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的生发和展开,离不开宋代偃武修文国策的支持、士大夫文化主体和政治主体意识的勃兴与作为外缘的佛道思想的融摄抗辩,但王心竹、吴亚楠著的《宋代经学哲学研究(理学体贴卷)》通过对作为理学开创者的周敦颐、二程、张载思想形成过程的分析,指出更为重要的因素,是当时儒者在性命义理的话语框架下,从思想主旨与方法把握上对儒家传统经学资源的重新定位和选择,并伴随着核心话语转换下经典文本的拣选与扩展。理学正是经由此而得以创生。《长江学术文献大系·宋代经学哲学研究:理学体贴卷》立足经学新诠和哲学思辨去解释与协调各部经典,并最终以四书统领五经的完整而有机的理学经典新格局得以建立。就此而论,理学新话语系统的出现,乃是儒家经学内在孕育和儒家学者自身体贴的结果。
在中国古代,经学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单纯的学术而存在,它还涵盖社会的方方面面,与社会中的政治、伦理、宗教、文学、历史、教育等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这诸多方面也成为经学发展的注缘,推动着经学的演变。为了完整地展现经学在唐宋之际的转变轨迹以及它对新儒学兴起所产生的影响,本书从不同侧面来分析经学的转向,如葱经学与社会政治、经学与文学、经学的内在演化过程、经学与哲学等及部分来具体阐述经学的综合性发展。
向世陵,四川仁寿人,1955年生,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教学培训部主任,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国哲学史》顾问、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北京市哲学学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哲学》执行编委。主要从事中国儒家哲学和儒释道关系研究。主要专著有《儒家的天论》、《中华哲学精蕴》、《〈訄书〉选注》、《善恶之上——胡宏·性学·理学》、《中国哲学范畴丛书·变》、《理气性心之间——宋明理学的分系与四系》、《中国学术通史·魏晋南北朝卷》、《写给大众的中国哲学》(主编)等,另有合撰著作多部。主编《中国哲学智慧》、《智慧的故事》等系列教材,承担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
第一章 宋初儒学复兴的社会政治语境
一、宋初政治困境与偃武修文国策的确立
二、右文崇儒,以为家法
三、庆历以来的政治变革对儒学复兴的促进作用
第二章 经学新诠的历史轨迹
一、宋初经学的守成与萌新
二、庆历正学向《六经》的回归与对圣人之道的追寻
三、嘉祜以来的性理之学与理学的产生
第三章 与佛老的抗辩及性理话语的容摄
一、佛老之说天下已成风
(一)释氏东行,山闻海惊
(二)天下遍有道像矣
(三)吾理自立,则彼不必与争
二、由治世到治世与治心的贯通
(一)佛者治心、儒者治世之论
(二)儒学治心与治世的贯通
三、性理论题的相互开示
(一)欲闻性命之趣,吾儒自有至要
(二)儒道两家道、理、气论的相互启发
(三)返本复性论中的交融互摄
第四章 核心话语转换下经典文本的拣选与扩展
一、《五经》资源的再挖掘
(一)《春秋》
(二)《周易》
(三)《三礼》《尚书》与《诗经》
二、经典文本的扩大:《大学》《论语》《孟子》《中庸》
(一)《论语》
(二)《孟子》
(三)《大学》《中庸》
第五章 从《周易》《中庸》到《太极图说》与《通书》
一、《周易》与天人合一的本体论构造
二、合《中庸》于《周易》而论“性”
三、经典的融汇与希圣工夫
第六章 程学的经典与天理的体贴(上)
一、时代话题与经典语境
二、二程之前天理与理的概念
(一)二程之前的天理
(二)二程之前的理
三、体贴天理的灵感
(一)“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二)格物穷理致知的进路
第七章 程学的经典与天理的体贴(下)
一、天理与本体
(一)“形而上下”
(二)“立象尽意”
二、天理与生生之仁
(一)儒家经典的多角度发明
(二)《周易》与《孟子》的阐发
……
第八章 发于《易传》的张载气学
第九章 宋学方法论与理学理论创见
后记
参考文献
关键词索引
《长江学术文献大系·宋代经学哲学研究:理学体贴卷》:
如前章所论,与理学之创生并展开同时而相应,儒家思想体系中另一个同样引人瞩目的事件是经学经典体系的转变:四书从子学中被挖掘和升格,逐渐整合为统一之整体,即四书,并最终将五经融摄于前者所奠定的格局之下;同时在理解和注解经典的方法上,也突破了传统的注疏之学,而直探圣人本义。以陈淳《北溪字义》为例,其中列举了理学25个重要的基本范畴,它们的来源和解释皆可还原到儒家的传统资源五经尤其是四书当中,这几乎可以直接暗示这样一个结论,即传统经典资源就足以支持理学话语系统之转化与开展,换言之,理学正是在宋代经学中萌生和发展的。一般而言,理学之建立是以二程天理论为标志,因此本章将时间段集中在北宋,通过探讨周敦颐、二程和张载三家之说,具体回应理学是怎样在与经典的互动中得以创生的。
同时另外一个需要说明的问题是,就北宋理学之创生期来看,与其说是理论与学派的分化,不如说虽然这时已经蕴藏后来理学不同学派分殊之萌芽,但更加突出的是整体理学之创生,是相对于佛老,相对于王学、蜀学、涑水学派,在共同的道统意识之下,周、张、二程共同推动的理学共同理念之胜利与理学共同特点之彰著。考虑到如上之两面性,因此以下各章在节目之架构上.依然以周、张、二程的学术为独立之单元,但是并不涉及理学分派问题,只是具体展示各家对于经典之不同运用与其理学理论之间的具体关系。而通过这种追溯,亦可发现,对于理学创生期中的各家,四书的资源逐渐受到关注并发挥出重要的作用,但是《周易》依然是各家的核心经典,以《易》融汇四书而实现理论的创新是整个北宋理学的基本面貌。
具体到周敦颐来看,宋初三先生作为宋学之先行者已是共识,但是理学宗主一般性的做法还是从周子算起。从具体的理论本身出发而推重濂溪的创生之功,如前所论,影响较大的,首而胡宏,其后经过其弟子张栻尤其是朱熹的大力推阐,濂溪理学宗主的地位始成共识而影响深远。胡宏哲学体系的基本特征是以“性”为本,比如他说“形而在上者谓之性,形而在下者谓之物”,张栻秉承师说而论“太极性也”,朱子则明确太极为“理”:“太极之义,正谓理之极致耳”;但是作为洛学之传,他们都同样认可“理即性”或者“性即理”的性、理相通模式,换言之,他们三者之推重濂溪有一个共同的理论前提,即以“理”或“性”来理解“太极”;而今天之学界一方面普遍不能认可尤其是朱子对“太极”之注解和判断,而更倾向于将“太极”理解为原始未分的统一体,另一方面却同时又继承朱子对于濂溪理学宗主地位的肯认,那么二者是否存在矛盾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