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粮台遗址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跖文化、商周文化遗存和战国楚墓、汉墓等,其中以一座龙山文化城址最为重要。其始建年代当在距今4500年以前,对于研究我国古城的出现、早期文明的起源具有重要价值。本书为淮阳平粮台遗址的发掘报告。
遗留至今的大量石质文物,包括石碑、石刻、造像、题刻、石质建筑等,是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遗产。保存和保护这些文化遗产需要科学、技术和专用材料。《石质文物保护技术与材料》是浙江大学文物保护材料实验室团队20多年来相关研究成果的汇集。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
淮安板闸遗址为京杭大运河江苏段上的一处重要历史文化遗存,淮安钞关目前尚存钞关码头6处、石质驳岸以及钞关旗杆遗址一处,遗址全长400米。2015年和2016年,南京博物院和淮安市博物馆对板闸遗址两次考古挖掘,总面积达5500平方米,出土大量陶器、铁器、铜钱和石构件3000多件。板闸位于大运河中部,明清时期又为黄河、淮河、
本书以作者的父亲、抗战时期故宫文物南迁工作的重要参与者庄严(18991980)的个人经历为核心展开叙述,作者依凭《庄严日记》《华严洞图卷》等文献资料,结合自己的童年记忆,铺陈了动荡年代故宫同仁及家属为保护国宝安全而四处播迁的特殊经历。全书以庄严参与故宫文物南迁活动的重要纪念物《华严洞图卷》的情况介绍作为序章,而后分上下
本书收录山西境内目前考古发掘出土的龙山时期至汉代的青铜器,共23卷,是首次对山西出土青铜器进行全面整理、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分别用实物照片、拓片、线图、文字等方式具体呈现青铜器的详细信息,融权威性、学术性、资料性、工具性、观赏性于一体,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洪洞南秦卷》为洪洞南秦墓地出土的青铜器图录,用实物照片、拓片、
本书是一本以考古人物和学术史为主题的论文集。一共收录论文24篇,分为“人物与思想”、“探索与争鸣”、“怀念与评介”三个部分。通过研究考古学发展过程中若干重要人物及其思想,旨在“藉人以明史”,以窥探考古学发展的时代风貌与世变潮流。考古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考古学的发展是由考古人推动的。考古人的特色、风格和气派决定了中国考
本书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实地调查资料为基础,图文并茂并结合建筑线图等形式,调查和采访厦门市集美区具有代表性和典型的200多处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古迹,将集美全区文物分为集美学村校园建筑、名人邸宅、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祠堂家庙、寺庙宫观、传统民居、古道、古桥和海堤、石碑、石刻和牌坊、古墓葬、古城址古寨址、古文化遗
本书是一本配套图录,作为2023年11月苏州博物馆举办的文物特展的重要出版物。该书以苏州博物馆馆藏及国内其他博物馆的文物为基础,收录了与章太炎相关的珍贵文物九十余件,主要以字画为主,同时还包括砚台、瓷器、碑帖拓本等多种形式的文物。章太炎作为一代国学大师,晚年退居苏州,并开办国学讲习会,教授生徒,传扬国学。因此,苏州地区
本书根据中国古代的“三才”(即“天、地、人”)理论来探讨汉代谶纬与汉画像祥瑞图式,上即为天,下为地,中是人。在“三才”中,人是一切的出发点,因为天地变化只有对人类有意义才有价值。所以汉画像的祥瑞观念主要表现为天降祥瑞、地出嘉应与人事祥瑞三部分。我们的先人仰观天文、俯察大地,创立了中国古代的文化与文明。从形式上,“谶”是
本书是那些年,那些钱第二部,主要聚焦古今钱币文明的传承与实践,由作者近年来书写的60余篇文章精选而成,分为认知篇、捡漏篇、江湖篇3个部分。内容既有钱币知识,又有捡漏奇遇,既有江湖风云,又有市场动态,既有真实经历,又有人生感悟。本书写法延续了第一部半随笔式的风格,以故事的形式将钱币知识、收藏故事娓娓道来,并融人生感悟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