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方政府创新理解现代国家 基于“非协调约束的权力结构”的分析框架》以四川和浙江两省地方创新案例为分析对象,解读地方政府在具体的制度环境中其创新行为的产生逻辑和演化轨迹,进而对中国地方治理与国家建设的独特性及其内在逻辑等重要问题进行探讨。《从地方政府创新理解现代国家 基于“非协调约束的权力结构”的分析框架》在“非协调约束下的权力结构”的分析框架下分析了地方政府的创新行为,对创新的生成机制和运行逻辑进行了理论阐释。笔者认为,在特定的权力结构中,地方政府的政策创新存在着“选择性”机制。这种机制的运行得益于改革分权带来的政策选择空间的延展,但是选择何种方式创新则是行动者通过对环境的权衡与预期而采取的政治生存策略。这种环境就是权力结构之间的协调程度。协调程度在横向上表现为地方社会形态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制衡关系,纵向上则是中央的支配权与地方治理权之间的约束关系。地方政府的创新选择受到这两种关系的制约,越是在双向维度上保持平衡,创新也越容易实现治理绩效;越是协调程度低的环境,创新行为就越容易出现不稳定的情况。
李佳佳,山东省济南人,博士。先后在山东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和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地方治理,现关注地方政府行为与社会抗争研究。
导论
第一节 转型中的地方政府创新
第二节 文献综述:国家视角下的创新
第三节 分析框架
第四节 主要观点与技术路线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章节安排
第一章 双重权力维度下的地方创新:起源与演进
第一节 纵向权力约束变化:从“传送带”到“地方自主”
第二节 横向权力约束变化:从“控制”到“互动”
第三节 变化中的地方创新
小结
第二章 地方创新的差异性:非协调约束下的多重逻辑
第一节 两个悖论:中国语境下的地方创新差异性
第二节 四川的民主选举:从体制外回归体制内
第三节 浙江的民主恳谈:“意外后果”的制度化
第四节 差异性创新形成的多重因素及运行逻辑
小结
第三章 表面的文本:地方创新的治理增量
第一节 从经营到治理:政府创新的治理绩效
第二节 无法持续的增长:政府创新的可持续性问题
第三节 创新的异化:以T街道创新项目为例
小结
第四章 隐藏的文本:地方创新的内卷化
第一节 强大的科层制与有限的社会保护
第二节 地方政府创新内卷化:谋利的创新
小结
结论
一、非协调约束下的政府创新
二、悖论的权力结构
三、技术治理的限度
四、转型国家的政治学:迈向现代国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