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为12章,第1章介绍交通流理论发展简史和研究内容;第2章介绍交通流调查;第3章介绍交通量特性;第4章介绍行车速度特性;第5章介绍车流密集度特性;第6章介绍交通流模型;第7章介绍交通参与者的交通特性;第8章介绍跟车理论;第9章介绍排队论及应用;第10章介绍连续流模型;第11章介绍宏观交通流模型;第12章介绍交叉口理论。本书可供高等院校交通工程类、交通运输类等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使用,也可供交通系统学者、研究人员和相关专业的从业者等参考。
第1章 绪论
1.1 交通流理论发展简史
1.2 交通流理论研究内容
1.3 本课程性质与要求
思考题
第2章 交通流调查
2.1 概述
2.2 交通量调查
2.2.1 调查目的
2.2.2 交通量调查的准备工作
2.2.3 交通调查实施
2.3 车速调查
2. 3.1 车速调查的目的
2.3.2 车速调查方法
2.4 交通密度调查
2.4.1 交通密度调查的目的
2.4.2 交通密度调查的方法
2.5 调查地点对数据性质的影响
思考题
第3章 交通量特性
3.1 概述
3.2 交通量基本概念
3.3 交通量时空统计特性
3.3.1 交通量的时间统计特性
3.3.2 交通量的空间统计特性
3.4 交通量的方式分布
3.5 交通量的统计分布
3. 5.1 离散型分布
3.5.2 连续型分布
思考题
第4章 行车速度特性
4.1 概述
4.2 地点车速
4.3 平均车速
4. 3.1 平均车速
4.3.2 平均车速的变化特性
4.4 时间平均车速与空间平均车速
4.5 行车速度的统计分布特性
4.6 影响车速变化的因素
思考题
第5章 车流密集度特性
5.1 概述
5.2 车头间距与车头时距
5. 2.1 车头间距
5.2.2 车头时距
5.2.3 车头间距与车头时距的关系
5.3 密度和占有率
5. 3.1 密度
5.3.2 占有率
5.4 密度应用
5. 4.1 道路服务水平
5.4.2 密度等值线图
5.4.3 交通需求估计
5.4.4 交通密集程度
思考题
第6章-交通流模型
6.1 交通流基本模型
6.2 速度一密度模型
6.2.1 格林希尔兹(Greenshields)线性模型
6.2.2 格林伯(Greenberg)模型
6.2.3 安德伍德( Underwood)模型
6.2.4 伊迪( Edie)模型(组合模型)
6.3 流量一密度模型
6. 3.1 抛韧线形的流量一密度模型
6.3.2 对数模型
6. 3.3 不连续曲线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