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是一个人人皆拥有且可供专注的对象。呼吸是生命的基础,观察呼吸,不仅加深对生命本身的认识,还会让心变得稳定、敏锐和专注。《平静的第一堂课:观呼吸》作者开篇即指明禅修的目的,以及常人对禅修的种种误解,然后以生动活泼的口吻,系统地介绍了如何通过单纯觉察与清楚掌握整个呼吸的过程,达到正念。按照书中一步步的禅修指导,以呼吸为专注的焦点,观看一切身体经验、感受与思想的变化,进而观察你所认知的整个世界,方能以觉醒、智慧的心,面对起伏的人生。《平静的第一堂课:观呼吸》是作者用人人都看得懂的语言写成的禅修经典著作。现已被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相继出版。此书的泰文节译版本,还被选为泰国高中课程的教材。
当代西方禅修第一畅销书。此书已被选为泰国高中课程的教材。
以呼吸为专注的焦点,时时观照当下的身心,保持正念正知,方可安详面对生命的起伏。
推荐序 全新的生命体验
关于作者 德宝法师
导读 内在生命的探索
第一章 为什么要禅修?
第二章 禅修不是什么?
第三章 禅修是什么?
第四章 态度
第五章 练习
第六章 如何调身?
第七章 如何调心?
第八章 规划你的禅修
第九章 修习慈心
第十章 处理问题
第十一章 处理分心(上)
第十二章 处理分心(下)
第十三章 正念
第十四章 正念与禅定
第十五章 日常生活中的禅修
第十六章 它带给你什么?
后记 慈心的力量
第一章 为什么要禅修?
你知道还有其他的生活方式
禅修并不容易,需要投入时间与精力,此外还需要勇气、决心与纪律。它需要许多我们平常不喜欢而且还会设法逃避的个人特质。这些特质简单来说,就是两个字——“魄力”。禅修需要魄力,相形之下,坐下来看电视当然要简单得多。因此,为什么要费事禅修?为什么要浪费可以出去玩乐的时间与精力?为什么?答案很简单,因为你是人。就只是因为“你是人”这个简单的事实,你发现生命中始终有着摆脱不掉的苦(不圆满的现象)。你可以暂时压抑自己的知觉一阵子,或者接连几个小时都不去想,但是它总会再回来,而且通常是在你最不希望它出现的时候。突然间,似乎是意外地,你睡不着,内心备受煎熬,这时你才了解自己生命的实际状况。
就这样,你突然醒悟,花了一辈子的时间都只是在应付。你刻意维持体面,让事情从表面上看起来很平顺;然而挫折的过程,那些难受的时光,就只能埋藏在自己心底。你其实是一团糟,你自己也知道,但是掩饰得很好。一路走来,你只知道应该还有其他的生活方式,一种看待世界更好的方式,或者更完整地接触生命的方式。偶尔你会进行得很顺利:你得到一份好工作、谈恋爱,或者赢得比赛。有时候事情真的不同,生命丰富而清明,一切坏时光与无聊之事都消失无踪。你的感觉焕然一新,于是你对自己说:“好,现在我办到了,现在我很快乐。”但是,之后它又消失了,就像风中烟尘一样,徒留回忆与迷惘。你模糊地意识到有些事情出了错。
你到底哪里出了错?
你觉得生命中真的有一个深刻而敏感的非凡领域,只是你现在看不见它而已。然而,结束的感觉就像是一刀两断,突然之间,你与甜美绝缘了,无法再透过感官的吸棉去汲取那种经验。你无法碰触到真实的生命,既然无法再次办到,当然再也快乐不起来。之后,连那个模糊的意识也不见了,你又重新回到以前的世界,那个阴暗的老地方。那是一种情感的云霄飞车,大部分的时间里,你都蛰伏在轨道底层,内心却冀望着能够一飞冲天。那么,你到底是出了什么错?你是怪胎吗?不,你只是一个平凡人。你因为染上所有人都染患的痼疾而受苦,它就像只怪物,躲在我们所有人的内心深处,它有许多手臂:长期紧张、对别人缺乏真正的同情(包括最亲的人在内)、封闭的感情与低落的情绪等等。我们没有人能完全脱离它,我们也许会否认它,或试着压抑它。我们创造出一套文化来躲避它,假装它不存在,用各种目标、计划或状况来使我们自己分心。但是它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而且还经常潜伏在每一个想法与每一个知觉的底层。我们的心底一直有一个细小的声音在说:“还不够好,还要更多,还要做得更好,一定要更好。”它是个怪物,一个以微妙形式出现在所有地方的怪物。
去参加一个派对,听听里面的笑声,那些尖锐的声响,传达出表面上看似欢乐、骨子里却惶然不安的信息。感受一下那种紧张与压力。没有人真的放松自己,大家都只是在假装而已。去看一场球赛,看看观众席上的球迷,看看不理性的愤怒情绪,看看隐藏在热情与团队精神背后的假象,即将爆发出来的失望情绪。嘘声、尖叫,以及以忠诚为名而行放纵之实的自我主义、酗酒与观众席上的打斗等等,这些都是人们极度渴望释放内在压力的表现,他们的内心一点也不安稳。看看电视新闻,听听流行歌曲,你发现不断在反复变奏的,是同样的主题——嫉妒、痛苦、不满与紧张。
生命不变的真理就是不断改变
生命似乎成了无止境的挣扎,辛苦努力就只是为了对抗势不可挡的苦厄。我们如何解决这一切不圆满的现象呢?我们都得了“只要”综合征:只要我有钱,我就会很快乐;只要我能找到一个真正爱我的人;只要我能减轻二十磅;只要我有一台彩色电视机、一个热水浴缸、一头鬈发,以及数不尽的事物。这些妄想从哪里来?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怎么办?它是从我们自己内心的因缘中产生。它是深细而无所不在的习气,是慢慢缠绕而成的结,需要我们以同样的方式,一次一小段,慢慢解开它。我们可以集中精神,先挖出一小段,把它暴露在光亮处。我们可以让无意识变成有意识,一次一小段,慢慢来。
我们经验的本质就是变化。变化永不止息,生命无时无刻不在流逝,永远不可能跟原来一样。无尽的变动正是知觉宇宙的本质。你的脑子才刚冒出一个念头,半秒之后旋即消失,接着又冒出另一个,也一样消失无踪。一个声音震动了你的耳膜,之后就恢复宁静。张开你的双眼,世界顿时涌现,一阖眼,它又不见了。人们在你的生命中来了又去,朋友离开,亲人消逝。你时来运转,然后再走下坡。有时候你赢,但是和平常一样,你又输了。它永不止息:变化、变化、再变化,永远没有两个时刻完全相同。
不要以为这种情况是出了什么差错,事实上,宇宙的本质就是如此。但是对于这种无尽的流动,人类的文化却教导我们做出一些奇怪的反应。我们把经验分类,并且试图捕捉每一个感受,每一个在无尽流动中的心灵变化,再把它们分别放人“好”、“坏”与“不好不坏”这三个心灵鸽巢。之后,根据放入的鸽巢,我们以一组固定的、习惯性的心灵反应产生认知。如果一个特别的感受被标示为“好”,我们就会尝试将时间冻结在那里,紧抓着那个特别的想法,抚弄它,把玩它,尝试不让它跑掉。当它留不住时,我们便竭尽全力重复那个会引起这种想法的经验,让我们把这种心灵习惯称为“执著”。
是好,是坏,还是不好不坏?
心灵的另一边放置着被标示为“坏”的鸽巢,当认知某样事物是“坏”的时候,我们就会尝试把它推开,试着否定它、排斥它,想尽办法避开它。我们抗拒自身的经验,把自己弄得支离破碎,让我们把这种心灵习惯称为“排斥”。在这两者之间是“不好不坏”的鸽巢,我们把不好也不坏的经验放进这里。它们是温和、中性而无趣的。我们把经验打包,放入“不好不坏”的鸽巢里,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忽略它,重新把注意力集中到无尽的贪爱与憎恶的行为上。因此,这个不好不坏的经验种类就被剥夺了它应该受到注意的地位,让我们把这种心灵习惯称为“忽略”。这一切疯狂行径的结果就导致我们一直故步自封,无止境地追求欢乐,无止境地逃避痛苦,以及无止境地忽略我们百分之九十的经验。之后,我们质疑“为什么生命如此乏味”,分析到最后,这套系统根本就不管用。
无论你如何努力追求欢乐与成功,还是会有失败的时候;无论你跑得多快,苦难总有追到你的时候。在那些时候,生命无聊得令你想放声尖叫。我们的内心充满不满与批评,我们在自身周遭遍筑围墙,因而被困在自己爱憎的牢笼中,感到痛苦万分。
“苦”在佛教思想中是个重要的字眼。它是一个关键词。需要被彻底了解。这个字的巴利文是dukkha,它不只是指身体的痛苦,而是一种深沉且微细的不圆满的感觉,存在于心的每一个瞬间,是内心故步自封的结果。佛陀这么说过:“生命的本质就是苦。”乍听之下,这个说法似乎太过病态与悲观,甚至显得不真实。毕竟,我们还是有许多快乐的时光,不是吗?不,并没有,只是看起来很像有而已。想想你真的觉得满意的时光,仔细检视,在愉悦底下,始终潜伏着微细而无所不在的紧张。无论多么棒的时光,还是有结束的时候;无论你获得多少,无可避免地,你不是失去它,就是要用下半辈子一边守着它,一边计划如何得到更多。最后,你还是免不了一死。到头来,你终将失去所有。一切都是无常的。
听起来很凄凉,不是吗?幸运地,不,一点也不凄凉。只有当你从世俗心灵的角度来看的时候才会觉得凄凉,只有在那个故步自封的机制底下运作才是如此。在此之外有另一种视野,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观。在那个层次,内心不会想要尝试冻结时间,不会试图抓紧流逝的经验,也不会把事物排除在外,或者是忽略它们。那是个超越好与坏、乐与苦的经验层次。那是个看待世界的有趣方式,并且是可以学会的技巧。虽然并不容易,却是可以学习的。
你想要怎样的人生?
快乐与安稳真的是人生的主要课题,是所有人努力追求的目标。这经常被不经意地忽视,因为那些根本目标都被表面事物给遮蔽了。我们想要食物、财富、性、娱乐与尊重。我们甚至告诉自己,“快乐”的概念太抽象了:“瞧!我很实际,只要给我足够的钱,我就会买到我需要的快乐。”很不幸,这种态度根本行不通。检视这里的每一个目标,你将发现它们都很肤浅。你想要食物,为什么?“因为我饿了。”你饿了?那又怎样?“嗯,如果我吃东西,就不会饿,那么我就会觉得很好。”哈!“觉得很好”?现在真正的关键词出现了。我们真正追求的不是表面的目标,那只是过渡的方法而已。我们真正追求的,是本能需求得到满足时的舒缓的感觉,舒缓、放松还有解除压力。我们只要安稳与快乐就好,不再有任何渴望。
你真的快乐吗?
那么这个“快乐”是什么?对我们多数人来说,完美的快乐是得到一切想要的东西,把它们纳入控制之下,像恺撒大帝一样君临天下,把全世界玩弄于股掌之间。再一次地,这一套也行不通。看看历史上那些真正的掌权者,他们都不是快乐的人。他们活得并不自在,为什么?因为他们想要完全掌控世界,但是根本办不到。他们想要控制所有的人,但还是有人拒绝被控制。这些有权力的人无法控制宇宙星辰,他们仍然会生病,也仍然会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