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亚热带森林木质残体分解影响机制研究成果的集成。本书主要涉及亚热带森林木质残体分解特征,二氧化碳释放特征,分解过程中养分元素释放特征,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分解调控机制,气候变化对木质残体分解的影响,木质残体分解对土壤碳、氮、磷等大量元素的影响及生态代谢理论在木质残体分解研究中的应用等内容。
本书阐明水土流失面源污染的概念、水土流失面源污染特征,定量分析鄱阳湖流域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的关系,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定位监测与评价水土保持关键技术的面源污染防控效果。以南方红壤区为例,研究山丘区坡地果园、坡耕地等土地类型在降雨条件下由径流泥沙挟带的氮、磷污染输出特征,探析氮素、磷素输出在径流、泥沙中的分配占比及其赋存形态
本书以南方坡耕地为主题,采用宏观分析与微观研究相结合,以坡耕地战略意义、南方坡耕地及其水土流失现状、南方坡耕地水土流失过程机理、南方坡耕地治理措施现状与问题需求、南方坡耕地防治对策与新技术研发为主线,系统论述南方坡耕地水土流失过程与调控等相关成果,旨在为南方坡耕地资源高效利用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本书部分插图配
本书以土壤-植物系统为主线,系统阐述了土壤环境中,特别是我国土壤中硒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土壤中硒含量、形态及其有效性,微生物、土壤动物对硒的生物转化及其机制,植物对硒的吸收和同化的分子机制,硒的生物营养强化技术与应用,植物对硒的超积累及其机制,硒与其他元素的交互作用等内容。
本书为学术专著。本书结合国内外土壤优先流的研究进展,以位于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东北村永定河平原南部为试验区,开展河岸带土壤优先流特征研究。本项目旨在深入探讨永定河平原南部河岸带3种典型植被类型(柳树、荆条和狗尾草)下土壤优先流的染色形态特征、土壤优先路径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运用土壤水分穿透法获取的河岸带3种典型植被类型土
本书为学术专著。本书全面、系统地调查了中国北方沙区土壤微生物物种组成、多样性、群落结构、种间关系和潜在功能,构建了沙区土壤微生物数据库,阐述了物种组成和功能基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对于加强土壤微生物资源的有效利用、提升中国荒漠生态系统管理水平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同时,为深入理解荒漠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预测荒漠
本书是近年来萧山区开展的测土配方施肥、耕地质量调查、土壤改良等项目的主要成果之一。第一章简要分析了影响萧山区耕地质量的自然因素与农业生产条件概况;第二章介绍了萧山区开展耕地地力调查与评价的技术方法;第三章总结了萧山区耕地土壤属性;第四章对萧山区耕地地力分级及各地力级的地力状况进行了定量分析;第五章对萧山区耕地地力进行了
本书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田土壤肥料长期试验网络为基础,首先论述了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的演变过程和影响因素,包括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组分变化及稳定性、农田外源有机物料碳的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农田土壤有机质演变的模型模拟、农田土壤有机质提升的增产协同效应及其潜力、土壤有机质提升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等。接着
土壤水分是能够敏感响应气候变化和水循环特征的地表关键环境要素。近年来,国内外针对土壤水分数据获取与应用已开展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是针对全球变暖背景下土壤水分的时空响应机制与归因分析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急需系统深入探索土壤水分演化格局与驱动力分析。本书从土壤水分含义出发,在详细阐述土壤水分数据产品研制方法发
本书从垒堰筑田到山地农耕、从水库水窖到庭院设计、从生活教化到村落仪礼,不仅呈现了梯田社会一整套冬修、春播、夏管、秋收的农耕技术体系,也透过村民世代传承的勤劳简朴、惜土如金的品性,彰显了太行山区村落社会的自然风物与人文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