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书单推荐
新书推荐
|
红发安妮:安维利镇的安妮
本书是“红发安妮系列”的第二本。
在这一本中讲述了安妮在安维利小学执教的经历。十六岁的她初为人师,全心全意爱着学生。绿山墙又收养了一对双胞胎,淘气的戴维总是麻烦不断。在她的帮助下,一对多年的恋人终成眷属。 适读人群 :7-14岁 一个爱做梦、爱幻想的红发女孩安妮来啦 其实是一场阴差阳错的美丽误会 新的家人、新的朋友、新的人生 安妮用她的私家魔法让安维利镇充满了欢乐 一部让人永生难忘一生必读的经典佳作 借由蒙格玛丽的文字随着安妮的想象 让我们一起畅游风光旖旎的爱德华王子岛
推荐序
寻访露西·莫德·蒙格玛丽 ◎李文俊1989年的6月,我寻访了一位女作家。这次走得还真够远的,一直去到大西洋西北角圣劳伦斯湾的一个海岛上。这一次我寻访的是加拿大儿童文学作家,《绿山墙的安妮》(AnneofGreenGables)一书的作者露西·莫德·蒙格玛丽(LucyMaudMontgomery)。 我最早知道这位作家的名字,还是得自1986年我国某份报纸上的一篇报道。那篇《渥太华来讯》里说:“加拿大青年导演凯文·沙利文将加拿大著名女作家露西·莫德·蒙格玛丽的名著《绿山墙的安妮》改编为电视连续剧,该剧在加拿大广播公司电视台播放,收看人数达550万,超过了其他电视片。”报道里还提到:小说《绿山墙的安妮》发表于1908年,写的是一个孤女的故事。马克·吐温读了这部小说后曾说:“安妮是继不朽的艾丽丝之后最令人感动与喜爱的儿童形象。” 1988年的夏天,我出乎意料地看到了《绿山墙的安妮》一书的中译本,马爱农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 我也曾注意过一些书评报刊,却从未见到有文章提到《绿山墙的安妮》的中译本,哪怕是一句。小安妮在中国的遭遇太可怜了。要知道这本书不但在英语国家是一本历久不衰的畅销书, 001. 而且被译成数十种文字,拍摄成无声、有声电影,搬上舞台,又改编成音乐喜剧。我一直为安妮在中国的命运感到不平,正因如此,在一次加方资助的学术考察活动中,我报了去蒙格玛丽故乡参观并写介绍文章的计划。 我动身之前仔细阅读了莫莉·吉伦(MollieGillen)所著的蒙格玛丽的传记《事物的轮子》(TheWheelofThings,1976)一书。下面的叙述基本上都取材于这部著作。 蒙格玛丽出生于1874年11月30日。她出生的地点是加拿大最小的省份爱德华王子岛北部一个叫克利夫顿的小村子。她的父亲是个商人,经常在加拿大中部经商,母亲在小莫德出生21个月后就去世了。莫德只得与外祖父母一起生活,她来到卡文迪许,这也是一个小村庄,离她出生地只有几英里。莫德对大自然的热爱贯穿了她的一生,也在她的作品中得到强烈的表现,这是与她在海岛上度过的童年生活分不开的。这个小女孩在森林、牧场与沙滩间奔跑。美丽的景色也培养了她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母亲早逝,父亲经商在外,她没有兄弟姐妹,无疑有些孤独,她有时会对着碗柜玻璃门上自己的影子诉说心事。小莫德9岁时开始写诗,用的是外公邮务所里废弃的汇单。莫德15岁时写的一篇《马可·波罗号沉没记》在一次全加作文竞赛中得到三等奖。这是她根据亲眼所见的一次发生在海岛北岸的沉船事故写成的。1890年8月,莫德由外公带着来到父亲经商的艾伯特王子城。继母要她帮着带孩子。她不能上学,自然觉得很痛苦。但是她能通过写作把痛苦化解掉。她写了一首四行一节共三十九节的长诗,投稿后居然被一家报纸头版一整版登出来。当时她还不到16岁。她继续投稿,报纸上当时已称呼她为“ladywriter”(女作家) 002. 了。不久,她的短篇小说又在蒙特利尔得奖。1891年,父亲把她带回到故乡,此后,在父亲1900年去世前的几年里,父女很少见面。莫德幼年丧母,又得不到父亲的抚爱,她作品中经常出现孤儿形象与孤儿意识,便不是一件偶然的事了。 莫德回到爱德华王子岛后进了首府夏洛特敦的威尔士王子学院,1894年毕业,得到二级师范证书。在岛上教了一年书后,她又进了哈利法克斯的达尔胡西大学学文学。在大学念书时,她仍不断投稿。 1895年7月,莫德得到一级师范证书,她教了两年书。1898年3月,外祖父去世,莫德为了不使外祖母孤独地生活,回到故乡。从这时起除了当中不到一年在哈利法克斯一家报馆里当编辑兼记者兼校对兼杂差,直到1911年外婆去世,她都过着普通农妇的生活。但是不管在什么情况下,莫德都没有停止写作。她仍然不断向加、美各刊物投稿。有时,发表一首诗只拿到两元钱。 说起《绿山墙的安妮》之所以能写成,还得归功于莫德的记事本,她平时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喜欢往本子上涂上几行。有一天她翻记事本,看到两行不知何时写下的字:“一对年老的夫妻向孤儿院申请领养一个男孩。由于误会给他们送来了一个女孩。”这两行字启发了她,使她开始写小孤女来到一个不想要她的陌生家庭的故事。莫德把“一对夫妻”改成“两个上了年纪的单身的兄妹”,因为单身者脾气总是有点孤僻,这样,与想象力丰富、快言快语的红头发、一脸雀斑的小姑娘之间的冲突就越发尖锐了。小说的第一、二、三章的标题都是“×××的惊讶”,使读者莫不为小孤女的遭遇捏了一把汗。小安妮也确实因为性格直率、不肯让步与粗心大意吃了不少苦。但是最终的结局还是令 003. 人宽慰的。儿童文学作品总不能没有一个“快乐的结局”嘛。 《绿山墙的安妮》在1908年出版,很快就成为一本畅销书,到9月中旬已经4版,月底6版。到1909年5月英国版也印行了15版。1914年,佩奇公司出了一种“普及版”,一次就印了15万册。以后的印数就难以统计了a。 在这样的形势下,读者都想知道“小安妮后来怎么样了”,出版社看准了“安妮系列”是一棵摇钱树,蒙格玛丽自然是欲罢不能了。其结果是她一共写了8部以安妮与其子女为主人公的小说。它们按安妮一家生活的年代次序(而不是按出版次序)为:《绿山墙的安妮》(1908年出版,写安妮的童年)、《安维利镇的安妮》(1909,写安妮当小学教师)、《小岛上的安妮》(1915,写安妮在学院里的进修生活)、《白杨山庄的安妮》(1936,写安妮当校长时与男友书信往来)、《梦中小屋的安妮》(19l8,写她的婚姻与生第一个孩子)、《壁炉山庄的安妮》(1939,写她又生了五个孩子)、《彩虹幽谷》(1919,孩子们长大的情景)、《壁炉山庄的里拉》(1921,写安妮的女儿,当时在打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样的创作方式自然会使真正的艺术家感到难以忍受。出了第一部“安妮”之后莫德就在给友人的信里说:“这样下去,他们要让我写她怎样念完大学了。这个主意使我倒胃口。我感到自己很像东方故事里的那个魔术师,他把那个‘精怪’从瓶子里释放出来之后反倒成了它的奴隶。要是我今后的岁月真的被捆绑在安妮的车轮上,那我会因为‘创造’出她而痛悔不已的。” 尽管莫德自己这样说,她的“安妮系列”后几部都还是有 a笔者本人就见过中国出版的一种“海盗”影印本,上面没有任何说明。从版式、纸张、封面推测,大约是20世纪40年代上海印制的。 004. 可取之处,其中以《小岛上的安妮》更为出色。作者笔下对大自然景色的诗意描写,对乡村淳朴生活的刻画,对少女的纯洁心态的摹写,还有那幽默的文笔,似乎能超越时空博得大半个世纪以来各个阶层各种年龄读者的欢心。这样的一个女作家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哲人与思想家,而像是读者们自己的姑姑、姐妹或是侄女甥女。给莫德写信的除了世界各地的小姑娘之外,还有小男孩与白发苍苍的老人,有海员,也有传教士。两位英国首相斯·鲍德温与拉·麦克唐纳都承认自己是“安妮迷”。一位加拿大评论家在探讨“安妮”受到欢迎的原因时说,这是因为英语国家的人民喜欢小姑娘。不说英语的民族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人们在生活与艺术中对天真幼稚避之唯恐不及。但是率直的天真,不扭扭捏捏的天真,却又是一种难以企及的美的境界了。凡人都有天真的阶段,当他们处在这个阶段的时候莫不希望早日脱离,避之唯恐不及;但是一旦走出天真,离天真日益遥远,反倒越来越留恋天真,渴求天真,仰慕天真了。也许正是基于这种心理,连城府极深的政坛老手也希望能有几分钟让自己的灵魂放松放松?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71岁的马克·吐温给34岁的莫德写去了那样的一封“读者来信”? 美学家们对这样的现象可能早已有极为透彻的论述,还是让我回到莫德生平上来吧。她的外祖母于1911年逝世,莫德不愿一个人住在空荡荡的大房子里,搬到几英里外另一个村子去与亲戚一起住,不久便与埃温·麦克唐纳牧师结婚。他们恋爱已有8年,订婚也已有5年了。婚后除了做妻子和母亲(她生了三个儿子,活下来两个)需要做的一切家务事外,她还要担当起牧师太太的一切“社会工作”。 005. 除了8本“安妮系列”之外,莫德还写了自传性很强的“埃米莉”三部曲。当然,还有其他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集和诗歌、自传之类的作品。莫德是1942年4月24日去世的。丈夫和两个儿子把她的遗体送回到卡文迪许小小的公墓,她的墓碑与如今已成为“蒙格玛丽博物馆”的“绿山墙房子”遥遥相望。 此后便是我去“绿山墙的房子”朝圣的日子了。 “绿山墙的房子”不算大,呈曲尺形,两层,每层也就有四五个房间。我们听完讲解员的话便拾级而上,到楼上去看“小安妮的卧室”。房间里沿墙放着一张硬板床,旁边是一只茶几。 莫德就葬在西边不远的地方。小说里写到的“情人巷”“闪光的湖”和“闹鬼的林子”也都在附近。每年都有数以千计的游客慕名而来,其中不少是来验证自己读小说时所留下的印象的。 第二天,我冒着蒙蒙细雨,步行了几英里去看爱德华王子岛大学。校园的气氛有点像旧时上海的沪江大学或圣约翰大学。我在楼里楼外漫步了近1小时,几乎没有见到一个人,似乎是苍天有意安排,让我可以独自与莫德的幽灵相处,细细体味一个未踏进社会的女学生的多彩幻想与美丽憧憬。 我在岛上住了3夜之后按原定日程经由哈利法克斯飞往多伦多。我唯一感到遗憾的是未能看到音乐剧《绿山墙的安妮》,它要到7月才开始上演。
露西·莫德·蒙格玛丽(Lucy Maud Montgomery,1874~1942),加拿大著名女作家。出生在爱德华王子岛,自幼喜爱文学。代表作是“红发安妮系列”,共八本,呈现了安妮的童年、求学、恋爱、成家、养育孩子,以及孩子们的成长故事。
怒火冲天的邻居 .................................001
拍卖匆匆,后悔无穷.........................014 拜访哈里森先生 .................................022 观点迥异 .............................................031 初为人师 .............................................038 众生百态 .............................................047 义不容辞 .............................................060 玛莉拉收养了双胞胎.........................067 颜色的问题 .........................................078 戴维的恶作剧 .....................................086 现实与幻想 .........................................098 倒霉的一天 .........................................110 美妙的野餐 .........................................119 危险解除了 .........................................132 假期开始啦 .........................................146 如愿以偿 .............................................155 事故接连不断 .....................................163 保守路上的历险 ..................................175 美好的一天 ..........................................186 意外总是接踵而至..............................199 亲爱的拉文达小姐..............................209 家庭琐事 ..............................................224 拉文达小姐的爱情史..........................230 生活在自己王国里的预言家..............238 安维利的风波 ......................................249 峰回路转 ..............................................263 在石屋的下午 ......................................276 王子回到魔法宫殿 ..............................290 诗歌与大白话 ......................................303 石屋里的婚礼 ......................................311
\"怒火冲天的邻居
这是八月的一个宜人下午,阳光和煦,在爱德华王子岛上的一个农庄前,一位十六岁半的少女正坐在红砂岩台阶上。她身材高挑,显得很纤瘦,一双深邃的灰眸里透着严肃,她的长发的颜色,朋友们都称之为“红褐色”。眼下,她正下定决心,要把《维吉尔诗集》里的诗句,一行行地理解透彻。 在八月的下午,即将丰收的斜坡庄稼地上,氤氲缭绕,阵阵微风吹过,有如小精灵在白杨树间轻声低语。在樱桃果园的一角,生长着幽暗的小冷杉杂树丛,而与之相应的是罂粟花绽放出来的火红光辉,鲜艳的花朵随风起舞。在如此浪漫的情景下,最适合的就是做做白日梦,而不是研读那些死板的话语。不知什么时候,《维吉尔诗集》从膝盖上滑落到了地上。安妮?雪莉双手相扣,托着下巴,抬头望着那一朵朵绚丽轻柔的白云,如同是一座白色的大山,正好停留在哈里森家的屋顶上。她的心越飞越远,飞向另一个遥远而美好的世界,在那里,有一位工作非常出色的教师,一生致力于塑造年轻一代的美好心灵,培养年轻一代健全的心智和人格,使他们一个个都有着崇高的理想抱负,以成为社会的栋梁。 001. 但是,如果我们静下心来仔细想一想,便能很清楚地看到,安妮面临着一个残酷的现实:大家公认的是,安维利学校并不是多么有名望,不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地方。可是安妮很少想这个问 题,没有谁能够预测,假如一个教师用真心去影响和感化学生,将来会发生什么。安妮心里有一个玫瑰色般的理想,她相信只要她沿着这条正确的人生道路走下去,她就会有辉煌的成果。她的心中勾勒出令人心驰神往的幸福美景,四十年以后,会有一个众所周知的大人物出现在她的身边。安妮想用合适而模糊的方式去肯定,这个人反正就是赫赫有名,不过她更愿意假设,这个大人 物就是一个大学校长,或者就是内阁总理。这个人俯下身,把额头靠在安妮那满是皱纹的双手上,恭敬地对她说,正是她,第一次点燃他的雄心壮志,他人生中所取得的所有成就,都要归功于 很久以前在安维利学校里安妮对他的谆谆教导。 可是,这样一个美妙的白日梦,很快被不愉快的状况搅得乱七八糟。 一头泽西种小奶牛从小路惊慌失措地飞奔过来,转眼间,尾随其后的哈里森先生也到来了——“到来”这个词太温和了,不能准确形容他的举动:他破门而入,直闯进门来,他根本等不及有人来为他打开院门,便飞身越过篱笆,怒气冲冲地飞奔而至。眼前的安妮惊讶万分,站起身来,不知所措地看着哈里森先生。 哈里森先生是他的新邻居,虽然安妮见过他一两次,但从来没有正面打过交道。早在四月上旬,那时安妮还没有从奎恩高等专科学校回家来,那位原本住在绿山墙西边的邻居罗伯特?贝尔先生,卖掉了农场,举家搬迁到夏洛特敦去了。新来的农场买主就是这个叫哈里森的先生。大家只知道他叫哈里森,是新不伦瑞 002. 克人,至于其他的一概不知。可是,他在安维利镇住了不到一个月时间,就以行为古怪而声名远扬了。 “怪家伙!”这是林德太太对他的称呼。雷切尔?林德太太是个心直口快的人,凡是跟她打过交道的人都熟悉这一点。而哈里森先生确实在某些方面与众不同,林德太太对他的这个称呼,能恰如其分地形容这个人的特征,大家都这么认为。 首先,哈里森先生的怪异表现在,他孤身独居,一个人住在大房子里,并且扬言说,他根本不想让愚蠢的女人和他一起生活在这幢房子里。这激起了安维利镇女性居民的强烈不满,她们到处传播关于他的各种恐怖传言,说他料理家务乱七八糟,烹调的食物难以下咽。他雇用了白沙镇的小孩约翰,那些传言都是从约翰嘴里传出来的。据约翰透露说,哈里森没有固定的用餐时间,只有他感觉饿了,才会“随便吃点儿什么”。如果小约翰恰巧这时候在场,他就可以进来一起跟着哈里森吃点儿,要是他刚巧没在那儿,那就只能等到哈里森先生下一次感觉饿了的时候才有机会吃东西,而且只能是恰巧在场才行。可怜的约翰绝望地宣称,幸好他每个星期天能回趟家,狠狠地填满肚子,而且他妈妈在星期一早晨总让他带一篮子食物回哈里森先生家,要不是这样,他早就给饿死啦! 至于洗碗的事情就更加夸张,据说哈里森先生从来不愿意洗碗,他自己一点儿也不想掩饰,除非等到星期天正好下大雨,他才会勉强洗一下,他用大桶接满雨水,把碗盘一类的餐具全部丢进桶里洗一洗,然后扔在一边,等它们自己晾干。 另外,哈里森先生是个抠门儿的家伙。当有人请他给艾伦先生捐助薪水时,他就会宣称,他得等一等再说,他要先听完艾伦 003. 先生的布道,看看自己能从他的布道中得到多少好处。他信奉这样一个信条:决不“隔山买老牛”,也就是说,不看货色决不付钱。当林德太太前去为布道活动劝募时,她看到哈里森正在屋子里,她进去了,可是哈里森对她说,在安维利镇,那帮老女人乱嚼舌头,到处传播他的流言蜚语,在他看来,这些人的异教徒色彩比任何地方的人都要浓厚。只要林德太太能够教化她们,让她们皈依基督教,他就很乐意为这样的布道慷慨捐款。林德太太气得掉头就走,说这栋房子的原房东,可怜的罗伯特?贝尔太太如若泉下有知,那真会伤心难过,因为她生前一直以这栋干净整洁的房子为荣,可是现在被弄得一塌糊涂。 “哎呀,那时候她隔天就会擦洗一次厨房地板呢。”林德太太义愤填膺地对玛莉拉说,“可你知道现在房子是什么样子吗?我从那边过的时候,都不得不把裙子提起来,里面肮脏无比呀!” 还有一件让人不能忍受的事情,哈里森先生养了一只名叫“姜黄”的鹦鹉。以前安维利镇从未有人养过这种鸟儿,所以大家都认为养这种鸟儿是没有风度的。而哈里森先生的这只鹦鹉绝对是恶劣无比!借用约翰的话来说,他从来没有见过如此邪恶的鸟儿,它整天都在恶狠狠地咒骂别人。甚至有一次,约翰站在鸟笼下,离姜黄近了点儿,这只可恨的鸟儿居然一口啄在约翰的后颈上,生生扯下一块肉来!每当倒霉透顶的约翰星期天回到家里,他的妈妈卡特太太总会把这块伤疤展示给每个人瞧瞧。卡特太太现在不停地在为约翰寻找新的雇主,只要有合适的去处,她会让约翰马上离开那个烂地方,一刻也不愿意多待啦。 就这短短的片刻时间里,关于哈里森先生的所有传闻都在安妮头脑中一一闪过。现在,哈里森先生一声不吭地站在安妮面 004. 前,脸上带着明显的怒气。说真的,就算是在他表现得最和蔼的时候,他也绝不能算得上英俊,他身材矮小,体态臃肿,头顶光秃秃的。而眼下,他怒火冲天,滚圆的脸涨成了猪肝色,向外凸 出的蓝眼珠几乎从眼眶里挣脱出来。安妮心想,这人果真算得上是最丑陋的男人,她可从来没有见过!突然之间,哈里森先生发声了。 “我再也无法忍受了,”他气急败坏地说着,唾沫四溅,“一分钟也不能忍受啦!给我听着,小姐。上帝保佑啊,这都是第三次了,小姐。第三次啦!忍耐是一种美德,可我的忍耐已经到了极限,小姐。上次我已经警告过你姨妈了,别让这种事情再次发生——可她没听进去,她又这么干了。真搞不懂她到底想干吗呀。这就是我到这儿来的目的,小姐。” ……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