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一诞生便成为人类极其重要的一种传播媒介——电子传媒——而被广泛地使用,并渗 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新闻事业之中。《广播电视概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广播电视事业的实践经验,着重研究广播电视的传播活动及其规律。重心是广播电视新闻,并涵盖广播电视的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广播电视节目的传播与接受、节目类型与制作、媒介人物、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与管理等等。
全书在广泛吸收各相关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求得科学性、系统性和简明性的统一。
第一章 导言
一、 广播电视事业的诞生
二、 广播电视与广播电视学
三、 广播电视学与大众传播学、新闻学
四、 广播电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广播电视的特性
第一节 广播电视的科技特性
第二节 广播电视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功能
第三章 广播电视的节目要素
第一节 声音
第二节 画面
第三节 声音与画面的组合
第四章 广播电视节目的类型
第一节 广播电视节目的分类
第二节 广播电视节目的样式
第五章 新闻性节目
第一节 新闻性节目的特性
第二节 广播新闻节目
第三节 电视新闻节目
第四节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
第六章 电视记录片
第一节 电视记录片的界说与特性
第二节 电视记录片的类型
第七章 教育性节目
第一节 教育性节目的特性与作用
第二节 教育性节目的类型
第八章 服务性节目
第一节 服务性节目的特性与类型
第二节 广告
第九章 文艺性节目
第一节 文艺性节目的定义与特性
第二节 文艺性节目的类型
第三节 广播剧与电视剧
第十章 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
第一节 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
第二节 编辑、导演、导播
第三节 采录
第四节 合成
第十一章 媒介人物
第一节 媒介人物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节 播音员
第三节 节目主持人
第十二章 广播电视的传播和接受
第一节 广播电视的传播方式及其意义
第二节 广播电视的接受
第三节 受众参与与反馈
第十三章 广播电视事业的管理
第一节 管理
第二节 立法.
第十四章 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 中国广播电视事业概况
第二节 世界广播电视事业概况
第十五章 结语:广播电视事业的辉煌前景
主要参考节目
崔永元:“噢,那么您的儿子就穿着小翻领走遍了祖国的千山万水?”
老师傅:“那能呢!儿子一出门我就后悔,觉得自己太过分了。今天我就不会管。”
这一段话既体现了崔永元的语言风格,又可以看到电视节目中对白方式的灵活运用。
三、音响
音响,基本上是非语言符号,是声音要素之一。也就是除开语言(人的意义声音)、音乐之外的声音,它包括自然声、环境声、动作声等等。音响又称为音响效果。对于广播电视而言,音响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
巴拉兹说:“从海洋的喃喃自语到大城市的一片嘈杂,从机器的轰鸣到秋雨敲窗的淅沥之声。这一切都向我们倾诉着生活的丰富内容,不断地影响并支配着我们的思想感情。”
(一)音响的主要作用
1.音响具有逼真性。
人们可以依据自己的听觉经验去判断发声体。于是,那些现场实际的效果音响,可以增强真实感;尤其是新闻节目中,那些背景声、环境声等,都成为令受众可信的条件之一。湖北电视台拍摄的电视专题片《襄渝铁路》,把火车在不同空间里的声音都艺术地表现出来了,因此获得1985年电视片评奖中的“音响奖”。
音响能与语言构成一种“立体化”的声音效果,特别是在新闻报道中增强现场感,使听众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例如,1982年10月16日,我国首次从潜水艇上成功地发射了运载火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此作了录音报道,其中就记录下许多实况音响:
突然,一个标志着火箭出水点的红色亮点,在海面上出现,这说明离发射时间还有两分钟……
(出潜艇内“一分钟准备”时的操作实况音响:“各战位注意!一分钟准备……”压低混播。)
离发射时间还有一分钟,潜艇的发射舱里充满着一片战斗气氛。操作手陆跃忠沉着冷静地站在操作台前,等待着发射命令。
(突出潜艇发射前的操作音响:“10……5、4、3、2、1,发射!”以及发射时的一声巨响。)
一声令下,陆跃忠果断地按下发射按钮,随着闷雷般的响声,运载火箭射出了水面。
(出火箭出水升空时的呼啸声,混播。)
……
当时,路透社驻北京记者听到这个录音报道,立即向全世界发了消息。其中说,北京的广播电台对这次发射“作了绘声绘色的报道”,有倒数的实况录音,然后广播了发射时发出的声音,这显然是在中国的一艘水面舰只上录的,船员们都热烈鼓掌。这里可见音响效果的特殊作用,增强了报道的真实性:
2.它可造成更具体、更形象、更真实的特殊效果,可以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段。
音响有其具体的效果作用,听众可以从音响声中感受或联想到相关的事物,也就可以起到这些作用:深化主题;烘托环境气氛;表现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刻画人物形象和心理……等等。这在文艺性节目中是必不可少的。在其他类型节目中也时常运用。例如,电视专题片(望长城)第二集“长城两边是故乡(上)”中拍摄的“油松王”的一段场景时,镜头特别展示了树枝上挂满的、“走西口”的人们敬献的红布……画面上响起充满神秘崇敬感的木鱼声,加上“古长城随想曲”的变奏音乐,烘托出一种虔诚而凝重的氛围,使观众仿佛感受到昔日走西口的人们脸上流露的希望和祈祷之情。
又如专题片《雕塑家刘焕章》中,时时配有富于音乐感的凿击声,它时时都在解说主人公当时的处境和心情……
3.构成音响蒙太奇,以组接相应的时间和空间。
音响效果的提示作用,同样可以起到组接时空作用。在叙述过程中,“蝉鸣”提示是“夏天”,“鸡鸣”可以提示是“农村”和“清晨”。若将这两种声音揉和在一起,就可表述出这是夏天农村的一个清晨……
又如《望长城》第一集“万里长城万里长(上)”中,拍摄“司马迁诞辰祭祀庆典”的场景,几个画面就是利用“唢呐声和锣鼓声”的音响组接起来的。
(二)音响采录的要求
在广播电视节目中,音响有各种各样的形态。依据其在节目中所处的地位,可分为主体音响、环境音响、背景音响。按其形式可分为画内音响、画外音响。按其特性可分为写实音响、写意音响等等。因此,在录制音响时就不可随意。
1.要绝对真实、自然;同时也要典型,一听就懂。这是对音响内容的基本要求。
2.要清晰,不要变成噪音;音量要控制,不可干扰语言的吉音:这是对音响录制过程时的要求。
3.在合成时,注意其艺术性。
电视专题片《望长城》的录音师张文华就有一个体会:一天起了大风,“正巧我们要拍摄沙漠长城中风沙扑向长城的镜头,我们赶忙赶到腾格里沙漠长城,风越来越大,已达到八级,人的眼睛被风沙吹得睁不开,当时导演和摄像师都功我不用去录音,但我这时觉得,如果把风吹沙时沙流动的声音录下来,就能体现风力之大、环境之恶劣,增强视觉的冲击力。这样,我在现场用身体挡住风,身穿皮夹克,将话筒放在夹克内。话筒指向地面,摄像师在一旁也帮助采取一系列措施。果然我成功地录到了风吹沙特有的风沙声,后来看录像时,有声和无声的画面感觉大不相同,有声的画面加强了视觉的冲击力、感染力,声音给画面以深度范围,以致观众看后情不自禁地发出‘风好大!’的感叹”。这一体会告诉我们,声音录制与摄像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这样才能达到声音形象与视觉形象的协调。
四、音乐
它也是非语言符号。音乐是一种以旋律和节奏为手段塑造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也就是音乐艺术。在所有的艺术中,音乐是一一种最适宜抒发情感的艺术。
在广播电视传媒中,它常常构成音乐节目。音乐节目是一种独立的节目形态,属于“文艺性节目”类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