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在专利制度的经济增长作用的相关文献综述基础上,结合国外主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专利制度现状,对中国专利制度经济对增长的作用开展了论证分析。研究主要围绕专利制度是否有利于经济增长,如何促进经济增长,怎样更好的的促进经济增长为研究目标,结合大数据时代特征,为专利制度在经济新常态下更好的实现对经济的创新驱动提供了可行性路径与政策建议。
现有专利制度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多从单一视角来考察两者关系,其中专利制度效率因素研究和专利制度效应研究是最具代表性的研究视角。前者以专利制度优化为主,侧重刚性因素科学设计与柔性政策的合理调整;后者以测度专利制度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关系为主,关注专利制度效果的特征及条件。对两类研究的割裂分析及忽视区域、行业的异质性,既难以深刻揭示专利制度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也不利于高效挖掘专利制度潜能。只有将影响因素和影响效应结合分析,才可能真正进一步研究专利制度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关系。本书主要以中国情境为例对此进行了探讨。
首先测度了专利制度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效应关系。不同于已有的国家层面静态效应研究,本书分别从区域与产业视域对专利制度与区域经济增长和产业经济增长的效应关系分别进行了测度,多视角分析了专利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动态效应。发现专利制度对经济增长的效应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动态的,也不是非此即彼的,是正负效应同时存在、共同作用的结果。提出专利制度对经济增长具有多效应,区域或产业相关政策制定要注重针对性、时效性与协同性。
其次分析了效应差异的原因。从专利弹性视角对区域创新能力、产业创新能力异质性比较。不同于传统研究认为专利是缺乏弹性商品,证实近年在中国国内无论是从区域视角,还是从产业视角,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职务发明专利数量对专利申请费是富有弹性的,分别建立了区域和产业弹性矩阵,对区域和行业专利弹性对比的同时,比较区域、行业的研发及专利等创新政策敏感性。
最后分析了专利的外围政策优化,在“一刀切”的专利法律制度背景下,分析专利货币型奖励政策效率优化路径。从专利弹性视角出发,通过研究专利弹性与净损失之间的关系,建立净损失率评价模型,这是弹性研究在专利领域的尝试,从而使深入挖掘专利奖励政策潜能,提升专利奖励政策相对效率,实现降低净损失率的目标有据可依,以中国专利申请数据做了实证,检验中国专利制度执行以来的绩效。
总之,全书在专利制度的经济增长作用的相关文献综述基础上,结合国外主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专利制度现状,对中国专利制度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开展了论证分析。研究主要围绕专利制度是否有利于经济增长,如何促进经济增长,以怎样更好地促进经济增长为研究目标,结合大数据时代特征,为专利制度在经济新常态下更好地实现对经济的创新驱动提供了可行性路径与政策建议。
本书的研究及出版过程,得到了张慧颖教授、毛荐其教授、魏静博士大量的帮助,在此深表感谢,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书中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欢迎各位专家同行和广大读者不吝赐教,批评指正。
魏延辉,男,山东工商学院教师,天津大学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管理学博士,西北大学MBA,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天津市社科重大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及国家知识产权局各类项目等12项,主持山东工商学院博士启动资金项目1项,在World Patent Information、科学学研究、经济体制改革、教育与经济等国内外核心期刊**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近20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或论点摘编。并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多次获奖。本人同时有着丰富的企业实践工作经验,曾任益寿堂(天津)公司总经理等职。近年主要从事创新管理、专利制度及创新到创业转化研究。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关键概念说明及研究界定
1.3 本书的研究方法与主要工作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研究设计
2.1 专利制度对经济增长影响效率研究
2.2 专利制度对经济增长影响效应研究
2.3 现有研究主要问题
2.4 研究思路与具体研究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专利制度焦点变迁及其演进协同管理研究
3.1 主要发达国家专利制度概况:美国、日本、英国等
3.2 国外主要发展中国家专利制度概况:印度、巴西等
3.3 中国专利制度概况
3.4 各国专利制度对中国未来专利制度的协同管理启示
第4章 专利制度对区域经济增长作用实证研究
4.1 区域创新能力异质性比较
4.2 专制制度与区域经济增长
4.3 区域因素异质性的管理启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专利制度对产业经济增长作用实证研究
5.1 产业创新能力异质性比较
5.2 专利制度与高技术产业经济增长
5.3 效率因素和效应关系耦合视角的产值增长专利作用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从专利弹性视角研究专利制度货币型奖励政策
6.1 专利制度货币型奖励政策现状
6.2 专利奖励政策已有研究
6.3 专利奖励政策相关模型
6.4 实证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管理启示及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管理启示
7.3 研究不足及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