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洛蒂·勃朗特,英国女作家。1847年发表的一部自传成分浓郁的小说,虽然书中的故事是虚构的,但是女主人公以及他身边许多人物的生活环境,甚至许多生活细节,都是取自作者及其周围人的真实经历。夏洛蒂·勃朗特1816年生于英国北部的一个牧师家庭。母亲早逝,8岁的夏洛蒂被送进一所寄宿学校。在那里生活条件极其恶劣,她的两个姐姐因染上肺病而先后死去。于是夏洛蒂和妹妹艾米利回到家乡,在荒凉的约克郡山区度过了童年。15岁时她进了伍勒小姐办的学校读书,几年后又在这个学校当教师。后来她曾做家庭教师,但因不能忍受贵妇人、阔小姐对家庭教师的歧视和刻薄,放弃了家庭教师的谋生之路。她曾打算自办学校,为此她在姨母的资助下与艾米利一起去意大利进修法语和德语。然而由于没有人来就读,学校没能办成。但是她在意大利学习的经历激发了她表现自我的强烈愿望,促使她投身于文学创作的道路。
《简·爱》借一个出身寒微的年轻女子“简·爱”的奋斗经历,抒发了作者心中的情感。小说于1847年秋以柯勒·贝尔的笔名发表,受到读者的青睐,随即又在次年相继两次再版。夏洛蒂·勃朗特由此进入英国著名小说家的行列。
“来吧,简小姐,别哭了。”贝茜唱完了说。
早上劳埃德先生来了,向贝茜问了我的情况后,看到我在哭便问:“瞧,你一直在哭,简·爱小姐,哪儿不舒服吗?”
“啊,我想是因为不能和小姐们一起玩才哭的。”贝茜插话说。她这么冤枉我损伤了我的自尊心,所以我立即回答:“我长这么大还没有为这种事哭过。”
“嘿,小姐!”贝茜说。
善良和蔼的药剂师似乎有点糊涂了。
“昨天你怎么生病的呢?”
“她摔了一跤。”贝茜又插嘴了。
“摔跤,胡闹!她这样年纪还不会走路?八九岁总有了吧。”
“我是被人给打倒的。”自尊心又一次受到伤害,我冒昧地作了这样的解释。
“但就那样也不至于生病。”我趁劳埃德先生取了一撮鼻烟抽起来时说。这时,催促仆人们吃饭的铃声响了,贝茜不能不走,准时吃饭是盖茨黑德府的一条规矩。
“你不是认为摔了跤才生病吧?究竟怎么回事呢?”贝茜一走,劳埃德先生便追问道。
“他们把我关在一间闹鬼的房子里,整整一天。”
我看到劳埃德先生微微一笑,同时又皱起眉头来:“鬼?瞧,你毕竟还是个孩子!你怕鬼吗?”
“里德先生的鬼魂我是怕的,他就死在那房子里,还在那里停过灵。多狠心呀,把我一个人单独关在里面,连根蜡烛也不点。”
“胡说!就因为这个使你心里难过?”
我多么希望能真实回答这个问题!然而要做出回答又多么困难。但是我又怕失去这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倾吐心声的机会,便想出一个虽不详尽却很真实的回答。
“可能是因为我没有父母,没有兄弟姐妹的原因。”
“可是你有一位和蔼可亲的舅母,还有表兄妹们。”
我愣了一下,然后笨拙地说:“可是约翰·里德把我推倒了,舅妈又把我关在黑屋子里。”
“住在盖茨黑德府这样漂亮的房子里,你还不高兴吗?”
“这又不是我的房子,先生。要是我有地方去,我宁肯走。可是不等长大到成人我不可能离开盖茨黑德。”
“也许可以,谁知道呢?除了里德太太,你还有别的亲戚吗?”
“我不知道,有一次我问过舅妈。舅妈说可能有些姓爱的亲戚,可人又穷,地位又低。”
“要是有这样的亲戚,你愿意去吗?”
我沉思起来,在大人看来贫穷显得冷酷无情,孩子则尤其如此。他们认为这个字眼始终与衣衫褴褛,食品匮乏,行为粗鲁以及低贱的恶习有关。对我来说,贫困等于堕落。“不,我不愿与穷人在一起。”这就是我的回答。
“即使他们对你很好也不愿意?”
我摇了摇头,不懂穷人怎么会对人仁慈。不用说我还得学他们的言谈,与他们一样没有文化,长大了像常见到的那种贫苦女人那样。
“你想读书吗?”
我根本不知道学校是什么,只是听贝茜偶尔说起过。如果贝茜关于校纪的说法(她来盖茨黑德之前,从她主人家一些年轻小姐那儿收集来的)有些骇人听闻,那么她细说的关于那些小姐所学得的知识,我想也肯定令人向往。更何况上学也是改换环境,意味着同盖茨黑德完全决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