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朱铁志近年来的杂文随笔选集。作者秉承鲁迅杂文“社会批评、文明批评”的优良传统,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深沉的忧患意识,纵横古今,评说世相;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其作品呈现出思想深刻、论理透辟、见微知著、举重若轻、棉里藏针、平和冲淡的鲜明特点。全书分为“生死之间”“荣辱之上”“是非之外”“学思之中”四部分。所有作品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文汇报》《解放日报》《学习时报》等报刊发表。
朱铁志,1960年生,吉林省通化市人。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是《求是》杂志社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杂文学会常务副会长。
著有《自己的嫁衣》《思想的芦苇》《精神的归宿》《文心雕虫》《浮世杂绘》《屋顶上的山羊》《板凳的温度》《沉入人海》等杂文集十余种。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杂文卷(1976-2000)》《20世纪中国幽默杂文》《中国当代杂文经典》《中国*佳杂文》(年选系列)等二十余种。以《精神的归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另获中国新闻奖、中国报纸副刊金奖、北京杂文奖、上海笔会文学奖以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等报刊杂文征文一等奖。在《南方周末》、《法制日报》、《北京青年报》、《今日浙江》等多家报刊、网站开设专栏。
杂文北辰朱铁志
第一辑 生死之间
如果我死
我“死”以后
给自己留一点不知情权
健康是一种责任
马儿呀,你慢些走
我们为什么崇敬汤一介先生
享受拍马等于自贬人格
布封的天空
存在的困惑与选择的清醒
点画之间传承血脉
可怜的满足
“你想健康吗?跑步吧!”
让死如秋叶之静美
我们如何面对“苦难”
屋顶上的山羊
“在你被种植的地方成长”
把思想放在舒缓的脚步上
电视催人老
活得“大”一点
说“书生气”
网络这把双刃剑
文野之间话阳刚
云中谁寄锦书来
像农民一样种好自己的土地
校车啊,校车!
速成时代
从“姚妈善举”说到“信任危机”
异化的汽车
有一种坚持叫放弃
再说死的权利
第二辑 荣辱之上
领导干部如何面对媒体
我们还会写字么
我眼中的严秀先生
摆脱物役
虚胖的网络
克里木老汉的核心价值观
再说引咎辞职
杂说“霸气”
但愿就此刹住吃喝风
理想的家什么样
生活在经典的世界里
“物”从何来?
学蛇者说
“中国梦”拒绝阶层固化
匪夷所思
怀才的“遇”与“不遇”
禁酒器、限酒令及其他
居安思危
说“独立自主”
小款情结
论倒水
打好精神底色
拷问道德
神马都是浮云?
需要一些仰望星空的人
警惕一些人
中国人为什么吝惜说“谢谢”?
一个纯粹的人
第三辑 是非之外
说“开会”
有权不可任性
力避贪腐年轻化
读贪官履历有感
警惕“临时工”心态
看世界杯想身边事
新年三愿
读刘志军案有感
你是他人的环境
人生“五心”
说底线
我为什么特别拥护“八项规定”
谣言止于公开
比邻若天涯?
从谁抓起?
假作真时
文化自觉有赖于文化的深厚积淀
我幸福吗
杂说“古奇一代”
布莱尔的孩子和卡梅伦的猫
开车上路
脸皮、法律及其他
说“领导也是人”
那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
辛亥百年说反封建
别让空中课堂停留在空中
领导干部要自觉克服“五种心理”
谁教会孩子写“撒谎作文”?
第四辑 学思之中
三羊开泰
振兴足球要做点实事
迟到的忏悔胜过刻意的沉默
从“塔西佗陷阱”说起
“过得去”与“过不去”
贬值时代
为官难易说
摒弃“高、大、早”的恶俗之风
从一本旧书说起
加班利弊谈
汽车文明琐谈
思想的空间
“信息就是力量”
域外归来杂感
在北大哲学系百年系庆上的致辞
政治舞台和贪官的演技
重读《诫子书》
“思维方式”拉杂谈
读书何为
读书目与日读书
网络时代的反腐败
真佛只说家常话
关于杂文的零思片想
法律面前
顾客是
两件小事
三个没想到
说“质疑精神”
杂文家的“三心二意”
敬谢不敏
后记:密纳瓦的猫头鹰何时起飞
《理性的黄昏:朱铁志杂文选》:
我们为什么崇敬汤一介先生教师节前夜,汤一介先生驾鹤西游,走完了87岁的人生旅途、60多年的教师生涯。全国各大媒体纷纷在显著位置予以报道,社交网站和微信圈的悼念文字更是铺天盖地。人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真情哀悼这位北大教授,不吝把朴实真切的话语献给这位哲入学者。
一个并不为学界以外民众所广泛熟知的哲学家去世,何以引来如此规模的悼念?一个研究领域十分专精甚至不无冷僻的学者的故去,何以令公众如此关注?作为汤先生众多学生中的普通一员,我没有资格对先生进行全面评价,但并不影响我谈一点个人感受。
先生之令人敬重,首在高尚的人格。作为一位学者,汤先生是通过“立言”而“立德”、“立功”的。从1951年毕业留校,汤先生从事了60多年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其间历经坎坷,不得不告别讲台。但他对学问的执着,对母校的热爱,对学生的关切从未停止。即便是在遭受不公正待遇的那些岁月,他依然心怀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挚爱,对学生和讲台的留恋。打倒“四人帮”后,先生得以平反,我们有幸成为他重返讲台后的第一批学生。他为我们讲授魏晋玄学,开办道教哲学专题课。讲课时先生语速平缓、神态安详、眼神睿智,所论必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从不发大而无当的空论。对于刚刚结束的那场浩劫,他在课堂上不置一词,完全沉浸在对学问的痴迷和陶醉之中。讲到尽兴处,先生习惯把头微微仰起,眼神投放到很远的地方。我们这些刚刚经历十年浩劫后入校的学子,一时难以跟上先生的思路,但无不为他话语之间所流露出的高尚人格、儒雅气质所感染,从而对哲学产生由衷的敬畏之心。
先生之令人敬重,在于深厚的学养。汤先生毕生致力于中国传统哲学研究,成就卓著,为海内外所瞩目。他的《郭象与魏晋玄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儒道释与内在超越问题》《儒教、佛教、道教、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等数十种学术著作,对于中国哲学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贡献。他所倡导并担任总编篡的《儒藏》工程,旨在填补《道藏》《佛藏》之后儒教所留下的空白。其中的“精华编”100册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所憾这项浩大的工程还没有完成,先生便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先生为人低调谦逊,即便是面对仰慕他的学生,也谦恭有礼,有君子之风。他在耄耋之年担任主编的《中国儒学史》获得北京市第12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等奖。在文集发布会现场先生表示:“我想继续写文章,讲我自己的感受,讲我对人类社会的理解,讲我对天人关系的理解。作为一个哲学家或哲学工作者,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思考问题,提出问题供大家参考,而解决问题则需要靠大家一起努力。这样才不负一个学者、一个教师的责任。”汤先生具有真才实学,这是每个听过他课的学生的自然结论。惊悉先生去世的噩耗,我在微信上发出这样的感慨:“先生是北大标志性的存在,是当代中国哲学重量级的代表人物。他的去世,无疑是中国哲学界乃至整个中国学界的重大损失。”先生之令人敬重,在于反思的精神。“文革”当中,汤先生受历史潮流的裹挟,曾经参加“梁效”写作班子,担任其中材料组的组长。“文革”之后,先生对这段历史并没有讳莫如深,而是有过深刻真诚的反思。他曾说过:“文革一结束,我就开始想,从此以后我应该听谁的?我觉悟到还是只能听自己的。如果说我想让孩子们明白什么人生道理的话,我希望他们知道:自由的思想是最重要的d”这些今天看来依然有些不合时宜的话语,却道出了一个真正的学者、真正的知识分子的本质特征:必须坚持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必须具有探索真理的勇气和信心。否则学术何以成为学术?学者何以成为学者?先生走了,留给学生和后人无尽的思索。关于怎样做人、怎样为学,我们应该从中悟出一点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