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力图为国际区域学提供一个整体与系统的分析框架,在对国际区域的含义、构成、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进行定位性分析的基础上(第一章),依次从国际区域观(第二章)、国家与国际区域(第三章)、国际区域政治(第四章)、国际区域经济(第五章)、国际区域文化(第六章)、国际区域关系(第七章)、国际区域合作(第八章)和国际区域治理(第
本书主要围绕以下三条主线追寻中斯关系的历史轨迹,讲述两国人民的友好故事:(1)海上丝绸之路见证了不断发展的斯中关系,它是斯中两国共同历史遗产。(2)斯里兰卡与中国的千年佛缘。(3)斯里兰卡独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斯中关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本书作者站在欧美强权和文明的角度,论述中外关系交往的特点、方法,中国如何向西方学习和自强,反复辨正世界宗教,并以英国人赫德、威妥玛等人的旁观论述,突出了对晚清中国边疆、政治、文化、科技等等方面变革的思考,给出了自己的“中间方法”,对刺激晚清国家民族意识觉醒和政治变革,起到了重要作用。
恐怖主义已经成为世界和平与人类福祉的主要威胁,恐怖融资作为维持恐怖组织生存并支持其从事恐怖活动的资金基础,是恐怖主义的驱动力,打击恐怖融资已成为国际社会反恐怖主义的优先事项。本书立足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立场,结合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对恐怖融资进行了理论分析,并通过对反恐怖融资体系及具体做法的国际比较分析,结合当前国际反恐
中琉历史关系档案,
本书对国家人权机构进行总体讨论,并重点关注亚太地区国家人权机构的相关情况。全书回顾了国家人权机构的起源、发展、概念和性质,并根据《巴黎原则》的条款对国家人权机构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巴黎原则》的相关要求,并结合相关法律,分析了国家人权机构独立性、成员构成以及资金方面的必要条件。并简单论述了国家人权机构的不同模式,并从国家
国家间就特定议题结盟的现象十分有趣,它可以克服同盟困境与集体行为困境从而提升合作效率,超越传统战略关系框架从而扩大合作空间,呈现多边主义假象提供合法性支持。从阿富汗战争多国联军到应对气候变化会议上的伞形集团,议题联盟行为见诸于冷战后历届美国政府、遍布各类战略议题。究其关键,一方面来自于美国作为霸权国的理性选择,利用议题
本书以多元视角梳理世界政党政治及政党外交的发展变化,并就其进行分析总结,对于理解相关国家政党外交工作的政治逻辑、把握其政党政治和政党外交工作变化及趋势具有参考意义。本书收录了一系列相关学术论文,对一些国家政党,特别是共产主义政党的历史、现状与前景作出颇为全面的梳理,对从事政党政治领域的研究学者及广大读者而言不失为一本专
欧洲的未来取决于德国吗?在欧洲,接踵而至的诸多危机和摇摆不定的共同愿景使德国的角色问题愈加引人关注。毋庸置疑,德国是欧洲的主导力量,但这首先给它招致了不满,一些国家担忧甚至仇视德国的再度振兴。矛盾的是,另一些国家期待德国放弃它的克制,转而采取明确和无畏的态度来担负起更多的领导责任,以防欧洲陷入四分五裂。德国是否必须勇担
本书收录数十篇回忆中日友好交流往事的文章,记录下了中国人民帮助刚来中国的日本人,日本友人积极了解中国文化等美好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