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无论从资产总量、机构规模还是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上来衡量,都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占据了绝对重要的地位。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更是对我国经济发展以及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宏观上也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但是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也越来越大,同时伴随国内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崛起,使得竞争变得更加激励,尤其是人才的竞争。国有商业银行在这种外有外资银行大量涌入和内有国内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崛起的双重压力和人才竞争情形下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在激励与约束机制方面做出变革。因此,激励与约束机制改革是我国商业银行向现代金融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究竟什么样的激励与约束机制适合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正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无论从资产总量、机构规模还是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上来衡量,都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占据了绝对重要的地位。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更是对我国经济发展及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宏观上也对我国社主义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但是随着加入WTO后中国金融业的全面开放,使得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也越来越大,同时伴随国内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崛起,使得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尤其是人才的竞争。国有商业银行在这种外有外资银行大量涌入和内有国内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崛起的双重压力和人才竞争情形下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在激励与约束机制方面做出变革。因此,激励与约束机制改革是我国商业银行向现代金融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究竟什么样的激励与约束机制适合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正是本书的研究重点。
李永焱,四川攀枝花人,1981年出生,管理学博士,现就职于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曾在《金融研究》《会计研究》《北京金融评论》《财会月刊》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目前主要从事金融风险处置工作。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3 研究对象、内容和结构安排
1.3.1 研究对象和内容
1.3.2 结构安排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和尚待研究的问题
1.5.1 创新点
1.5.2 尚待研究的问题
2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研究前提和假定
2.1.2 经济学激励理论
2.1.3 管理学激励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2.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2.3 简评
3 商业银行激励与约束机制分析框架
3.1 商业银行的性质和特殊性
3.1.1 商业银行性质
3.1.2 商业银行特殊性
3.2 商业银行激励与约束机制内涵分析
3.2.1 激励和约束的含义及关系
3.2.2 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研究的界定
3.3 基于国有商业银行激励与约束机制模型的评述
3.4 商业银行激励与约束机制分析框架
3.4.1 商业银行激励约束的基本要素
3.4.2 商业银行激励与约束机制分析框架图
3.5 小结
4 国外商业银行激励与约束机制比较分析
4.1 美国商业银行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4.1.1 美国商业银行治理模式的主要特征
4.1.2 美国商业银行激励机制的主要特点
4.1.3 美国商业银行约束机制的主要特点
4.2 德国商业银行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4.2.1 德国商业银行治理模式的主要特征
4.2.2 德国商业银行激励机制的主要特点
4.2.3 德国商业银行约束机制的主要特点
4.3 日本商业银行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4.3.1 日本商业银行治理模式的主要特征
4.3.2 日本商业银行激励机制的主要特点
4.3.3 日本商业银行约束机制的主要特点
4.4 比较美、德、日三国商业银行激励与约束机制
4.5 比较研究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启示
5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历史变迁回顾
5.1 引言
5.2 “大一统”银行体系阶段(1949-1978)
5.2.1 概述
5.2.2 激励机制的主要特点
5.3 国有专业银行阶段(1979-1993)
5.3.1 概述
5.3.2 激励机制的主要特点
5.4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阶段(1994-2002)
5.4.1 概述
5.4.2 激励机制的主要特点
5.5 小结
6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激励与约束机制现状和问题分析
6.1 引言
6.2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激励与约束机制的现状
6.2.1 激励机制的现状
6.2.2 约束机制的现状
6.3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激励与约束机制的主要问题
6.3.1 激励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6.3.2 约束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6.4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激励与约束机制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6.4.1 经济体制背景
6.4.2 社会制度背景
6.4.3 银行内部自身缺陷
6.5 小结
7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激励与约束机制的优化设计
7.1 优化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激励与约束机制的路径选择
7.2 优化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前提
7.2.1 重新界定国有商业银行的职能
7.2.2 改革国有商业银行组织模式
7.3 优化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建议
7.3.1 优化激励机制方面的建议
7.3.2 优化约束机制方面的建议
7.4 案例分析:中国工商银行激励与约束机制
7.4.1 中国工商银行概述
7.4.2 中国工商银行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
7.4.3 中国工商银行在深化股份制改革中强化激励与约束机制
7.5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激励与约束机制研究》:
对经营者的激励问题可通过适当分配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来进行。由于经营者活动的重要性和不易监督性,将剩余索取权赋予经营者比赋予职工会产生更高的效率,因为经营者在企业中的决定性作用意味着降低经营者激励而导致的效率损失远远高于降低职工激励而导致的效率损失。而通过赋予经营者剩余控制权,可以提高经营者对自身职位的成就感和荣誉感,从而引发其为公司努力工作的动力。另外,在市场变幻莫测的情况下,赋予经营者剩余控制权有利于经营者把握商机、运筹帷幄,更有利于公司的发展。
代理人的监督问题。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代理人比委托人更了解自己的能力和偏好;委托人不容易或不可能完全观察到代理人的行为,特别是代理人的努力程度仅通过表象是难以观察到的,只有代理人自己清楚自身的努力程度;委托人可以通过某些方法对经营者及企业经营状况进行某种程度的了解,但很可能在时间上是滞后的,等等。信息不对称性加大了监督难度和监督成本,并可能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因此,委托人必须设计出一种制衡机制,以保证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目标达到均衡。
(3)产权理论
产权理论认为企业所有权真正的含义应该是“剩余控制权”。这是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以及经济人有限理性的制约,使得企业契约不可能预测到未来的所有或然事件,并对或然事件发生时决策权利和权力配置做出明确规定,因此,这些没有被契约明确规定的剩余控制权的配置就成了企业制度中的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企业的产权理论认为在契约不完全时,所有权是权力的来源,而且对物质资产的控制权能够导致对人力资产的控制,因此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天然地归属于非人力资产所有者所有。比较公认的关于企业产权分析基本框架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第一,企业是不同财产所有者的契约组合,财产所有权是交易的前提,企业所有权是交易的方式和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