌宕起伏。改革开放打开国门,中国在经历了人才大量外流之后,于21世纪迎来了海外人才回流潮。面对世界范围内人才国际竞争的不断激烈化,我们在为海外人才回流数量不断增长感到欣喜的同时,也应清楚认识到我国仍有大量人才滞留海外未归、部分已经回国的海外人才可能会再次外流的严峻形势。细究这些人才回流问题会发现,其实都指向同一个话题:海外人才回流行为的整个过程——包括海外人才回流意愿、回流动因以及回流后的社会适应。因此,深入研究海外人才回流意愿、回流动因和回流后的社会适应过程,对我国海外人才引进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对加深理解国际人口迁移理论和社会适应理论的内涵及其在我国的本土化问题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鉴于此,本书基于翔实的侨情普查数据和丰富的访谈资料,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纵向和横向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着重分析探讨了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系统梳理了中国近代以来人才国际流动的历史演变和人才外流、回流的现状;其次,在深入分析海外人才回流群体特征的基础上,从海外人才具有的不同身份入手,系统研究不同身份海外人才的回流意愿、回流动因以及回流海外人才分别在职业和经济成就、家庭和社会关系、文化认同三个方面的社会适应状况;最后,根据本书的研究结果讨论国际人口迁移理论和社会适应理论在解释我国海外人才回流行为时的适用性问题。
本书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一些创新尝试。
其一,从海外人才具有的不同身份入手,将研究对象具体化为外籍华人、华侨和留学生,从微观视角出发分析海外人才回流意愿的差异,以及影响不同身份海外人才回流意愿的因素差异。
其二,在分析方法上,引入交通运输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与Arc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可视化地图相结合,分析回流海外人才在国内的地理空间分布与变动特征;基于海外人才数据的结构性特征,利用分层结构模型在控制不同国家对海外人才回流意愿的影响的前提下,分析各微观因素对海外人才回流意愿的影响;借用经济社会学的弱嵌入性理论总结归纳海外人才回流后的社会适应过程及三种社会适应模式。
其三,根据研究结果,探讨西方国际人口迁移和社会适应理论对海外人才回流这一本土问题的解释力度。依据海外人才回流的特点,构建海外人才回流后从文化归属、经济层面、社会层面至心理层面的返迁社会适应分析框架。
本书如有不妥和错误之处,敬请各位读者指正。
王蓉蓉
于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
王蓉蓉,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海外人才与国际迁移、独生子女代的人口问题、区域人口与公共政策等。
绪论1
第一节 研究价值002
第二节 研究目标008
第三节 研究方法011
第四节 创新之处020
第一章 人才回流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进展022
第一节 人才回流研究的理论基础022
第二节 人才回流意愿和动因的国内外研究进展030
第三节 人才回流后社会适应的国内外研究进展040
第四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析047
第二章 中国人才国际流动历程049
第一节 中国近现代人才国际流动的历史演变050
第二节 中国人才国际流动现状分析057
第三章 上海市海外人才回流的现状及社会人口学特征068
第一节 海外人才回流群体数量变动068
第二节 回流海外人才来源国分布073
第三节 海外人才回流群体性别和年龄结构特征074
第四节 海外人才回流群体空间分布特征079
第五节 海外人才回流群体就业状况084
第四章 海外人才回流意愿分析092
第一节 影响海外人才回流意愿的因素分析092
第二节 海外人才回流意愿微观分析的研究设计098
第三节 海外人才回流意愿微观影响因素的总体分析111
第四节 不同身份海外人才回流意愿的微观影响因素分析119
第五节 小结129
第五章 海外人才回流动因分析131
第一节 回流动因研究的方法和基本内容132
第二节 不同年代海外人才回流动因分析134
第三节 外籍华人回流动因分析138
第四节 华侨回流动因分析154
第五节 留学生回流动因分析161
第六节 小结168
第六章 海外人才回流后社会适应分析170
第一节 社会适应研究的方法和基本内容171
第二节 职业和经济成就177
第三节 家庭和社会关系200
第四节 文化认同206
第五节 小结209
结论216
参考文献233
后记249
索引251
图目录
图0-1 世界15个国家和地区15岁及以上劳动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006
图0-2 研究技术线路010
图2-1 1978~2008年出国留学人数统计059
图2-2 1992~2009年自费留学人数及占外出留学总人数的比重060
图2-3 2003~2007年回浙定居的华侨数量变动065
图2-4 1974~2009年中国归国留学人员回流情况065
图2-5 1974~2009年留学回国人员数量平均增长率066
图3-1 改革开放前海外人才回流至上海的数量变动069
图3-2 改革开放后海外人才回流至上海的数量变动071
图3-3 历年回流至上海的海外人才数量变动071
图3-4 不同身份海外人才回流的年龄分布073
图3-5 海外人才不同回国年龄的性别比075
图3-6 海外人才回国时分年龄的性别差异076
图3-7 2004年和2011年上海市现存海外人才分年龄组性别比077
图3-8 回流至上海的海外人才回国年龄分布079
图3-9 不同身份回流海外人才的受教育程度比例085
图3-10 回流海外人才在业状况086
图3-11 回流海外人才和六普时上海在业人口职业分布比较087
图3-12 回流海外人才从事行业分布088
图4-1 海外人才回流意愿微观影响因素分析框架101
图4-2 留学生、华侨和外籍华人回流意愿影响因素对比分析130
图5-1 外籍华人回流动因分类139
图5-2 外籍华人回国时父亲和母亲的年龄分布143
图5-3 2001~2010年上海市留学人员创办企业个数及注册资金总额163
图6-1 跨文化适应的十个阶段174
图6-2 海外人才回流后社会适应过程214
图7-1 2010年各国家和地区人均GDP比较227
表目录
表2-1 1978~1998年几个主要留学目的国留学生回流情况067
表3-1 2004年和2011年不同身份海外人才回流数量比例变动072
表3-2 2004年和2011年回流海外人才在上海各区县数量比例分布081
表3-3 2011年上海回流海外人才职业和行业交叉分析091
表4-1 各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和相关系数109
表4-2 海外人才回流意愿零模型的方差分量112
表4-3 对海外人才回流意愿的HLM随机效应模型分析的回归系数113
表4-4 不同身份海外人才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和迁移因素的差异比较121
表4-5 不同身份海外人才回流意愿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125
表5-1 不同年份回国动因的纵向比较分析136
表5-2 不同年份回国动因的横向比较分析138
表5-3 不同回流动因的性别差异140
表5-4 外籍华人不同回流动因的社会人口学特征144
表5-5 外籍华人不同回流动因与受教育程度的交互分析146
表5-6 外籍华人不同回流动因的社会经济特征148
表5-7 外籍华人不同回流动因与职业的交互分析150
表5-8 外籍华人不同回流动因的家庭特征153
表5-9 外籍华人和华侨回流动因比较分析154
表5-10 华侨不同回流动因的性别差异156
表5-11 华侨不同回流动因的社会人口学特征157
表5-12 华侨不同回流动因的社会经济特征159
表5-13 华侨不同回流动因的家庭特征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