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社会影响评估是灾害损失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政府制定灾后社会恢复和居民生活恢复等政策的重要依据。本书在介绍了灾害和灾害评估相关概念及理论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大数据环境下开展灾害社会影响评估的主要技术及方法,主要包括灾害大数据来源及其获取技术、受灾群体的移动行为分析、大规模群体行为相似度计算、面向互联网灾害社会影响信
灾难始终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如今,灾害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规模越来越大,造成的损失越来越惨重,后果也越来越严重,因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灾难揭示了社会的运作机制及其缺点、承受度、应对能力,是导致人类安全感缺失和生存焦虑产生的原因。本书将灾难研究和社会学相结合,重点聚焦大规模的事故和灾害,并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来的
2017年以来,《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等重大规划接连颁布,对目前突发事件现状和形式进行了总结,指出新时代灾害的时空分布、损失程度和影响深度广度均出现新的变化,各类灾害的关联性、衍生性、复合性、非常规性及向巨灾演化的趋势日显突出。对于如何应对诸如上述特
本书是一部利用甲骨文研究殷商时期灾害与社会应对的专著。全书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将目前学界利用甲骨文进行灾害研究的成果进行较为全面的综述,交代了本书研究的整体思路和主要方法。第二部分,灾害的基本概况。主要包括水灾、旱灾、虫灾、传染性疾病、风灾、冰雹、火灾、地震,以及其他灾害,分别用文献、考古与古文字资料相互印
本地图集结合“一带一路”区域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特征,针对地震、地质、干旱、洪水和海洋等灾害,探讨其孕灾、致灾与承灾环境演变局,利用多尺度风险评估方法,实现各类灾害在全区域、局部区域、社区与工程的风险评估;综合各国先进风险管理经验,提出解决方案,以期实现沿线各国风险管理经验共享,建立适用于各国国情的风险管理平台。
本书以1368~1911A.D.为研究时段,以明清时期徽州一府六县为研究区域,通过查阅明清时期徽州各县的地方志和地名志等历史资料,将历史资料的文字叙述进行定量化描述分析,得出自然灾害的发生频次、年际变化特征、季节分布特征、空间分异规律,并通过对比不同区域的自然灾害,揭示我国亚热带北缘中低山地与丘陵区的灾害发生规律,为徽
本书是一本介绍北京市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科学技术著作。本书立足北京,辐射京津冀,面向全国,全面介绍了北京市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开展的背景、目标和意义,并着重介绍了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总体方案和灾害致灾调查、承载体调查、历史灾害调查、综合减灾资源调查、重点隐患调查、评估与区划等内容与组织实施。自然
本书稿共分为四章,介绍了淮河流域的灾害与治理,内容包括北宋之前淮河流域的风调雨顺的状况,宋代之民国时期淮河流域灾害频发、官民对灾害的应对与治理,新中国对灾害的治理等。书稿以淮河流域文化研究的成果为基础,语言通俗生动,兼有可读性和学术性。
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办公室(UnitedNationsOfficeforDisasterRiskReduction,UNDRR)是联合国系统中唯一完全专注于减灾相关事务的实体机构。本书对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办公室的历史沿革、工作职责、机构设置、会议和论坛、区域性平台以及与中国的减灾合作等进行了详细介绍。其中,围绕落实《20
1.主要内容:本套选题紧扣读者为一线生产企业职工、农民工、社会公众,对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文献内容深度理解和描述,深度加工成便于广大人民群众直接理解的语言。同时,将生产安全事故预防与应急管理、自救救护知识相结合,用准确、实用的语言讲授具体的操作方法,内容覆盖生产生活安全中的所有环节。2.主要特点:本套选题内容偏重基础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