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义“保守”“反动”的刻板印象早已被打破,但完整揭示它的两重性仍然是一个有待完成的大课题。本书认为,马克思主义对待民族主义的完整立场是批判、借助和吸纳。全书通过对经典作家著述中关于民族主义论述的解读、对与民族主义有关的一些重大历史过程的阐述以及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主义立场的分析系统阐述了这一观点。全书视角广阔、内容丰富,为准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提供了重要参考,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前 言
十多年前,我在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课题研究中,发现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主义的理论认识长期以来被简单化教条化了,于是写了《批判、借助和吸纳——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主义论述的再认识》(《民族研究》2007年第5期)一文,产生了较大影响。一些研究者受到启发,出现了一些跟进的相关成果。我也循着原来的思路,对经典作家关于民族主义的论述做了进一步的梳理,尤其是在主持编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民族问题文选》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民族》的过程中,陆续发现和整理了经典作家关于民族主义的更多论述,为此又结合中国实际陆陆续续做了一些研究。这些研究心得有的已经发表,有的还未示人,但相互贯通,似有必要修补、整理成一个专题性的成果了,于是有了这本书的谋划和出版。
本书题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中的民族主义》,力图尽可能准确和完整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主义的观点。但像其他研究一样,首先还得立准基点,明确概念。本书的两个核心概念“民族主义”和“马克思主义”都是有争议的。其中前者,我会在正文中以一章的篇幅全力解决;后者依从的是国内的一般理解,即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用以指导无产阶级革命、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宗旨的理论学说,可分两大块:经典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经典马克思主义集中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的理论著述中,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集中在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武库中。据此,本书所谓“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即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和在其指导、影响下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实践,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及其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以此界定,我们便可摆脱在“马克思主义”名义下不同流派、学说和运动的干扰,集中在较少争议的范围内讨论问题了。也以此界定,本书的内容做了以下三部分安排。
第一部分对经典作家著述中的相关问题做出解读。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国......
王希恩,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资深学科带头人。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原常务副会长,国家民委决策咨询委员。主要从事民族理论和民族问题研究,代表作有:《民族过程与国家》(专著,1998)、《全球化中的民族过程》(专著,2009)、《20世纪的中国民族问题》(专著,2012)等。
前言
第一章民族主义的理论起源及基本主张
一“民族主义”含义及理论的产生
二民族主义的基本主张
第二章批判、借助和吸纳
一经典著述中“民族主义”的主要类别及内容
二经典作家关于“民族主义”的基本观点
三社会主义的“目的”与民族主义的“过渡”
四对民族主义的实践“借助”
五对民族主义理论的吸纳与改造
六民族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所借助和批判的几个因素
第三章马克思、恩格斯确立的基本立场
一明确“民族主义”的指向
二“泛民族主义”和“沙文主义”
三几种民族主义运动
四评价民族主义的根本出发点
第四章“崩得”民族主义批判
一“崩得”与“党内联邦制”
二列宁对“党内联邦制”的批判
三斯大林对“社会民主联邦主义”的批判
四启示和意义
第五章“最精致、最绝对、最彻底的民族主义”
一“民族文化自治”的提出及内容
二列宁批判最为着力的民族主义
三斯大林更为透彻的批判
四“民族文化自治”与政策实践
第六章大小民族关系的经典之论
一列宁反对两种民族主义的基本论述
二斯大林的理论贡献及与列宁的分歧
三斯大林观点的变化
第七章资本主义进程中的民族主义
一资本主义与民族主义相伴而生
二民族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互助互惠
三资本主义的扩张和民族主义变异
四跨国垄断资本中的民族主义
五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的交替而生
第八章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
一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基本观点的奠定
二第二国际的民族主义与列宁的国际主义
三“国际苏维埃共和国”与民族主义
四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和实践
第九章马克思主义与民族解放运动
一基本原则和观点的奠定
二完整理论体系的形成
三共产国际的贡献
四分立和交融
第十章中国的民主革命与民族主义
一民主革命与民族主义的相伴而生
二各主要政治派别对民族主义的解说
三民族主义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动员
第十一章中国民族工作中的“两种民族主义”
一理论来源及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内容
二民族政策大检查对大汉族主义的清算
三反地方民族主义与民族工作中的冒进
第十二章中国近代以来的三种民族国家设想
一单一汉族的民族国家设想
二多民族同化为一的国家设想
三复合型的多元一体国家设想
第十三章当代中国的民族建设问题
一民族建设的概念、类型及演化轨迹
二多元一体主义与民族建设
三中国民族建设的优势及基础
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结语
主要引证及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