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地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时代创新和知识体系,阐释了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有机关系,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特点、功能、规律、方法及发展趋势,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问题与理论前沿问题。本书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有助于打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大厦地基;亦有关键的实践价值,对
本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遵循科学的基本原则,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置于一种客观自然的发展过程,分析其历史发展的过程和问题,总结学科建设的基本经验和教训,描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现实发展状态、发展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进行总体透视。专题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普遍性问题,探讨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从特定的一维空间向多维空间转变,空间转向逐渐成为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新视角。西方理论界探讨的“空间转向”旨在恢复被时间遮蔽的空间维度,而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生成于主体对现实场域的内在体验,空间形态的演变、空间结构的调整和空间生产方式的更替均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转向产生影响。以时间转向空间为理论
本书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重要论述的指导下,综合对比中国与德国诚信价值观教育,以理论分析为切入,关注现实生活与教育实践,从家庭、学校、社会以及文化、制度环境等多角度分析了中国和德国两个国家、中华民族和德意志民族两个民族集体在诚信价值观教育方面的异同。中国和德国在诚信价值观教育方面具有较强的可
新时代网络思想阵地建设研究
榜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主流媒体的劳模报道是一种具体的榜样教育实践。本书以新时代《人民日报》劳模报道为分析样本,以榜样教育理论为分析框架,融入多学科相关理论,从劳模报道的榜样塑造、榜样承载的教育内容、榜样传播途径、榜样教育环体与客体等维度进行深入解读,分析有效经验、揭示现实难题、提出优化对策,为新时代研究和开
本书立足社会,以服务思想政治工作为宗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建设;以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思维为主线,以社会变迁、社会实践、人与社会互动为视野,对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组织、网络等基本社会场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行探讨,还对网络社会、社会文化、国际交往、美好生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及规律进行探讨。本书坚持国家与基层的上下
本书主要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提高实效性学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保障机制、“四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等视角,进行教学研究。
本书遵循理论与实践、历史与逻辑、比较与批判、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研究原则,遵循本体探究—理论渊源—历史发展—基本模式—适用问题—实施过程的理论逻辑,在从总体上系统厘清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概念及其理论渊源的基础上,着眼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在实际疏导过程中的展开和运用,系统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的基本理念、适用问题、疏导
本书对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样态、功能、发展境遇及建设方式等进行系统阐释,其创新之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历史回溯,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形成过程及运用实践;二是从概念构建、样态呈现、主要功能、发展境遇等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了系统探讨,具有一定的开拓性;三是具体勾勒了思想政治教育红
本书主要是从系统论的视角,论述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结构和要素,探索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系统逻辑。全书除绪论外,共六章,分别研究了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内生系统、政治系统、精神系统、文化系统、开放系统和空间系统,基本上涵盖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思想文化层面理念和实践工作的方方面面。
本书主要讲述了红色精神引领学生最优发展的红色育人理念,基本内涵、核心要素与实践框架及特征;红色经典阅读,语文、历史、政治学科的红色经典阅读方法、策略及路径;红色课程资源开发,基于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生学习实际、开发与利用多种课程资源;红色地方文化课程建设,基于地方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如浙江萧山衙前农民运动讲习所、萧山红色
守正创新的精神文明是具有理论深度的宏大命题,本书紧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精神文明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守正创新精神文明与以往人类精神文明的两对关系谋篇布局,阐释守正和创新是人类精神文明演进的必由之路,理解守正创新精神文明的基本问题,分析守正创新精神文明的实践进路。书中探讨了人类精神文明的演进及守正创新精神文明的文化渊源
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导,立足新时代,聚焦建设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一主题,从把握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规律、健全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新机制的角度,分析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组织机制、濡化机制、运行机制、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从系统论把握精神文明的内在结构关系和运行方式,以有效指导
本书从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演进、发展的基本规律出发,廓清精神文明建设的复合系统和内在结构,深入分析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发展进步的辩证关系,全面系统阐述新时代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党的建设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作用,勾勒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逻辑谱系,彰显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时代特征,
本书立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实践,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等原则,研究了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主体的素质要素、主体构成和建设方略等问题;重点探讨了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主体的主导之维、规范之维和合力构建;揭示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融入精神文明主体建设的实践方略。
本书是以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十大美德为纲,并从上百部文化经典中选择经典语句分110个小主题,以诠释讲解的的方式展现每一个主题的内在逻辑,系统阐释每种精神的内涵、意义。以辅助或引导读者进行正确的思考、理解、体悟。主题鲜明,取材广泛,结构合理,系统全面,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条认知中华文化精华,学习传统道德经
本书从理论性的高度探究、梳理、阐析了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对改革开放以来精神文明建设的继承发展和不断深化的实践过程,诠释了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本质性、规律性内容,凸显了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在新历史方位中的新特质、新诉求、新意涵、新要素及其核心架构和价值旨归,揭示贯穿全过程新的发生、统摄、演进逻辑和基本规律,以及过程逐步深入的
本书系统回顾和考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方法选择和运用的基本过程,重点描述和概括了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方法的选择依据和条件,提炼和分析了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方法的具体内容与逻辑结构,展示和论述了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方法选择与运用实践成效与理论意义,呈现和总结了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方法选择与运用的规律与经验。本书以
本书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定位为叙事背景,立足唯物史观中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互动逻辑,紧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转换,阐析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论阈。具象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赋意人类实践的创造价值、引领个体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生价值、保障社会健康运行的社会价值、支撑“新两步走战略”的现实价值和实现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