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文丛:视觉文化与创意产业》包括24篇文章,其内容可大致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视觉文化的相关表述,第二部分是关于中国书法及福州寿山石、戏剧会演、福建历史文化名街区的发展现状的描述及对未来的建议,第三部分是对台湾城市文化、工艺产业、动漫产业的发展的探讨以及对台湾导演的电影作品的评析,第四部分是华语电影和国外电影的影评。
视觉文化:表意实践与感觉结构
身体镜像:“凝视”的意识形态
危机叙事及其意识形态生产
——以《2012》为契机反观“反思现代性”的三种模式
论“第六代”电影的底层视域与边缘意识
——以贾樟柯电影为中心
阶级想象、历史叙述与空间生产
——当代影像观察
逐渐远离历史的“底层”
——贾樟柯影片之影像空间形态分析
中国书法文化生态的反思与重构
——以“文化书法”的理论建构为突破口
遗老书家聊备一格
——郑孝胥书法平议
离散生命的图写与孤独情性的自证
——旅台国画家沈耀初的艺术人生
刘向东的纽式艺术初论
纽式艺术观
翻阅与诠释
——读寿山石组雕“书简中国”
攻玉之道:从工艺产业到创意产业
——以福州寿山石创作为例
福建省第24届戏剧会演选评
符号学视域下的三坊七巷历史文化名街区
台湾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探索
台湾工艺产业与人才培育政策述评
全球化背景下的台湾动漫产业
台湾纪录片的产业化路径探讨
先锋影像语言的背后
——蔡明亮电影中的怀旧性和历史性初探
《海角七号》与台湾电影产业
《艋舺》:商业电影的成功尝试
华语电影随感录(八则)
国外电影随评(十三则)
视觉文化:表意实践与感觉结构
王伟
视觉文化,一个全新的领域,抑或一门新兴的学科?迄今为止,学术界关于视觉文化的定位仍然争论未休,但这丝毫也不影响作为文化事件的视觉文化如火如荼的燎原态势。在男男女女的经验视野中,视觉影像占据的比重愈演愈烈。很大程度上,视觉文化构成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不言而喻,这必将重组我们的日常生活,并潜移默化地重塑我们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视觉文化的存在如此显赫,以至于它很快就赢得学界的追捧而成为“显学”。需要明白的是,我们随身携带的任何语汇,换言之,我们所使用的诸多概念与范畴,其覆盖面有别而且有限,相互之间会有交叉、补充或龃龉,视觉文化也不例外。因此,首先应该弄清视觉文化描述的范围,以及视觉文化跟其他描述问又有怎样的关系。
处身于红尘俗世,外来的刺激永不间断,男男女女的大脑注定无法逃脱。这是一个接受并处理信息从而生产意义的过程。在人类的这种思维活动中,视觉是“首当其冲的感受”,我们的日常用语为此提供了生动的证明:譬如,一瞥、回眸、盯梢、蔑视、凝视、远眺,见风使舵、视而不见、雾里看花、望穿秋水、目光敏锐、洞见卓识、坐山观虎斗,如此等等。有研究者感慨,在人们日常生活的语言网络中,竟然交织着那么多视觉之线。①不夸张地说,几乎所有的精神活动都与视觉密不可分。从艺术的角度来看,书法、绘画、雕塑、建筑等都主要靠视觉来运行,理应属于视觉文化。显然,这种意义上的视觉文化涵盖了传统及当代的艺术领域。现今,引起学界热切关注的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视觉文化。如丹尼尔·贝尔所言,视觉文化是声音与影像尤其是后者来组织美学、博得观众,这一当代文化与印刷文化相对而言,它是多种诱因相互联动的结果。譬如,大众传播媒介、大众社会、消费社会、城市世界的生活方式、现代社会的快速流动等。①传播技术的历史源远流长,按照本雅明对艺术品复制历程的考察,在文字能借助印刷复制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中,木刻就已为版画的大量复制提供了技术可能,其意义不啻于开天辟地。而石印术则将复制技术带到一个全新阶段,它把批量复制的产品带进了市场。紧接着,照相摄影后来居上,“随着照相摄影的诞生,原来在形象复制中最关键的手便首次减轻了所担当的最重要的艺术职能,这些职能便归眼睛所有”。②无疑,视觉转向此时已然是呼之欲出。媒体技术高歌猛进、日新月异,传播大步迈向数字化、数码化、电子化、网络化、全球化,这将整个世界抛入一个史无前例的图像文明时代。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视觉文化转向也往往被等同于图像转向。
本雅明曾把艺术史描述为艺术作品本身的两极——膜拜价值与展示价值——交互式运动,但在照相摄影中,展示价值就开始全盘凌驾于膜拜价值之上。而在其后不断更新换代的技术冲击下,可供沉思冥想的艺术连同其神秘的效力更是荡然无存。环视我们的四周,可以发现,视觉环境的内容十分广泛:譬如,不知疲倦的电视剧,挖空心思的电影,机趣十足、鱼龙混杂的网络影像,布满意识形态密码的新闻、宣传,身份代人式的网络情境游戏,大同小异的旅游景区,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