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大师:探讨钱学森之问》是对“钱学森之问”的一个系统探讨。钱先生晚年提出了一个关乎国家未来的疑问:为什么当代中国培养不出大师、创新型人才?这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这个问题已引起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学生的深思。它是沉重的,也是不容回避的。只有直面这个疑问,才能为目前中国教育存在之种种问题寻求真正的解决之道。钱老的疑问,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疑问,是社会各界对中国教育的疑问,是一个伟大民族必须直面的疑问。
《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大师:探讨钱学森之问》面向大众读者,尤其适合在校学生、教育工作者、教育决策者等人群阅读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作者于1996-1999和2010-2011前后两次潜伏大师云集的斯坦福大学,打入数学、物理、化学、哲学、心理学、统计学、生物学、商学院、语言学、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等系科的课堂和各种学术活动,收集情报,分析取证,写成《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大师:探讨钱学森之问》,尝试对钱老和温总理的问题做一个说明。《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大师:探讨钱学森之问》从36个不同的角度来回答“钱学森之问”,这包括儒家教育思想、大众的思维水准、民族的思维特性、家长和学校的期许、学校和社会环境、哲学文化传统、学习的态度方式、数学思维习惯、科学研究历史等。
石毓智,1963年生,中原洛阳人。1999年获得斯坦福大学博士,2010/2011年访学于斯坦福大学。已经在JohnBenjiamensPublishingCompan、商务印书馆、北京大学出版社等8家出版社出版中英文学术专著16种,在包括《中国社会科学》在内的海内外40余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40余篇。
《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博览群书》、《文汇读书报》等国内50余家报刊媒体上都发表文章评介其著述,美国的Language和荷兰的StudiesinLanguage也发表评介文章介绍石毓智的研究。
目录
前言/i
1 中国人的创造力为何弱/1
2 中国学生为何后劲儿不足/8
3 大众思维与高端人才培养/14
4 中国人的读书兴趣为何早衰/21
5 读书的意义是什么/29
6 学习风气的历史一瞥/33
7 圣人和凡人之间的差别/37
8 从校训看东西方教育目标的差异/46
9 死要面子的教育/53
10 好态度不如好思路/60
11 知识不一定是力量/65
12 重道德轻真理的教育/70
13 东西方学者的数学思维差距/75
14 教学方式与师生的智商/87
15 东西方看待“优秀” 的标准差异/94
16 学习是一个探险的旅程/104
17 保护学生的隐私权/112
18 对能言善辩的传统偏见/118
19 诚信缺失是制约中国教育的瓶颈/124
20 诚信是西方教育的软实力/130
21 母语政策与高尖人才的培养/136
22 美国教师的敬业精神/142
23 美国学生的好学精神/148
24 中国人的母校感情为什么淡薄/155
25 最能激发创造力的环境/160
26 出大师的校园环境/166
27 出大师的社会环境/176
28 权力与学术的混合/182
29 重帮派而轻学派的风气/189
30 教育与科研领域的世袭现象/193
31 教育与科研领域的家庭化/200
32 儒家的文化基因/205
33 大学“大” 在何处/213
34 最理想的师生关系/220
35 农耕文明对教育的影响/226
36 诗性民族与理性民族/231
卷尾语 打招呼的昨天、今天和明天/240
如果让我们用两个词分别来概括东西方教育终极奴标的差异:
中国教育的终极目标:君子。
西方教育的终极目标:大师。
中国高校的校训几乎都是来自儒家的经典,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影响最深。孔子办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就是给政界输送人才,孔子学院实际上是中国第一所政法大学。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两套豪言壮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都是儒家理想的政治家,跟探求真理的科学家、思想家没啥关系。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樊迟要学农业,被孔子骂为小人,没有出息,为什么不去当政治家呢?其实,影响今日生活最深刻的一门学科——基因科学,就是从种庄稼中发展起来的。
把提高道德修养作为教育目标,本身没有任何错。一个和谐的社会,特别是一个廉洁的政治,需要千千万万的君子。大家都可以明白,中国的教育在培养“君子”方面是否卓有成效,是否成功了?对此人们心里都有一杆秤。
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以培养“君子”为首要目标的教育是不大可能培养出大科学家、大思想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