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亚热带森林木质残体分解影响机制研究成果的集成。本书主要涉及亚热带森林木质残体分解特征,二氧化碳释放特征,分解过程中养分元素释放特征,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分解调控机制,气候变化对木质残体分解的影响,木质残体分解对土壤碳、氮、磷等大量元素的影响及生态代谢理论在木质残体分解研究中的应用等内容。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加,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给我国粮食供给保障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挑战。本书以水稻为案例,就农业应对长期气候变化和极端灾害的风险管理开展跨学科交叉实证研究,通过定量分析不同主体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管理和投资措施,以及措施采用的影响因素和实施效果,以增进我们对农业气候和
本书基于地球系统科学理论,综合分析气候变化对全球农业,特别是中国农业的影响,整理气候变化-农业适应性模型,讨论中国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相关问题;根据中国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特征模拟气候变化对主要粮食作物物候、适宜生长区的影响及南北气候过渡带上干旱灾害对农业生产的扰动,探讨粮食作物生长对气候变化的自然适应;在对农业适应性决策
本书阐明水土流失面源污染的概念、水土流失面源污染特征,定量分析鄱阳湖流域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的关系,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定位监测与评价水土保持关键技术的面源污染防控效果。以南方红壤区为例,研究山丘区坡地果园、坡耕地等土地类型在降雨条件下由径流泥沙挟带的氮、磷污染输出特征,探析氮素、磷素输出在径流、泥沙中的分配占比及其赋存形态
本书以南方坡耕地为主题,采用宏观分析与微观研究相结合,以坡耕地战略意义、南方坡耕地及其水土流失现状、南方坡耕地水土流失过程机理、南方坡耕地治理措施现状与问题需求、南方坡耕地防治对策与新技术研发为主线,系统论述南方坡耕地水土流失过程与调控等相关成果,旨在为南方坡耕地资源高效利用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本书部分插图配
本书以土壤-植物系统为主线,系统阐述了土壤环境中,特别是我国土壤中硒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土壤中硒含量、形态及其有效性,微生物、土壤动物对硒的生物转化及其机制,植物对硒的吸收和同化的分子机制,硒的生物营养强化技术与应用,植物对硒的超积累及其机制,硒与其他元素的交互作用等内容。
本书以著者团队十多年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全面介绍了智慧农业的关键技术、系统、装备及其应用,主要包括农业信息感知技术与传感器、智能农业装备技术、农用航空技术及应用、智慧农业生产系统、农业病虫害防治系统、农产品智能物流与安全溯源系统、智慧农业信息化平台建设及数字乡村等内容。书中还提供了相关典型应用案例,并结合著者团队的研究工
本书为学术专著。本书结合国内外土壤优先流的研究进展,以位于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东北村永定河平原南部为试验区,开展河岸带土壤优先流特征研究。本项目旨在深入探讨永定河平原南部河岸带3种典型植被类型(柳树、荆条和狗尾草)下土壤优先流的染色形态特征、土壤优先路径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运用土壤水分穿透法获取的河岸带3种典型植被类型土
本书为学术专著。本书全面、系统地调查了中国北方沙区土壤微生物物种组成、多样性、群落结构、种间关系和潜在功能,构建了沙区土壤微生物数据库,阐述了物种组成和功能基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对于加强土壤微生物资源的有效利用、提升中国荒漠生态系统管理水平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同时,为深入理解荒漠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预测荒漠
本书是近年来萧山区开展的测土配方施肥、耕地质量调查、土壤改良等项目的主要成果之一。第一章简要分析了影响萧山区耕地质量的自然因素与农业生产条件概况;第二章介绍了萧山区开展耕地地力调查与评价的技术方法;第三章总结了萧山区耕地土壤属性;第四章对萧山区耕地地力分级及各地力级的地力状况进行了定量分析;第五章对萧山区耕地地力进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