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伦理学(第2辑)
本书从英国学派与历史学家的关系角度,将学派典型史家的史学思想置于20世纪西方新史学语境与马克思主义史学谱系中,系统阐释霍布斯鲍姆(EricJohnErnestHobsbawm)的马克思主义史学著述、核心内涵和学术地位,同时彰显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派的思想表达与本质特征,进而从侧面呈现20世纪英国史学的思想流变及学术风貌
从理论方面来看,马克思主义阶级阶层理论,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原理,也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思想体系的重要标志和鲜明立场;从实践方面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阶级阶层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诸多新情况、新矛盾和新问题。本书立足于马克思主义阶级阶层理论,就我国社会中阶级结构和工人阶级内部阶层结构的变
本书是对国内1904年之前的与马克思主义发展相关文献和资料进行汇集、整理、编纂与文本再现,并对原始文献作学术研究和考证,对版本、作者、重要词汇、用语和关键词的内涵和演变作必要学术考证和说明。
概念在流传过程中,内涵都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有些概念的内涵得到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也有些发生了与原义的背离。因此,需要从原义与转义两个方面研究概念的内涵。本书尝试从马克思重要术语的出场语境分析马克思思想中部分重要术语的原义,也就是从马克思本人的文本出发去理解马克思部分重要术语的内涵。基于此,全书分别分析了政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进入一个学术繁荣时代,涌现出大量优秀成果。本刊通过刊发对马克思主义文化深入研究理论的成果,促进当代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探讨,推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构提供学术支撑。本集刊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中外文化实践,积极刊发对马克思主义
本书以新时代为坐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成果为理论指导,植根于中国社会现实,关照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从理论与现实两个维度切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的热点、难点、痛点,提出一些新的观点,对拓展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研究大有裨益,为学界同仁对对相关问题提供参照。本书是该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称《讲话》)不仅集中体现了毛泽东文艺思想,更是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典范,同时也是二十世纪以来我国最重要的理论文本之一。对《讲话》进行整体谱系性探源,可探究其在整个中国文艺发展链条中的一脉相承关系,进而探讨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历程,并藉此考察中国文艺观念的嬗变及转换间的内在机
近年来对青年马克思思想形成过程以及不同思想资源在这一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的研究,仍然是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热点问题。目前,从政治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青年黑格尔派等角度展开的讨论比较多,而关于法国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思想和实践如何启发了马克思的研究尚不充分。德国学者施泰因(LorenzvonStein)1842年出版的
《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史/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系统阐述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的基本立场、方法原则、历史演化和理论贡献。对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的市民社会,异化劳动,群众史观,实践立场,分工、交往与社会发展,阶级斗争与共产主义运动,人的解放,国家与社会治理,社会矛盾运动与发展道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等一系列马
民族主义“保守”“反动”的刻板印象早已被打破,但完整揭示它的两重性仍然是一个有待完成的大课题。本书认为,马克思主义对待民族主义的完整立场是批判、借助和吸纳。全书通过对经典作家著述中关于民族主义论述的解读、对与民族主义有关的一些重大历史过程的阐述以及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主义立场的分析系统阐述了这一观点。全书视角广阔、内容丰
本书面向青年讲述马克思主义,在重温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历程和人生之旅中激励青年,在解读马克思主义与世界青年和中国青年的历史渊源中启发青年,在讲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中引领青年。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从马克思的青年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论青年、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和历史使命等方面解读马克思的青年观;中篇重点阐释青
自20世纪以来,伦理学在中国已经日益成为一门显学。哲学社会科学其他门类学科均以各自的方式提出与讨论相关的伦理道德问题,参与伦理学理论发展。但就研究现状而言,与对应用伦理、中国伦理思想、西方伦理思想的研究相比,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一度出现被边缘化的趋势。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几年,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进展
本书为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20世纪70年代,在“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内部引发了一场“马克思与道德是否兼容”的争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在深化马克思道德理论研究的同时,也影响了对马克思道德理论的科学评价。本书稿依据“历史和实践的观点”,从隐含在马克思思想中的道德元素出发,辨析对马克思道德理论的各种误读,论证
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需要以文本研究为基础。如果我们连引用的“字句”都并非马克思“文本”的原意,那就根本谈不上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因此只有通过回归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才能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本《导读》博采众家导读书之长,而成一家之言,具体包括写作背景、主要内容、相关知识点解析、理论意义与时代价值以及经典论述,其中相
本书从宏观上讨论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基本问题:该命题的科学性、它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关系、它与当代文艺学理论创新的关系、方法论问题和从文化传播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问题。本课题所写突出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进入中国语境后所产生的独特问题,结合中国实际,勾勒中国化特色,以主要的篇幅总结诸多马克思主义文论家所
本书稿为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及“四个一批”人才工程自选课题《马克思主义人文学研究》主项文字部分,内容着眼于教学和育人的实际,具有较强的应用性。立论和论述均遵守学术规范,尽量吸取各人文学科的重要知识并融会贯通;吸取中外人文思想并推陈出新,能够对当今大学人文教育及大学生人格培养起到积极作用,并推动作为“通识”或“博雅”课程的
本书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将体现新时代特征的思想与精神——对话理论与马克思交往理论相结合,系统研究交往、对话与社会和谐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还原政府、市场、社会、法治、道德与文明之间的内在本然关系,发现它们之间的互动生成机制,找到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人际等方面的和谐路径,提出构建对话型社会的构想,揭示出当代人类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