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影响:个人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当代世界学术名著;新闻与传播学译丛·大师经典系列)
定 价:72 元
丛书名:当代世界学术名著 新闻与传播学译丛?大师经典系列
当前图书已被 5 所学校荐购过!
查看明细
- 作者:[美]伊莱休·卡茨 保罗·F·拉扎斯菲尔德
- 出版时间:2016/4/1
- ISBN:9787300209159
- 出 版 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G206.3
- 页码:448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28开
本书首版于1955年,报告了在美国伊利诺伊州迪凯特市所做的先驱性研究的结果。
这项研究验证了保罗?拉扎斯菲尔德无意中的发现,即源自大众媒介的讯息在传播
过程中经由了“意见领袖”的中转——他们在其所处的人际网络中为其他人筛选、
解释并扩散自己的所见所闻。本项经典性的研究聚焦于日常生活中的决策制定过程
(公共事务、时尚、电影观看、消费行为),为大众媒介与人际影响间互动关系的
后继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本书的第一部分是一篇带有背景性的论文,详细论述了
初级群体对于大众传播的令人惊异的现实意义。匹兹堡大学的彼得?西蒙森(Peter
Simonson)写道:“《人际影响》或许是战后大众传播研究领域最富影响的一本著作,
同时,它也是一本具有历史意义和持续影响力的标志性著作……相对于其他专著,
它使得在这一领域中我们所熟知的主流范围更为坚实,后来的研究者们必须去直面它,
不管最终他们是要摆脱这一范式,或是去遵循它,但都无法回避。” 在这本出版50
周年的纪念版中,伊莱休?卡茨讨论了迪凯特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并且对他的
合作者兼导师保罗?拉扎斯菲尔德的知识遗产予以了评价。
导 论
第一部分 个人角色:大众媒介效果研究的新焦点
第一单元:大众传播过程的图景
第1章 在媒介与大众之间
第2章 个人扮演的角色
第二单元 劝服过程中的规范与网络:联结小群体研究与大众媒介研究
第3章 两个领域的融合
第4章 规范与小群体:意见和态度的共同特征
第5章 群体在影响改变中的作用:对大众媒介研究的启示
第6章 人际网络:群体内的传播
第7章 群体与外部世界:对大众媒介研究的启示
第二部分 中西部社区中日常影响的流动
第一单元:确定个人影响
第1章 影响的指标
第2章 确认的技术
第3章 影响研究中效果分析的地位
第4章 影响效果的寻找与评估
第5章 不同影响的效力测量
第6章 不同影响的作用及其序列
第7章 进一步的技术问题
第8章 效力的变量
第9章 对影响流动的描述
第10章 市场购物领袖
第11章 时尚领袖
第12章 公共事务领袖
第13章 电影观看领袖
第14章 传播的两级流动
第15章 对影响和影响者的总结
第四单元:技术附录及研究注解
附录A 城市的选择
附录B 问卷指南
附录C 关于后继访谈及其分析
附录D 关于指标的构建——包括一个独立的有关通俗小说消费指标的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术语索引
译后记
断裂与延续:《个人影响》的影响 (代译者序)
在传播学术史的研究与探讨中,一般有两种相互对立的话语。其一
是施拉姆(Schramm,1997)建构起来,并被罗杰斯(2002)重申的以
“四大奠基人”为传播学科源起的学术史话语。这一历史话语体系以传
播效果为核心,将整个传播学术史大体划分为强效果论(“魔弹论”)阶
段、有限效果论阶段和新强效果论阶段,诸多传播理论按其效果观以及
提出的时间,在一个线性的时间轴上各居其位、各安其所。这无疑是一
种主流的历史叙事(但也经常处于被批判地位),绝大多数传播学教材
普遍采用这一说法——这既体现了它的主流地位,同时又反过来将其进
一步强化。在这个谱系中,拉扎斯菲尔德以及传播学的哥伦比亚学派
(以下简称哥伦比亚学派)当仁不让地处于历史转折点的核心位置,被
认为是“魔弹论”的终结者和有限效果论的重要开创者。而开启这一重
要转折进程的,是拉扎斯菲尔德所领导的两项重要研究以及据此出版的
两部著作——伊里县调查与《人民的选择》、迪凯特调查与《人际影
响》。
与此同时,近十多年来兴起了重新评价与重写传播研究学术史的潮
流。在这一话语体系下,“四大奠基人”被认为是施拉姆一手创造出的
“神话”,其目的之一在于让传播学能够攀附上政治学、社会心理学等主
流学科从而更快得到学界承认。在这一“神话”体系中,美国式的实证
传统成为传播研究的主流,而以杜威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的更偏向于人
文的路径,以及欧洲的、批判主义的路径均被忽视,甚至受到贬抑(可
见黄旦,2015;胡翼青,2007)。在对这种历史谱系的批判中,作为
“美国传统”的重要代表,拉扎斯菲尔德以及哥伦比亚学派几乎成为众
矢之的,受到猛烈批评。不过吊诡的是,这样的批判客观上却又使得哥
伦比亚学派的学术影响力得到极大提升,至少进一步证明了哥伦比亚学
派的重要学术地位(刘海龙,2010)。因为无论是支持者还是批评者都
发现,拉扎斯菲尔德和他的一系列重要研究,始终是绕不过去的话题。
更值得注意的是,再晚近些,出现了对于上述批判的进一步反思与
“批判”。此处所说的“批判”与批判者,并非是简单地站在主流路径上
与第二种历史话语展开论争,而是认为上述相互对立的两大历史话语系
统都有失偏颇,有将其自身意识形态化的倾向。一方面,施拉姆及其路
径的追随者们对传播研究的框定有其狭隘之处;但另一方面,鼓吹芝加
哥学派、批判传统等等其他路径的学者们,出于确立自身正当性的需
要,往往在将哥伦比亚学派树为稻草人进行否定与批判时,裁剪、修正
了哥伦比亚学派的学术思想,忽略了该学派一些重要的探索与贡献。换
言之,主流路径的研究者们对于传播学源流与发展的认识是一种有着自
身目的的建构,那么它的批判者们,比如凯瑞(James Carey),同样也
在建构,并受到其所处情境的影响(周葆华,2008a;方师师、 於 红梅,
2010;孙藜,2012)。
由此可以看出,在对传播研究知识地图的谱绘中,不同学者从各自
立场和角度,对于拉扎斯菲尔德和哥伦比亚学派有着不同的解读,这也
使得哥伦比亚学派的面孔似乎在逐渐变得模糊———大体近似,但在一些
重要的细部上却又众说纷纭。这也正是译介包括《人际影响》在内的哥
伦比亚学派经典著作的价值所在,它可以使我们在揭秘式的知识社会学
视角之外,能够更多地从传播研究的内部,更为清晰地厘清哥伦比亚学
派的成就与贡献,以及它的不足与问题。
即使是哥伦比亚学派最严厉的批评者,也不得不承认《人际影响》
在传播研究学术史上的重要地位(Gitlin,1978)。该书基于拉扎斯菲尔
德在1944年领导进行的迪凯特研究,而就在四年前,拉氏刚刚进行了
著名的伊里县调查,出乎意料地发现大部分选民所获取的竞选信息以及
他们的决策依据,并非如预想那般来自大众媒体,选民们似乎更倾向于
从其他个体那里获得信息,并受到直接影响。由此,拉扎斯菲尔德等人
提出了“意见领袖”与“二级传播”的假设(拉扎斯菲尔德、贝雷尔
森、高德特,2012)。但是,什么样的人才是意见领袖,他们具有哪些
属性,他们与他们的追随者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二级传播的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