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语言研究丛书:广播语言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广播语言的引领作用、广播语言应用失范现象、广播语言规范化的多样化对策、增强效果的广播语法手段、广播语言中标点符号的应用、并不消极的广播语言消极修辞、不算积极的广播语言积极修辞、广播语言语用原则的遵循与突破等。
“媒体语言研究”是苏州大学汉语及汉语应用研究中心与海门市社科联、海门广播电视台、海门日报社协作研究的课题,也是苏州大学汉语及汉语应用研究中心成立以来的*一个校地合作研究项目。该项目的签署与实施,得到了苏州大学分管文科的副校长田晓明教授及海门市委宣传部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也得到了苏州大学人文社科院及海门市社科联等单位的大力支持。经过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媒体语言研究”项目的所有6个子课题均已顺利实施,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6部著作便是这6个子课题的具体研究成果。作为协作方的海门市社科联一向走在江苏省社科研究队伍前列,曾有多个社科项目成果在江苏省社科评奖中获奖,这次的校地合作研究是其研究领域的又一次拓展;而海门日报社和海门广播电视台作为县级领域的两大主流媒体,在报纸编辑、节目制作以及经济社会效益等方面,无论在江苏省还是在全国都很有影响。这次的校地合作研究,一方面固然是其媒体实践向媒体理论研究的一次提升和拓展,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借助苏州大学汉语及汉语应用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更好地展示海门媒体的影响力和海门形象。
媒体语言依据其不同的媒介特质可分为报刊语言、广播语言、网络语言和电视语言四大类。如此一来,我们就把“媒体语言”切分为五大板块:报刊语言、广播语言、网络语言、电视节目主持人语言和影视剧语言。这五种媒体语言既有媒体语言的共性,又有与特定媒介特质相匹配或者受特定媒介特质制约的独特性。共性因素使它们相互关联,共同呈现媒体语言的独特魅力;独特性因素则使它们各放异彩,各自展现不同媒介环境下的媒体语言的个性差异。正是基于以上考虑,我在为每种媒体语言的展开与写作制作具体步骤和提纲时,既考虑了共性因素,诸如每种媒体语言均会着眼的语音层面、词汇层面、句法层面、修辞手法层面的适众性以及每种媒体语言均会涉及的社会性问题、规范性问题、海内外差异问题等;也考虑了每种媒体语言独有或较之别的媒体语言相对较为突出的一些方面的呈现,从而实现了不同媒体语言系统特征书写的同中有异和异中有同。
“媒体语言研究”协作研究项目的正式签署是在2013年3月,由我与时任海门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海门市社科联副主席的何伟华同志分别代表苏州大学汉语及汉语应用研究中心和海门市社科联等单位在协议文本上签字,苏州大学人文社科院余敏江教授和海门市委宣传部有关领导同志出席了在苏州大学红楼会议中心举行的合作协议的签字仪式。
总序
第一章 国内广播语言研究概述
第一节 广播和广播语言
第二节 源远流长的国内广播语言研究
第三节 国内广播语言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广播语言的构成要素与分类
第一节 广播语言的构成要素
第二节 广播语言的分类
第三章 广播语言中的语音应用
第一节 广播语音特征:声效化、音律化、个性化
第二节 增强效果的广播语音手段
第四章 广播语言中的词汇应用
第一节 广播词汇特征:精准化、形象化、口语化、生活化
第二节 增强效果的广播词汇手段
第三节 广播语言中的模因现象
第五章 广播语言中的语法应用
第一节 广播语言语法应用特征:简明化、“活络化”
第二节 增强效果的广播语法手段
第三节 广播语言中标点符号的应用
第六章 广播语言中的修辞现象与语用策略
第一节 并不消极的广播语言消极修辞
第二节 不算积极的广播语言积极修辞
第三节 广播语言语用原则的遵循与突破
第七章 广播语体和语篇分析
第一节 广播语体分析
第二节 广播语篇分析
第八章 广播语言的发展演变及时代特征
第一节 中国广播事业发展概貌
第二节 广播语言的时代特征
第九章 传承与制约:广播语言与民族文化
第一节 传承民族文化:广播语言的天然使命
第二节 影响广播语言要素选用:民族文化的逆向制约
第十章 反映与反应:广播语言与社会生活
第一节 社会生活借由广播语言得以反映
第二节 广播语言促成社会生活反应
第十一章 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广播语言差异及成因
第一节 海峡两岸广播语言的差异及成因
第二节 中国内地与港澳地区广播语言差异及成因
第三节 海峡两岸与港澳地区广播语言相互渗透
第十二章 广播语言的规范化
第一节 广播语言的引领作用
第二节 广播语言应用失范现象
第三节 广播语言规范化的多样化对策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