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第一次从产权角视角改造传统农业,用产权理论解构县域经济,在产权制度上推进中国城镇化!
中国的城镇化离不开农业的现代化,中国农业的改造不是技术之问题,是农业商业化的改造,核心是产权,即有了对产权的保护才有对农业商业化改造的入口,才会有产权的转移与市场的交换,才能将农业生产要素实现市场化与产业化,才能发展成所谓的现代农业,这才是城镇化的根本出路,本书的宏旨正在于此。
改造中国传统农业,推进中国城镇化建设,不仅是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不仅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同时也是对中国农民落后思想的“改造” 让中国的农民成为独立、自由、民主的社会公民,这才是中国梦!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在江苏考察时指出,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但是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一直以来是任重而道远。正如作者书中所说,我们高举农业现代化旗帜50多年了,但我们仍然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原地踏步。中国城镇化本质上是产业化,是中国农业的产业化与现代化,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真正的城镇化,那么如何实现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呢?为此作者提出: 为什么中国传统农业难以实现现代化?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出路在哪里? 为什么要在产权的基点上推进中国的城镇化? 城乡统筹是方向,成都、重庆是榜样吗? 如何走以县域经济为中心的城镇化之路? 中国农业为何要重持“佃农理论”? 作者从产权的角视角改造传统农业,用产权理论解构县域经济,在产权制度上推进中国城镇化!视角独特,观点犀利,且具有极强的理论体系支撑,是一本难得的经典著作。
周双文,先后服务于国内著名咨询公司北京锡恩咨询战略研究院,浙江某农业控股集团产业研究中心。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制度经济学(产权、交易费用),研究领域为城镇化与中国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等三农问题。研究著作《改造中国农业》《中国的产权制度》《中国农村能否重持“佃农理论”》等。
《改造中国农业》序言
天则经济研究所 茅于轼
中国35年的经济改革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人均收入从全世界的最末位跃进到中高水平。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中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在中国的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历史上也堪称空前。这里的经验是什么,非常值得总结。因为世界上还有许多穷国,他们可以借鉴中国的经验以翻身致富。
为此中国和世界其他各国的经济学家都做过专门的研究。有的认为是因为中国具有后发优势,有的认为是因为中国走了向外开放道路,有的认为中国采用了双轨价格制。这些研究都有其道理,都能自圆其说。他们的这些研究都能开拓我的眼界,启发我的思想。但是众说纷纭,如何归纳出一个更全面的、更能包络各种学说的结论?直到最近我才发现,中国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确立了私有制产权的市场经济体制。如果没有私有产权的确立,后发优势发挥不出来,外向型经济没有人会去利用,双轨制价格起不了作用。更进一步看,中国改革的未了之处也在于产权制度还没有最终解决,大量国企妨碍了市场的运作。
周双文的这本书之所以特别吸引我的原因,就是他没有在众多学说中徘徊,而是一开始就抓住了产权这个最根本的分析工具,并且把产权问题一直贯彻在全部论述中。他讨论了农村的城镇化,农民的觉醒和自主意识的培养,对产权的捍卫,什么是农业的现代化。这在该书第一章总论中,就明确提出:要在产权的基点上推进城镇化。
“权利界定是市场交易的一个必需前奏,产权不独立,资产就无法实现交换,那所谓的无形之手就无法发力”。这是作者在第一章用黑字标出的一段话。我曾经多次指出,不是劳动创造财富,而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创造了财富。劳动用错了地方不但不能创造财富反而会消灭财富。改革前这一类的例子从大炼钢铁到上山下乡举不胜举。如何能做到人和物都能发挥各自最大的效能?这个最复杂的问题在经济学中用最简单的方法做到了。这个方法就是在产权明晰条件下让人和物自由流动。他们会各自寻找最优的用法。这也是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所起的作用。我的这个意见就是上面作者用黑体字表述的意思。作者掌握了财富生产的最基本规律,并将其贯穿全书,这与一般的经济学著作非常不同。
作者不但关心农业的发展,更对国家的总体改革有深入的思考。他说:“个体的独立是走向法制化的基础,当一个社会缺乏个体的独立,缺乏自主选择和决策时,就难以出现公平、自由、民主、法治等思想观念,取而代之的则是依赖权威和家长主义下的权力滋生。”本书讨论农业的改造问题,但是深刻的分析必然涉及到农民的个体独立性。这正是中国农民所缺少的精神。农业现代化从根本上讲,少不了有农民精神的改造。所以我觉得这本书有其独特的价值,值得从事农业的同仁们细读。
第一章:总论——在产权的基点上推进中国城镇化
为什么要在产权的基点上推进中国的城镇化
中国30多年的经改,本质上乃是产权制度之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农民种田的权利还给了农民,改革开放把经营企业的权利还给了个体。按照经济学家张五常教授的观点,即以等级界定权利的制度转到以资产界定权利的制度。历史上私有产权早就存在,但这种举国系统性改革产权所有制历史上不曾有过,它使得一个传统农业大国有了走向商业化道路的基础,从而也彻底地改造了这个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中央集权下的社会结构。这一改造的核心则是围绕产权制度而开展,用一句简明扼要的话概括,即从权力等级划分到私有产权的改革,解放了人的生产力,带来了市场经济,创造了社会财富。
私有产权是商业化的前提,没有产权的独立就无法实现资源的转移与交换,合作与生产;另一方面看,产权之独立也是法治化社会之基础,没有对个体产权的尊重,民主社会便无法开展,这也正是黄仁宇先生提出的数目字管理之体现。只不过黄先生之不同在于,他提出数目字管理的出现则需要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和相关法规系统的支持,而中国的法制系统与经济制度则是在变革之后逐步实现的。到底是先有法制后有产权,还是先有产权后滋生法制?孰先孰后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产权的维护和巩固必须要有法制系统支撑,要有相应的法律来保护个人产权。如果个人产权得不到保护,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与法规无法跟进,市场经济的效果会走向其反面。按照张五常观点,私有产权受到损害就会出现“租值消散”的效果,那所谓的“无形之手”会因为财产归属无法清晰量度而失去效力,创造社会财富机制便会戛然而止。
自改革开放后,中国前30年实为私有产权的形成与发展的30年,产权的变革让中国创造了巨大的财富,然而这些财富的持久存在和稳定,甚至再创造,就需要对产权制度进一步巩固和维护,也就是要强化支撑市场经济发展行之有效的法治系统,否则一切的繁荣会因为产权得不到保护而出现财富消散。
目前,中国出现了国进民退现象,如部分央企行政垄断产业导致的“挤出效应”,从而逼退民企使其走向破产倒闭的边缘。行政垄断下房地产的一股独大,权力寻租泛滥,权贵资本主义横行,实业根基被摧毁,企业家精神丧失,将整个中国30多年高速发展的经济拉入到低谷,其本质乃为保护产权的法治系统出现问题。当个人或企业的产权得不到保护,没有站一条公平竞争的起跑线上时,社会财富将会消散,经济衰退便是结果。
为此,我们要确立一个基点,那就是“要在产权的基点上推进中国的城镇化”。中国近30年的繁荣主要为工商业之繁荣,其根本在于法治系统鼓励和保护个人财富的创造与追求,这才有无数不断拼搏与奋斗的企业家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但中国乃为一农业大国,地区差距尤为不平衡,中国的农业落后直接制约了城镇化。中国城镇化本质上是产业化,是中国农业的产业化与现代化,如果中国农业的问题不解决,走不出传统农业的坎,中国的城镇化只不过是一场梦,一世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