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 |
水浒的真相
《水浒》与《西游记》《三国演义》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水浒故事借助现代的影视传播手段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作者在宋代的历史背景下,试图完整地诠释和还原水浒的故事。作者具有较深的历史功底,对水浒所反映的时代具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全文笔调轻松、又不失严谨,在通俗易懂的笔触下传达了深刻的思想见解。
《水浒的真相》作者孙孟强,笔名三十从军,已出版作品《三国的谎言》。
《水浒》的故事早已深入人心,宋江的忠义、武松的勇猛、林冲的隐忍、李逵的一反到底……都被人们津津乐道。事实上,这些结论都与真正的《水浒》相去甚远。可以说,这全都是我们不读或误读《水浒》的结果。作者揭开真相,是立足于对水浒原典和北宋社会的分析解读上的,并不是故作离奇之论,他颠覆了大众读者对水浒的认知,初读悚然一惊,继之或许会心悦诚服。作者文风老到、评点深刻、通俗平易,读来畅快淋漓。
《水浒》与《西游记》《三国演义》和《红楼梦》并称我国古代四大文学名著,是传播最为广泛的文学作品之一。
千百年来,凭借戏剧、评书等多种艺术形式的传承,使得《水浒》的故事早已深入人心。当然,这些艺术形式当中也包括近年的影视作品。 由此,宋江的忠义、武松的勇猛、林冲的隐忍、李逵的一反到底的革命精神……都被人们津津乐道。 但事实上,这些结论都与真正的《水浒》相去甚远。 可以说,这全都是我们不读或误读《水浒》的结果。 如果我们仔仔细细地读一读《水浒》就会发现,《水浒》里的故事可能与我们日常的理解截然不同,或者说是有天壤之别。真正的《水浒》,既没有什么忠义,更谈不上革命,完全是一本描写黑社会的“黑”书。 《水浒》中充斥了大量的暴力、凶杀和色情的内容,无怪乎人们说“少不读水浒”。 而且,整部水浒中权力斗争贯穿始终。从为人上看,宋江并不忠义,而是一个玩弄权术的高手;武松勇猛的背后隐藏酒精诱发的人格分裂;李逵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恶棍,而且还与宋江有着断臂之情…… 今天,我就带大家还原一个真实的《水浒》,将对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逐个分析,相信大家也会得出和我一样的结论的。 ……
孙孟强,笔名三十从军,1971年出生于河北承德,受家庭熏陶,自幼酷爱文史,对传统文史经典皆有较深入的研读和独到见解。
1989年考入山东大学财政学专业,1993年毕业,从事金融工作二十年。已出版作品《三国的谎言》,20万字,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年出版;《水浒的真相》,19万字,华夏出版社2014年出版。
装病的王进——兼谈上下级间信息沟通的不畅
完全不同的“拳打镇关西”——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鲁提辖与金翠莲 梁山好汉中最令人惋惜的人物——不忠不义的林冲 杨志劫了生辰纲——揭秘“智劫生辰纲”的幕后故事 北京斗武的深层次分析——大名府里的派系之争 钱是惹祸根苗——宋江为什么不收晁盖的金子? 宋江的“坎坷”梁山路——宋江为何多次执意不肯上梁山 “一把手”面临的挑战——水泊梁山中从未停止的明争暗斗 艰辛的历程——宋江是如何当上“一把手”的? 戴宗为何不救宋江?——兼谈戴宗与宋江的关系 劫法场中的怪事——江州法场到底是真劫还是假劫? 梁山的庇护女神——怎样理解“九天玄女”与神授天书? 梁山为什么不收留时迁?——权力斗争的白热化 打完官军灭江湖——宋江是如何平灭三山的? 熟悉的陌生人(一)——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李逵 熟悉的陌生人(二)——李逵的伎俩 熟悉的陌生人(三)——李逵才是害死母亲的凶手 熟悉的陌生人(四)——李逵的母亲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水泊梁山中的同性恋——宋江与李逵的断袖之情 祸起萧墙——详解武松与哥嫂家庭悲剧的密切关系 都是酒精惹的祸——酒精诱发的精神障碍患者武松 施恩的寡恩——醉打“蒋门神”的内幕 被隐去的幕后故事——“杨雄杀妻”的真相 从贵族到悍匪——柴进是怎样上的梁山? 梁山的宿命——宋江为什么要投降 堡垒是如何从内部崩溃的——李应是祝家庄覆灭的始作俑者 破解一个千古之谜——栾廷玉的去向问题 将星闪耀——梁山好汉排名中的玄机 卢员外的志向——卢俊义是否真的弱智? 王伦与吴用——《水浒》中的两大知识分子 对立面里的好人——梁中书的为人与处事 血色水泊——梁山好汉制造的九大血腥案件 江湖险恶——水泊梁山七大恶谋毒计 情色江湖——情色在《水浒》中的地位 吃了被告吃原告——《水浒》中的司法腐败 鸽派与鹰派——朝廷里两条路线的斗争 没有农民的农民起义——一部和农民起义无关的书 梁山割据的成因——从《水浒》看社会动乱的根源
装病的王进
——兼谈上下级间信息沟通的不畅 王进是《水浒》中第一个出场的“好汉”。 王进的出场,串连起了其他“好汉”的故事,可以说王进在整部《水浒》中是作为一个锲子和铺垫存在的。因为王进出走延安府,路上才结识了九纹龙史进,随后引出了史大郎夜走华阴县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整部《水浒》故事便由此展开。 既然《水浒》写的是江湖“好汉”的事情,那么,作者一定要尽量展现出“好汉”们令人同情的一面。 第一个出场的王进也不例外,王进的遭遇可谓“一把辛酸,一把泪”! 王进的遭遇来自高俅。 但凡读过《水浒》的人,事情的经过都已熟知。 故事梗概是这样的: 高俅当上太尉后,第一天点名,王进未到。原因是王进半个月前就生病在家歇病假,并且手续合规,叫做有“病状在官”。 但高俅认为王进装病,怠慢工作,便命人到王进家中带王进入殿帅府。 王进来到殿府后,先是被高俅上来就骂王进装病。 王进辩解自己的确患病在身。 高俅反言相诘,说:“你既害病,如何来得?” 随即吩咐左右,要打王进。 众将求情,才算告免。 事情过后,王进越想越害怕,因为父亲王升年轻时曾经在一次比武中一棒把高俅打翻,导致高俅三四个月起不来床。 王进怀疑高俅将要官报私仇,加害自己。 回到家后,王进在与母亲商议,决定“三十六计,走为上”。 第二天一早,王进便擅自脱离禁军,和母亲一起一路西行,去延安府投奔老种经略,一个月后来到史进庄上。 这段故事被称为“王教头私走延安府”。 大凡知道这个故事的人都会同情王进,痛恨高俅,认为正是高俅一伙贪官污吏才把众“好汉”们逼上了梁山。 但事实上,王进的真实情况可能与我们原来的理解有很大出入。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大家在读《水浒》的时候,其实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先入为主”。 就拿高俅来说吧,我们刚一接触他,就知道他与蔡京、童贯、杨戬合称“四贼”。 既然高俅已经戴上了“四贼”的帽子,那么他所干的事情一定都是坏事。而与他们做斗争的所谓梁山好汉,做的自然就都是好事了。 当我们一旦戴上了这种有色眼镜,很多的是非曲直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 事实上,在王进与高俅的矛盾中,可能真正有问题的不是高俅,而恰恰是被读者同情的王进。 一、王进到底是真病还是假病? 在要想弄清王进与高俅之间的是是非非,我们必须先搞清楚王进到底是真病还是装病? 如果王进是真病,那么高俅就是一个十恶不赦恶棍,但如王进是装病,或者是小病大养,那么高俅不但不是一个坏人,而是一个有丰富经验,明察秋毫的优秀管理者。 我们从表面上看,王进好像是真病,因为王进的病假有手续齐全。而实质上,王进的情况更像是装病或者是小病大养。 因为如果王进真的有病,无论太尉怎样派人去请、去叫,也不可能自己来到殿帅府的,除非高俅派人把王进抬来。 退一步讲,假设事情真像王进自己说的那样,因为太尉派人来了,自己有病也得坚持上殿,强挨着来见高俅,那么后面的事情就说不过去了。 因为第二天一早,王进就挑着担与母亲离开了东京,并且一走就是一个月。如果王进真的有病的话,估计早就给累趴下了。 所以我们说事实正如高俅所言,王进的确是装病。 从这点上看,我们不得不佩服高俅。 高俅早年浪迹于市井之间,欺上瞒上的事估计也没少干,因此高太尉接地气,知下情,估计早就知道禁军存在装病在家和小病大养的问题,所以一上来就把一个在家泡病号的王进给揪了出来。 高俅的高明不仅仅是揪出了王进,而且在对王进的处理上还是蛮有分寸的。 高俅只是骂了王进几句,同时点中了王进的要害,说“你既害病,如何来得”。 后来虽说要责打王进,因众将求情,才免于责罚。 事实上,王进没有挨打并不是由于众将求情,而是因为高俅根本就没有想打王进的意思。大家试想,如果高太尉真的要打王进,众将再怎么求情也是拦不住的。 二、究竟怎样看待王进与高俅的矛盾 在王进看来,自己与高俅矛盾简直无法调和,认为这是上一代人留下的问题。感觉高俅在以后的日子里一定会置自己于死地,所以长叹道:“我的性命今番难保了”。 因此敢于违反军纪,并且放弃自己正式工作,丢掉几十年的工龄和待遇,开了小差儿,私走延安府。 那么,王进与高俅之间的矛盾真的像王进所认为的是不可调和的吗? 在我看来,王进与高俅是有矛盾,但远没有王进估计的那么严重。 如果我们把高俅与王进的矛盾放到高俅履新的大背景下来考察,那么高俅的所作所为基本上没有什么出格的地方。 我们回想放一下当时的场景吧? 当时,高俅刚刚当上太尉。第一天上任,高太尉点点名,查查考勤都是极正当的事。 在点名的过程中,忽然发现一个生病在家,有日子不来上班的王进,当领导的能不问问吗? 一问还真出了碴子,生病的王进竟然一叫就来。 你王进明明不是在养病吗?怎么能一叫就来了? 换了任何人都会对王进这样的“棒槌”大骂一通的,同时,“新官上任三把火”,高俅也正苦于在禁军的日常管理中没有抓手。 这下好了,王进送上门来,不抓王进一个反面典型,是没法在禁军中树立自己的威信的。 高俅表面上责罚的是王进,但实际上并不是冲着王进去的,而是做给众将看的。 高俅无非是想告诉大家,你们全都要给我警醒着点,必须令行禁止,决不能消极怠工。 三、王进有必要非出走延安府不可吗? 通过我们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王进之所以逃走主要是因为没理解高俅的真实意图。至于王进父亲当年打过高俅的那一棒,反倒不是问题的核心。 毕竟,比武的过程中出现些伤害是正常现象,这点我们相信官居国防部长的高俅是能够正确认识的。 并且,时过境迁,王升已经作古,从高俅所处的地位上讲也不会因为上辈人之间的一些小的过节,将其带到下辈子人上来。 因此在整个事情没有完全弄清前,王升是没有必要开小差儿逃往延安府的。 在整个事情过程中,最关键的问题是:王进对高俅有过度防卫的倾向。 造成王进防卫过当的主要原因不在于什么具体的矛盾和过节,而在于官吏间上下级信息沟通。 由于下级官吏在官僚体系中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有时候会出于本能地将上级的批评理解成对自己的敌视,而把他当作敌人看待。 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过这样一句话:你如果把一个人当成敌人,那么他就真的会成为你的敌人。 从行为学的角度考虑,一旦你把对方当成了敌人,就会在行为中不自觉地表露出来,最终成为激化矛盾的导火索。 这大约就是王进的故事给我们今天职场人最大的启示吧! 完全不同的“拳打镇关西”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鲁提辖与金翠莲 说完了王进的故事,后面就是史进的故事。整个第一章叫做“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 史进是《水浒》中第一个出场的梁山人物,但史进不过是一个龙套式的人物,通过史进真正引出的“好汉”是鲁达。 鲁达的出场是和那场全中国人民都家喻户晓的斗殴——拳打“镇关西”分不开的。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曾经入选过中学课本,我小的时候就学过。直到几年前,鲁提辖的这段英雄事迹才从课本中隐去,原因据说是鲁达拳打镇关西的场面过于血腥、暴力。但是有了课本上二十多年的存在,鲁达的故事想必也影响了几代人。 应该说《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故事从表面上看,是《水浒》中难得的“干净”段子,文中虽然有些暴力内容,但故事的主旨还是不错的,至少从表现上看是一起典型的“见义勇为”的事件。 故事的内容大家耳熟能详,说的是鲁达如何从恶霸郑屠“镇关西”手中解救卖唱女金翠莲的事。 故事梗概是: 史进、李忠路遇渭州经略府提辖鲁达,三人到酒楼吃酒。在酒楼上听到一阵阵哭泣声。鲁达将其唤来,原来是一对卖唱父女——金老和女儿金翠莲。 鲁达问他们为何哭泣,父女把事情的经过一一道来。 金氏父女投亲不着,流落关西,被当地绰号镇关西的屠户买回作妾。但是“虚钱实契”,三千贯的卖身钱并未支付。三个月后,金氏被赶出家门,郑屠反倒要其偿还三千贯的典身钱。父女两人无奈,在酒楼上卖唱,每天挣钱偿还郑屠。 鲁达听后义愤填膺,一面掩护金氏父女出城,一面找郑屠论理,言语中发生冲突,三拳打死了郑屠,鲁达被迫亡命天涯。 但事实上这个段子并不干净,鲁达“见义勇为”的对象、方式及“见义勇为”后面的故事可能都是值得商榷的。 一、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镇关西” 有句话,叫“名不正则言不顺”,镇关西坏就坏在自己的这个绰号上了。 人们一听这个名字,第一印象就是一个恶霸,与之类似的还有什么“南霸天”、“静街虎”等等。 但事实上,镇关西的确不是恶霸,而只是个卖肉的个体工商户罢了。 首先,我们如果说镇关西如果是个恶霸,那么,长期在渭州经略府工作鲁达应该是有所耳闻的,但是直到鲁达听了金氏父女的诉说,才知道镇关西原来是状元桥下卖肉的郑屠。 第二,当鲁达与郑屠打斗的时候,郑屠手下的十几个伙计也并未出手相助。如果郑屠是黑恶势力的话,那么郑家的这些作派完全不符合黑社会的行为规矩。 “众邻舍并十来个火家,哪个敢向前来劝;两边过路的人都立住了脚;和那店小二也惊得呆了。” 正常情况来讲,黑恶势力是决不允许一个赤手空拳的人把自家老大掀翻在地的,十几个伙计早就该按住鲁达一顿痛打了。 第三,郑屠被打死后,也没有什么群众反响。 遥想当年杨志在东京因为卖刀打死牛二后,那是何等局面,沿街百姓因为杨志杀死一个恶霸而欣喜万分。 杨志自首以后,众人还为杨志敛凑银两,提供饭食,上下打点。与之相比,郑屠死后,似乎没有一个人欢呼雀跃的。 所以我们说,郑屠一出场,就已经被“镇关西”三个字脸谱化了,无论他遇到什么事,肯定都要理屈三分的。 二、再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卖唱女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故事里,除了有鲁达、郑屠外,还有另一个重要的人物——金翠莲。 金翠莲不但是整个故事矛盾的核心,而且金翠莲的出现,还为《水浒》这个男人世界里,增添了一笔女性的亮丽与光艳。 那么金翠莲到底是个什么人呢? 从表面上看,金翠莲是个卖唱的歌女,先是被郑屠强媒硬保,给郑屠当妾,后来又被逐出家门,还要被迫偿还3000贯郑屠不曾支付给她的卖身钱。 如果实际情况真的像郑屠所言那样,那么金翠莲的确是值得同情的。当时,鲁达也是因为单方面听取了金翠莲的一面之辞而义愤填膺的。 但事实真相可能与金翠莲的诉说大相径庭。 我们如果单看“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一回可能看不出什么来,但如果将金翠莲的故事放到《水浒》的大背景下,就会发现,金翠莲的身份绝不是一个寻亲不着,流落街头的卖唱女,而是一个“职业二奶”。 因为像金翠莲这样的人,《水浒》中还有许多,比如被宋江杀掉的阎婆惜,被雷横打死的白秀英。这些人都是“职业二奶”,说白了就是以傍大款,被人养作外室的。 就拿金翠莲来说吧,先是在渭州给郑屠作妾,在鲁达帮助下逃离渭州后,没几天就当了雁门县的赵财主的小老婆。 作者虽然没有直接点破金翠莲的真实身份,但当我们读到后面阎婆惜和白秀英的章节后,自然就会知道金翠莲是干什么的了。 三、郑屠与金翠莲的真实矛盾 既然金翠莲是职业二奶,那么,郑屠与金翠莲的关系可能要与我们原来理解的情况有很大出入。 在我们现在看来,金翠莲并不怨恨郑屠,怨恨的反倒是郑屠的大老婆。 金翠莲是这样说的: “他家大娘子好生利害,将奴赶打出来,不容完聚。” 在金翠莲看来,迫害他的根本就不是郑屠,而是郑屠的妻子。 从这个角度看,郑、金二人之间的矛盾完全是一个家庭内部矛盾。 至于“虚钱实契”,郑家分文未付,反到要金家偿还3000贯钱的事情,或许本身并不存在。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如果郑屠真的如此恶毒,金家父女完全可以与其对簿公堂的。先不说3000贯是虚钱实契还是实钱实契,仅就郑家将金翠莲逐出家门,单方面撕毁卖身合同而言,郑家根本没有理由要求金氏还钱。 第二,金氏父女巧舌如簧,具有足够的颠倒黑白能力。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举个例子吧:当鲁达在雁门县第二次邂逅金氏时,金老说: “前月老汉初到这里,写个红纸牌儿,旦夕一炷香,父女两个兀自拜哩。” 鲁达的当时又没有见到红纸条和金老上的香,这话一听就是假的。鲁达却还得应承着:“却也难得你这片心。” 那么,郑屠与金翠莲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事情的来龙去脉极有可能是这样的: 郑屠在渭州开立一家肉铺,肉质新鲜,态度和气,公平买卖,童叟无欺,因此生意逐渐做大,几年间已养了十几个伙计,开了几家分店。 郑记铺虽然生意兴隆,但郑老板也有烦心之事:年已三旬,仍然膝下无子。 所以郑老板动了纳妾的念头,托人保媒,迎娶了金翠莲。 但金翠莲过门后三个月仍未怀孕,郑屠妻子觉得金氏无用,遂将其逐出家门。 郑老板没有办法,只好将金氏父女暂时安置在客栈里,假以时日,另做良谋。 但金氏父女急不可待,欲寻求办法摆脱郑家。 不期遇见鲁达,金家父女将部分事实按照利于自己的方向加以发挥和演义,最终将家庭矛盾引向社会,导致鲁达杀死郑屠。 四、鲁达与金翠莲的关系 前面我们说清了金翠莲与郑屠的关系,那么金翠莲与鲁达是什么关系呢? 按照传统观点,鲁达与金翠莲的关系顶多是个英雄救美的关系。 但事实上鲁达与金翠莲的关系决不仅限于此,两人不但一见钟情,而且可能还曾有过床笫之欢。 为什么这么说呢? 实事上,鲁达搭救金翠莲绝非单纯道义上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鲁达喜欢金翠莲。 如果鲁达不喜欢金氏,而仅仅想帮她一把的话,鲁达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经略府提辖的身份,与郑屠协商解决,可鲁辖却非要用武力来解决,其目的无非是想向金氏展示一下肌肉,赢得金氏的好感。 当然金氏也喜欢鲁达,不然不会无缘无故请鲁达来搭救自己,并按照鲁达的安排出逃。 那么鲁达与金翠莲的床笫之欢是怎么回事呢? 这件事,书上没有明说,但可能确有其事。这件隐藏在《水浒》第四回“赵员外重修文殊院,鲁智深大闹五台山”里。 这段故事是说鲁达打死镇关西后,一路东行,走到雁门县,正在城门口观看捉拿自己的告示时,被自己搭救的金老一把抱住。 这时金翠莲已经在雁门县给一个赵姓员外当了外室。 金老便把鲁达领进家来。 鲁达在赵员外家躲藏了数日后,赵员外提出让鲁达去五台山当和尚。 从此,鲁达出家,法号智深,因为有一身刺青,号称“花和尚”鲁智深。 接下来我们需要注意了,书中写道鲁达已经在五台山后,有个卖酒的人唱着山歌走进山来。 歌中唱了四句话: “九里山前作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顺风吹动乌江水,好似虞姬别霸王。” 凡是《水浒》里的诗词与山歌,全都与故事的内容是紧密相联的,唯独这首诗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一个卖酒的唱点什么不好呀?完全可以夸一夸自己的酒好,唱一唱山景,或者表达一下自己悠然自得的乡间生活,但是这个卖酒的人却唱了一些不相干的话。 如果我们把这四句诗,放在鲁达离开赵员外家上五台山的大背景下去理解,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九里山前作战场”,实际上说的是鲁达与金翠莲的床笫之欢。 “牧童拾得旧刀枪”,说的是两个人私通的一些证据被赵员外家的家僮掌握了。 “顺风吹动乌江水,好似虞姬别霸王”,最后两句说的是鲁达在上五台山之前,与金翠莲温存了一夜。 如果这种解释能够成立的话,我们也可以很好地理解为什么赵员外不留鲁达在家,而非要将其送到五台山当和尚去了。 按道理讲,鲁达搭救过金氏父女,赵员外完全有理由,也有能力将鲁达安置在家中。民不举,官不究,日子长了,鲁达的人命官司也就无人提及了,这应该是帮助鲁达最简单、最直接的办法。 可赵员外却一门心思想把媳妇的恩人送上五台山。当行者带发修行还不行,还非要剃度受戒。 其目的无非是想利用佛教的清规戒律约束鲁达与金翠莲的关系。 后来,当鲁达两次大闹五台山后,赵员外知道宗教的力量也无法束缚住鲁达,所以只好与主持合谋,将鲁达送去了东京大相国寺。 从此鲁达与金翠莲的关系也就划上了句号。 ……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