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湾六六六的迁移过程及变化趋势》创新地从时空变化来研究六六六(HCH)在胶州湾水域的分布和迁移过程。在空间尺度上,通过每年六六六的数据分析,从含量大小、水平分布、垂直分布和季节分布的角度,研究六六六在胶州湾水域的来源、水质、分布及迁移状况,揭示了六六六的迁移规律。在时间尺度上,通过10年六六六的数据探讨,研究有机农药六六六在胶州湾水域的变化过程,展示了六六六的迁移过程和变化趋势:①含量的年份变化;②污染源变化过程;③陆地迁移过程;④水域迁移过程;⑤沉降过程。这些规律和变化过程为研究六六六在水体中的迁移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也为其他有机化合物在水体中的迁移研究给予启迪。
《胶州湾六六六的迁移过程及变化趋势》共分为21章。主要内容为六六六在胶州湾水域的来源、水质、分布和迁移状况,以及六六六的迁移规律、迁移过程和变化趋势等。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胶州湾六六六的迁移过程及变化趋势》:
第1章 胶州湾水域有机农药六六六分布及迁移
六六六(HCH)学名六氯化苯,又称六氯环己烷,是一种有机氯杀虫剂,1825年法拉第首先制造成功,直到1946年英国帝国化学公司在对其杀虫效力进行深入研究之后,才投入了正式的工业化生产。HCH曾经是全球风靡一时的杀虫剂,杀虫力极强,对于农业上几种主要害虫,如蝗虫、稻螟、棉蚜、玉米螟及地下害虫等,都可以起到防治作用,所以其应用范围也相当广泛。但是它和别的有机农药一样,化学性质稳定,在环境中残留持久,不易降解,在生物体内累积,通过食物链传递已构成了对人类和生态系统的潜在危害。在我国,已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禁止使用,但是在60~80年代累计生产81595t,广泛使用在大多数土壤底泥中,大量地残留在环境中,对环境造成持久性的污染。陆地上的残留通过地表径流、大气沉降等形式进入水体,研究水体中HCH的含量,对HCH的迁移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章根据1979年胶州湾的调查资料,研究禁用前HCH在胶州湾海域的分布、迁移状况,为治理HCH污染的环境提供理论依据。
1.1 背景
1.1.1 胶州湾自然环境
胶州湾是一个半封闭的深入内陆的天然海湾,位于黄海中部、中国山东省山东半岛南部,120°04′E~120°23′E;35°58′N~36°18′N,为青岛市所辖,面积约为446km2,平均水深仅7m。湾中部和湾口水域水体交换活跃,十分有利于污染物的运输;而在湾的东北部水域,水体交换缓慢形成呆滞区,水体交换缓慢,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搬运和海水的自净化。胶州湾有十几条大小河流注入,其中洋河、南胶莱河、大沽河、墨水河、白沙河等主要河流,河流长、流域面积大。而海泊河、李村河和娄山河,这三条河基本上是工业及生活废水的排污渠道,汇入海区,对胶州湾的影响比较大,带来大量污染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