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之际,中国通过自身的改革实践,已经稳健而不容置疑地崛起为一个世界大国。中国奇迹,吸引了世人的目光;中国经验,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中围特色”、“中国模式”、“中国道路”成为破解中国发展之谜的关键词。
热议之下需要的是冷静思考:中围缘何能在短时间内创造出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中国人探寻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之路是否有其精神解读?中国奇迹、中国经验是否有其内在文明成因?
童世骏、何锡蓉编著的《中国发展的精神因素》本着历史叙述与理论理解相结合的设想,以“推动发展的精神动力”、“成就发展的精神品质”和
“提升发展的精神境界”为逻辑演进,通过列中国精神的历史总结和中国道路的文化解读,对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民族内在的精神因素进行本源性探究,力图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中国人思想文化新觉醒及对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并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从精神内核及文明体系的高度思考历史大视野中的中国道路,探讨中国的前进方向,共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
童世骏、何锡蓉编著的《中国发展的精神因素》围绕“精神因素”这一核心,本着历史叙述与理论理解相结合的设想,以推动发展的精神动力、成就发展的精神品质和提升发展的精神境界为纲,从精神因素的独特视角剖析当代中国的发展历程,对改革开放以来三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状况及其与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多方位多层次地展开讨论;深刻揭示“精神因素”既是中国发展的动力和条件,也是中国发展的结果和表征,体现出中国人民对社会优化发展的诉求以及追求自身幸福的理想。
序言
上篇 推动发展的精神动力
第一章 打破束缚思想的精神枷锁
一、新中国建立以后社会主义事业的曲折道路
二、“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突破极左思想束缚的艰苦努力
三、真理标准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四、不同领域的思想解放
第二章 尊重人民群众的幸福追求
一、物质生活、个人利益和主体意识的重新认识
二、打破“大锅饭”激发出人民群众巨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四、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
第三章 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
一、辉煌的古代历史与屈辱的近代遭遇是中国人民爱国为国的精神源泉和动力
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民族解放和民族振兴的精神支柱
三、海外侨胞同心支持是我国现代化事业的重要资源
四、中国要对世界有更大贡献
第四章 巩固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一、社会主义的理想和制度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二、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
三、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正和社会和谐
四、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中篇 成就发展的精神品质
第五章 坚忍不拔,艰苦
一、新中国建立以后社会主义事业的曲折道路
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从社会主义革命转到了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最初没计是实现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化,1949年6月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以及1953年12月的《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的报告,多次提到这个目标,并设想用三个五年计划左右的时间来完成这两个目标。
确实,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两化”目标的提出,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在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国经济处于崩溃状态,连建筑用的钢钉和点灯的煤油都要进口,故称洋钉、洋油。生产力发展极度落后,国民经济中近代工业只占17%,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才50美元,年钢产量18万吨,人均不过500克,只能打一把菜刀。然而,到1952年,经过仅仅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全国钢产量就达到134.9万吨,工业总产值为39.9亿,工业和农业生产都已超过了旧中国的最高水平。尤其是,到1956年,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