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域地区处在独特的地理位置上,是连接我国和印度文化的重要桥梁之地。诸国并立的西域很早就有文明产生,佛教经由这条长廊传播到了内地,同时也对西域诸国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具体介绍了西域的地理、人文历史状况,并对各时期佛教在西域的传播作了叙述,配以精美图片
西域是古代中西交通和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世界上比较重要的宗教几乎都在此流行过,最早是原始宗教,并发展为其高级形式萨满教,后来相继又有祆教、道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这里也是佛教最早传播的地区之一,在长达近1500 年的漫长岁月中,西域佛教经历了传入、发展乃至没落的过程,对西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领域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熊江宁,北京大学博士,对中国佛教的流变及各时期佛教发展有较全面的掌握。并曾实地赴中亚考察当地佛教的寺院建筑及风俗状况。
一塞外漫道真如铁
——地区概述
1 诸国曾并起
—西域地区
2 风物自不同
—西域文明
二佛教第二乡多变迁
——发展历史
1 佛风西吹来
—佛教传入西域的开始
2 广大布流化
—佛教在西域诸国的传播
3 融通增上智
—西域佛教与内地的往来
4 释氏再兴起
—高昌回鹘时期佛教的发展
5 古今传梵韵
—河西地区的佛教发展
6 盛衰几转合
—西域佛教的衰落与延续
7 弘传喇嘛教
—藏传佛教在西域的发展
三巧夺天工焕异彩
——佛教艺术
1 缤纷塑佛国
—西域佛教艺术概述
2 丝路有明珠
—西域石窟艺术
3 笔墨如有神
—西域绘画艺术
4 胡旋步生莲
—西域音乐舞蹈
西域诸国的音乐舞蹈艺术都很发达,对内地有很大影响。十六国时期的前秦国主苻坚,派吕光平龟兹,将一大批龟兹乐舞伎人带回中原,从此揭开了龟兹乐舞大规模东传的序幕。北周武帝曾娶突厥阿史那公主,随嫁而来的有一批龟兹音乐家,著名的有苏祗婆、白明达、白智通等。苏祗婆在中原传播了龟兹“五旦七声”乐律,对中国音乐的发展起到了历史性的作用。在北周、隋、唐宫廷乐部里,《龟兹乐》为西域诸乐部之首,在中原有巨大的声望。
此外,高昌地区音乐舞蹈艺术也很发达。《高昌乐》在唐宫廷乐部里也是重要的一部,但规模比《龟兹乐》要小些。《高昌乐》使用的乐器有:竖箜篌、曲项琵琶、五弦琵琶、排箫、觱篥、横笛、腰鼓、羯鼓、鸡娄鼓、答腊鼓和铜角等。
隋文帝时教坊机构设立七部乐,其中四部即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都是西域乐舞。后来又增加了两部西域乐舞即康国伎和疏勒伎。
在龟兹壁画里也有很多场景是表现乐舞的,不仅有佛传故事里表现佛出家之前宫廷生活的歌舞场面,还有专门的向佛歌赞的供养壁画,其中最主要的是佛涅槃时的歌赞供养壁画,通常绘出大群飞天、伎乐天,场面壮观、气氛肃穆。
此外,伎乐图在高昌、龟兹的石窟壁画中占有很大比重,仅乐器就达24 种之多。著名的克孜尔第38 窟“天宫伎乐”是龟兹壁画乐舞场面的代表。高昌柏孜克里克石窟壁画,不仅有反映佛教寺院组成的乐舞团体,而且还有为国王宫廷演奏的乐队。唐代高昌地区乐舞形式多种多样,而且深入民间,广为流传。
龟兹乐舞在西域乃至整个唐朝具有特殊的地位,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当时西域流行的佛教配乐舞蹈假面舞,共有21 位乐舞伎,乐队由8 人组成,前面是两个儿童抬一面大鼓,一位鼓手正舞槌击鼓,其后是弹竖箜篌者、弹凤首箜篌者、吹排箫者、击鞀鼓和鸡娄鼓者、吹铜角者。乐手们的装束完全是龟兹世俗男子的形象,舞蹈者和两个独舞者都头戴假面具,身着甲胄般的彩色服装。面具形象有披肩方巾的英俊武士、盔冠长须的威武将军、竖耳勾鼻的鹰头、浑脱尖帽的人面和戴兜状帽子的老者以及猴子等。
佛教乐舞和壁画中的乐舞场面反映的是人们想象中的佛国天堂的情景,使人们更容易受到佛的教化,而敬佛礼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