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我是你的眼》一书,近15万字,像是作为老师,苦口婆心为你指点迷津;像是作为医生,向您道出为病人解除痛苦所付出的智慧和爱心;又像是作为一个智者,向你道出人生的真谛和价值所在;也像是作为一个艺术家在向你描绘自然之美和生命之美。总之,作者用一生的努力、拼搏、责任和智慧为你呈现出别样的人生,给你讲述一个个正能量故事,希望它能启迪你的人生,升华你的思想境界,助你创造美好的未来。这是一位医生的感悟与自白,不仅仅讲述他在行医过程中的感悟,也讲述了他对于生命的体会,对身体与疾病的关系的理解。
杨培增教授是中国著名的眼科医生,在他从医的几十年中,帮助了无数的病人重见光明,也见到人间很多真情与大爱。作为医生,“大医精诚”这四个字使杨培增教授感悟到生命之重、生命之美,也懂得了敬重生命的意义。在书里,杨培增教授用真挚朴素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个关于爱的故事,也对人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做了深刻的思考。
自序
《我是你的眼》一书是2013年一年中于出差乘坐飞机时写的。这本书的完成缘于两个原因,一是无聊,二是圆梦。这本书的内容主要是讲自己的人生感悟和歌颂人性的真善美。近年来,随着在业界的知名度的一点点提升以及在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担任一些职务,一些单位、不少业界同仁、朋友,或是邀请我作各种各样的专业方面的报告,或是参加项目评审及检查工作,或是作一些针对年轻医生、大学生、研究生成长的所谓励志讲座,自然乘飞机的机会也就多了起来。
在机场等飞机,你得有耐心,因为飞机一般不会正常到达。广播常常会告诉你,有乘某某航班到某某地方去的旅客,我们抱歉地通知你,你乘坐的飞机由于天气、周转、交通管制等一大堆的原因(反正有的原因也没办法核实),不能按时起飞,起飞时间待定。听到这样的广播,虽然一下子就晕了,但你也没办法,更没能力改变飞机起飞的时间,只好无聊发呆,无聊得受不了就到机场内的书店转一转。这一转就不得了了,你会发现很多人都在写书,有名人写的,也有没名的人写的,有大部头的,也有小本的,有一人写的,也有多人合作写的,有写得不错的,也有胡编乱造的,有天文、地理、看风水算命的,也有吃、穿、装修房子的,还有哲学、艺术、戏说历史的,再有科普、励志、养生看病的,林林总总,包罗万象。无聊地翻着这些书,就会生出更多的无聊,无聊蓄积多了就会生出一些想法来。很多想法叠加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不着边际的奇想——写书吧,写一本非眼科专业的书。坐在飞机上更是无聊,航空公司就提供那么一两本航空杂志和一两份报纸。翻看杂志,看到的多是广告,这些广告往往占据满满一页,什么别墅啦、绝版豪宅啦、豪车、时装、化妆品啦,等等,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心一乱就生闷气:豪宅买不起,豪车不会开,时装不合适,化妆品用了也白用!好不容易从中看到一块正儿八经的文章,也就十分八分钟就看完了。报纸也是的,广告占去一大半,翻一页是广告,翻第二页第三页还是广告,马上就没心思往下翻了。没心思翻报纸,那能干什么呢?飞机上不能看手机,也不能打电话,更不能锻炼身体,那就看手表吧。一看手表问题就出来了,怎么还不到站呢?自己问自己同样的问题,问多了,就会产生埋怨,埋怨波音公司、空客公司怎么不把飞机速度提上去,要是提到导弹的速度该有多好啊:从北京飞到洛杉矶也就一个多小时,从重庆到北京也就十分八分钟,那多快呀!
不停地看手表,看多了,就有把手表拨快一些的想法。但拨快也没用啊,飞机中午12点到,你把表拨快两小时,表上是12点多了,可飞机还是不降落,你愣是没办法。总是看手表有时也会惹出麻烦的。有一次乘飞机,一位老大娘坐在我旁边。她看到我老是看手表,一脸焦灼的样子,就对我说:“小伙子,你这么着急啊?”
我说:“大娘,我是老伙子了,我不着急。”
老大娘看了看我,一脸的不相信:“你肯定有急事。”
“我真没急事。”我故作镇定地说。
那位大娘盯着我,有板有眼地对我说:“你骗不了我,我儿子结婚前一天就是你这个样子,着急得要命,你肯定是急着回去结婚的。”
唉!当时真是有口难辩,啼笑皆非!看手表都被误解,也只能闲得更无聊了,一次次无聊累积起来就形成了一个胆大包天的想法——写书吧,写一本能够成为作家的书。促使我完成此书的另一个原因,那就是圆梦。
我从小喜欢文学,早年梦想成为作家。无奈生不逢时,由于生活所迫,高中毕业后不得不中断作家的梦想,当了一名赤脚医生。高考恢复后,考虑到自己有点医学基础,就报考了医学院校。上大学后,发现很多课程都需要死记硬背,繁重的学习任务使我无暇顾及这一爱好了,在以后攻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学位期间,科学报国的梦想把文学梦想挤到一边去了。再后来做了医生,“做一名好医生”这个大梦和长梦使我倾注了全部精力,也没时间考虑文学梦了。
从上大学起,在医学领域一干就是30多年,这期间自己认为还算勤奋刻苦,独立完成的眼科学专著就有400万字,主编眼科学五年制规划教材和其他专著也有400多万字,发表的论文加起来也有数百万字,也差不多是著作等身了。但是,当我在机场的小书店里转悠的时候,发现我的书从来都没有被摆在那里,当时即产生一种很强的失落感,这种失落感把深深埋藏在心底的作家梦撩拨得蠢蠢欲动。还有后边所提到的刘醒龙先生寄给我的《芳草》杂志,上边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更是有点“火上浇油”的味道,使我的文学梦想变得更清晰、更具体了。这种梦一旦萌动就有点欲罢不能的感觉,于是一本《我是你的眼》的小书也就呱呱坠地了。我不敢说出版了这本小说就是作家,起码这本小书会与作家写的书摆放在一起,不能不说是对我作家梦想的一种补偿,是成为作家虚荣心的一种满足。
这本小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感悟。
从懂事到现在,从赤脚医生到大学附属医院的教授医生,一路走来,既有风雨雾霾,也有阳光灿烂,既有泥泞坎坷,也有阳光大道,既有百思不得其解之困惑,也有豁然开朗之喜悦,既有汗水、泪水和 心在流血之痛苦,也有收获硕果那一刻的巅峰体验。作为医生,大医精诚使我感悟到生命之重、生命之美,使我懂得了敬重生命的意义;作为老师,教书育人使我懂得了老师那份沉甸甸的责任和义务,使我体会到学生对老师的那份浓烈的真情;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科学报国使我几十年如一日,奋斗拼搏,无怨无悔、痴情不改,使我领略到自然王国中的斑斓与绚丽;作为一个思考者,思考人生,思考世界,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思考人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使我懂得了生命的意义和人生价值所在,使我懂得了那个朴素而又高深的道理——心怀感恩之情、珍惜每次机会和坚持不懈才能创造美好未来。于是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人生道路上的风风雨雨,工作中的零零碎碎,事业中的沟沟坎坎,都凝聚在笔尖,行云流水般地跃然纸上了。
本书的另外一个重要内容是颂扬人性的真善美。在人生道路上,我体验了父母那种含辛茹苦供我上学、不求回报的大爱,家人那种在背后默默支持的亲情,老师那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以及诲人不倦的无私之爱,还有朋友和同事之间真挚友情。亲眼目睹了年迈的父亲、母亲不远千里陪同子女求医问药那种骨肉深情,见证了丈夫或妻子携手双目失明的爱人永不言弃的那种感人场面,还看到了素不相识的好人为贫穷病捐款、捐物的那种人间真情。这些人间真情和大爱像春雨滋润着万物,像春风吹开山花烂漫,像太阳驱散了冬日的严寒,像月光驱走了长夜的黑暗。点点滴滴都是情,一草一木皆是爱。于是,我试着把其中的一些记录下来。我知道我的词语非常贫乏,水平非常有限,但我相信,曾经使我边写边流泪的书中的一些人物之纯真、至善、大美,将会像轻柔的春风轻轻叩开你的心扉,给你一种清新、一种正能量、一种久违的感动……
最后说说书名。
本书所描述的一个个故事都表现了人类爱的情感,笔者在人生、从医、从教道路上的一个个感悟,也都源自人类最美好的爱的情感,体现了对生命和对苍生的爱、大爱和至爱,因此,一开始我把书名拟定为《点点滴滴都是爱》。前段时间,与《芳草》《芳草?潮》杂志主编刘醒龙先生的一次会面改变了我的看法,促使我将书名改为现在这个名称。
我与刘先生是2012年7月在北戴河认识的。当时中组部组织专家在北戴河疗养,每个省(市、自治区)仅有一名专家获得那次机会,加上各行各业的专家,总共有60余人。刘先生作为湖北省的代表,我作为重庆市的代表,参加了那次休假活动,其间还受到了习近平同志、刘延东同志、李源潮同志、马凯同志等的接见,可谓是非常荣幸!
杨培增,1957年生于河南省濮阳县。现为国际著名眼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党的十八大代表、国际眼炎症学会执行理事、亚太眼内炎症学会执行理事、国际Behcet病学会理事、国际葡萄膜炎研究组成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医德楷模、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中华眼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自序
一、人性之美
一位母亲
另一位母亲
我的母亲
我的父亲
一对希望夫妻
二、师生之情
浅谈"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也谈尊敬老师
改文章的时候是伤感情的时候
三、筑梦圆梦
我的一串梦
追梦路上
四、人生感悟
医生能用什么拯救你
在诊治疾病时医生应该记住的三件事
教你如何配合医生治疗
做一名好医生
人生三宝
人生需要正确的思维方式
首届全国白塞病联盟暨葡萄膜炎之家病友联谊会纪实
五、医道艺术
治病需要正确的指导思想
治病需要系统思维
治病需要辩证思维
治病需要整体思维
治病需要唯美思维
六、诊室花絮
1.都是月亮惹的祸
2.吃饭
3.还是教授好
4.爱感冒还是爱太太
5.天鹅肉不能吃
6.要生孩子
7.你想着人人都是贝卢斯科尼啊
8.处男
9.早点休息
10.听医生的话与听老婆的话一样重要
11.后悔
12.见别人发美金都不眼红
13.再也没有理由失眠了
14.有党就有希望
15.结一次就够了
16.配眼镜
17.彼此
18.是不该急
19.这个理由没法拒绝
20.千万不能对老公说
21.到桃花盛开的时候
22.大约在冬季
23. 不能姓夏
24. 心不花
25. 从不多说一个字
七、文学之梦
1.小说
我是你的眼
2.歌词
白塞人你并不孤单
重一眼科人之歌
实验室之歌
我是你的眼
治病需要系统思维
昨天在门诊上遇到一例来自外省的男性少年儿童葡萄膜炎患者,患者12岁,患葡萄膜炎已有5年。因出现双眼并发白内障,当地医生为其双眼做了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术后葡萄膜炎反复发作,当地医生建议患者到重庆找我治疗。为患者检查时发现双眼已无光感,眼内炎症严重,前房有大量炎性渗出物,人工晶状体前面覆盖有厚厚的一层增殖膜,眼底已完全看不到。患者的失明着实令人惋惜,如果患者能在葡萄膜炎完全控制后再行白内障手术治疗,患者可能会获得很好的视力!
这个病例使我想起了10年前的一个病人,患者50多岁,双眼患葡萄膜炎多年,最后发生了并发性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和带状角膜变性,一位角膜病医生为其做了双眼白内障手术、抗青光眼手术和角膜移植手术,手术后患者发生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医生又为其再次进行了角膜移植手术,患者术后再次出现了角膜排斥反应,医生为其再次进行角膜移植手术。找我就诊时,患者双眼已进行了8次角膜移植手术。为患者检查发现,双眼角膜植床有大量新生血管,角膜植片水肿混浊,前房内可见大量炎性渗出物覆盖于虹膜和人工晶状体前表面。
患者告诉我,医生认为他手术后角膜又发生了排斥反应,建议再次进行角膜移植手术治疗。我告诉他,你现在最重要的是控制炎症,绝对不适宜再进行手术治疗,在炎症控制后始能考虑手术。当即我为患者开了免疫抑制剂让病人服用,并嘱患者每1-2个月前来复诊一次。当时我的感觉是,尽管我一直强调现在应药物控制炎症,而不是进行手术,病人好像似懂非懂地带药回去了。一年后这位患者的儿子领着他又来找我诊治,此时他已不能自己行走,生活已不能自理了。他儿子告诉我,自上次就诊后医生又为他父亲双眼各进行了一次角膜移植手术(双眼共进行了10次角膜移植手术)。为患者检查时发现,患者双眼视力只有光感、光定位不良(说明视网膜已受到严重损害),双眼充血、角膜混浊、植床有大量新生血管、角膜与眼内组织完全粘连在一起。我扼腕叹息:患者再没有机会进行角膜移植手术了(双眼已没有希望恢复视力了)。
这两例患者之所以出现无可挽回的结局,是因为在处理疾病时忽略了系统思维所造成的。系统思维讲究按程序办事,关注的是最终效果和结局。所谓治疗疾病的系统思维是指把治疗疾病当做一项系统工程,处理疾病要考虑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和空间上的先后顺序,依照程序进行序贯处理,即要知道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第三步要解决什么问题,最终要达到什么目的。比如说做手术,其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要消毒,然后铺巾,再做切口。这一连串动作的顺序不能改变,不能先做切口,后消毒,再铺巾。实际上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系统思维,如建大楼需首先挖地基,再建楼;教育是系统工程,要从小孩抓起,而不是从中年抓起;去外地旅游,先要考虑坐什么车到机场,下飞机后再乘什么运输工具到达目的地。日常生活中这类例子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我曾在中山大学附中为中学生讲课时讲到系统思维,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一个人想在火山旁建造一座房子,火山一直在喷着岩浆,大家说能否建起来房子?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不能。我又接着问,在什么样情况下才能建起来房子?他们又异口同声地说,在火山不喷岩浆的情况下。也就是说,要想建起来房子,先使火山不喷岩浆。说起来系统思维是如此的简单,可谓妇孺皆知!
我们从系统思维的角度去分析前面所说的两个例子,可以看出不按系统思维去处理疾病时要付出沉重代价的。第一个例子是少年儿童葡萄膜炎,一般而言,葡萄膜炎发生在少年儿童比在成人更难以控制,并发性白内障虽然是导致患者视力下降的直接或主要原因,摘除白内障和放置人工晶状体(代替摘除掉的晶状体)诚然可消除屈光间质的混浊,但要使手术获得良好效果的前提是手术后炎症不再复发。如果在炎症未能有效控制的情况下进行白内障手术,手术创伤本身即可引起炎症或使炎症复发和加重,更不要说在眼内放置一人工晶状体(是一种异物,异物可以引起炎症或使炎症加重)。由此看来,首先控制炎症特别重要,也就是按系统思维去处理疾病特别重要!
笔者曾在全国眼科大会及葡萄膜炎诊断治疗学习班讲课中反复强调,对此类病人要有足够的耐心、治疗足够长的时间,以期使炎症完全静止(尽管有时难以达到此种理想状态)后,再行白内障手术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使术后炎症发生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这样才会使患者恢复良好的视力。值得提出的是,此例患者第二只眼的白内障手术是在第一只眼手术后有炎症复发的情况下进行的。也可能是当时医生让患者恢复视力的心情非常迫切,也可能是医生因第一只眼手术未能成功而愧对患者,一心为患者补救或为患者免费手术,结果导致了不可挽回的后果,使患者终生生活在黑暗之中。好心在正 确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才能办成好事,否则好心可能办成错事、坏事,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再来说第二个例子,由于葡萄膜炎引起了并发性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和带状角膜变性等并发症,要使患者恢复视力,首先要很好控制炎症和眼压,待炎症控制好后再逐步解决白内障和角膜混浊(带状变性)的问题。对本例患者,以往经治医生并没有考虑先解决炎症的问题,而是利用角膜移植的方法来解决角膜混浊的问题。众所周知,器官或组织移植后会发生排斥反应,如肾移植后排斥反应、肝移植后排斥反应。虽然角膜移植后排斥反应发生率较低,但此种排斥反应还是会发生的,特别是在有炎症的情况下或角膜植床有大量新生血管的情况下,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在患者历次手术前医生均未进行有效的抗炎治疗,术后发生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和葡萄膜炎加重自是难免的,也就不难理解患者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无可挽救的结局。
通过上面两个例子的剖析我们会发现,治疗和处理疾病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按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而进行的“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一种实践活动(笔者并不排斥医学实践活动中的创新理念),这种“按部就班”实质上是对应于疾病发生发展规律而设计的。人文关怀和以病人为中心,实际上更强调的是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对患者的满腔热忱,更好地尊重疾病规律,尊重个体特质和差异,尊重生命,制定出适合疾病、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大化和长久恢复健康和功能之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