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6日至17日,由闽南师范大学主办、文学院承办的“第五届出土文献与中国文学史研究学术研讨会”在闽南师范大学举行。本届会议邀请了国内、外近20所高校的4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出土文献与文学文本阐释、出土文献与文学暨文化研究等问题展开了充分而深入的研讨,展示了出土文献与中国文学史研究的新思考、新成果,扩大了出土
本书以河南重要考古发现为基础,系统梳理自百万年以来各时期的重要遗存,从“点点篝火人类起源”“刀耕火种文明肇始”“宅兹中国礼乐相成”“王朝一统天下华彰”“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核心地位”等五个方面,充分解读河南地区古代物质文明发展的具体内涵。
本书甄选了余姚博物馆所藏近240件(套)文物,包括各个时代的陶瓷、玉石、金属、书画、古籍等门类,其中大多数系珍品或代表性文物,包括入选浙江省“百大镇馆之宝”的南宋透雕双童子和田玉佩、明正德十三年王守仁行书《自赣州上海日翁书卷》、西晋越窑青釉黄鼬鋆瓷鸡头壶。
本书以欧洲“文艺复兴”时期(14-16世纪)来华传教士马可·波罗和门多萨撰写的《马可·波罗游记》(1299)和《中华大帝国史》(1585)以及“启蒙运动”时期(17-18世纪)的利玛窦、曾德昭、安文思、杜赫德分别撰写的《基督教远征中国史》(1615)、《中华帝国》(1642)、《中国新志》(1688)、《中华帝国全志》
本书本书为青少年朋友介绍了从原始社会的简易器具,到封建王朝的锋刀利刃,“越王勾践剑”“方天画戟”“三尖两刃刀”,传统兵器承载着脍炙人口的战争故事与人物传说。被誉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不仅改变了战争形式,还大大推进了历史发展的进程。
谭旭东,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创意写作、儿童文学博士生导师。《漫步红色宝山路》记录的是上海市静安区宝山路红色印记,讲述这条具有红色遗址的街道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发生的历史故事,以及宝山路街道在党的领导下今天所取得的成就。由此,本书的重点内容分为两部分:“回望——一路红色印记”与“前行——一路砥砺奋进”。《漫步红色宝山路》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了“赣南客家匾额习俗”的历史沿革、习俗流变,梳理了该项目的传承历程,并结合史实阐述其教化功能,讲述传承人群和匾额背后的故事。
探索.实践--南越文王墓发现40周年
本书内容讲述:百色旧石器是我国南方地区最早发现的砾石石器工业,遗址数量众多且分布集中,石制品材料丰富,年代早,在我国南方乃至东南亚地区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自发现以来,百色旧石器即吸引了国内外学者的密切关注。50年来,陆续公布了一大批旧石器考古重要发现,学界也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推进了中国西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谱系和中国不
西夏是一个文化事业极为发达的王朝,推崇佛教,发展儒道,创立西夏文字,翻译儒释道经典,尤其是佛教经典。西夏境内党项、汉、回鹘和藏族僧人等在佛经翻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将不同渠道传入的汉、藏等文本佛经由官方或私人翻译成西夏文。西夏文献以黑水城出土最为丰富,黑水城文献分为俄藏、英藏和中国藏。俄藏是1907-1909年科兹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