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美术史:十六国北朝(套装上下册)》作者赵声良自1984年大学毕业后即赴敦煌工作,有志于研究敦煌艺术史,后来又在日本取得美术史学博士学位。他率领研究小组经过数年的努力,完成了《敦煌石窟美术史》的第一部(十六国北朝时期),这是从美术史的角度对敦煌石窟十六国北朝时期石窟所作的全面研究,通过扎实而深入的调查研究,对敦煌早期石窟美术发展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和把握,弄清了这一时期敦煌石窟美术的系统及其性质。书中还对敦煌早期石窟各种风格样式进行分析,明辨其发展源流。探索中国传统艺术在接受外来佛教艺术之后,是如何使它与中国传统融合,并相互影响和交流,最终形成了中国式的佛教艺术。在敦煌艺术中,有不少是中国古代艺术中失传了的,或在内地的遗迹中无法找到的,却反映着中国艺术发展重要变革的资料,通过研究这些资料,可以补写中国艺术史之不足。由于作者长期在敦煌工作,对石窟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同时,又有多年在国外学习与考察的经验,特别是对印度佛教美术做过实地考察,对英、法、俄、曰等国著名博物馆中的佛教美术藏品都做过调查。因此,《敦煌石窟美术史:十六国北朝(套装上下册)》在资料的翔实可信、引证和推论的客观与完备等方面都有其优势。
百年来, 随着田野考古学的发展, 在我国河南、山东、陕西、山西、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甘肃、四川、宁夏等广大地区陆续发现了数量庞大的古代壁画墓, 这些墓葬远及西汉, 近至明清, 代有遗存, 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壁画包罗万象, 内容丰富, 题材广泛, 风格多样, 呈现了汉至清代社会生活和思想信仰的方方面面, 对研究我国古代的墓葬制度、风俗礼仪、宗教信仰、审美风尚等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唐代以前的绘画作品传世极少, 故而汉至唐数量庞大的墓室壁画遗存成为认识早期中国绘画面貌的主要依据, 价值尤为重大。
赵声良,1964年出生于云南省昭通市,198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96—1998年受聘为东京艺术大学客座研究员。2003年3月,在日本成城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美学美术史专业)。现为敦煌研究院研究员,《敦煌研究》编辑部主任,东华大学兼职教授。主要研究敦煌石窟艺术和中国美术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出版著作主要有:《敦煌石窟全集·山水画卷》、《敦煌壁画风景研究》、《飞天史话》、《敦煌艺术十讲》等。
敦煌石窟美术史(十六国北朝上)
导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敦煌早期的历史与文化
第二节 魏晋时期的河西佛教
第三节 敦煌莫高窟的创建与早期发展
第四节 敦煌石窟在中国美术史上的意义
第五节 敦煌石窟艺术研究的回顾
第二章 北凉时期的石窟艺术
第一节 北凉石窟的形制
一、禅窟——第268窟
二、殿堂窟——第272窟与第275窟
三、佛龛
第二节 北凉的彩塑
第三节 北凉壁画的题材与布局
一、佛像画
二、故事画
三、供养人画像
四、装饰图案
第四节 北凉壁画的艺术特色与成就
一、人物画艺术
二、故事画艺术
三、装饰艺术
第五节 关于北凉洞窟的争论
一、北凉说
二、北魏说
三、对早期洞窟时代的讨论
第三章 北魏时期的石窟艺术
第一节 北魏石窟的形制
第二节 北魏的彩塑
第三节 北魏壁画的题材与布局
一、佛像画
二、故事画
三、供养人画像
四、装饰图案
第四节 北魏壁画的艺术特色与成就
一、人物画艺术
二、故事画艺术
三、装饰艺术
第四章 西魏时期的石窟艺术
第一节 西魏石窟的形制
第二节 西魏的彩塑
第三节 西魏壁画的题材与布局
一、佛像画
二、故事画
三、中国传统神话
四、供养人画像
五、装饰图案
第四节 西魏壁画的艺术特色与成就
一、人物画艺术
二、山水画与空间构成
三、动物画与狩猎图
四、装饰艺术
第五章 北周时期的石窟艺术
第一节 北周石窟的形制
一、中心柱窟
二、覆斗顶窟
三、方形单龛窟
第二节 北周的彩塑
第三节 北周壁画的题材与布局
一、佛像画
二、佛教故事画
三、中国传统神话
四、供养人画像
五、装饰图案
第四节 北周壁画的艺术特色与成就
一、人物画艺术
二、故事画艺术
三、山水画艺术
四、装饰艺术
主要参考书目
一、古籍
二、近人著作(以著者姓氏读音为序)
图片索引
附录
后记
敦煌石窟美术史(十六国北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