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有十四章,讲述了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的一生。第一章描写了李自成所处时代的政治背景;第二章介绍了李自成的身世;第三章到第九章介绍了李自成从揭竿而起到发展壮大的过程;第十章到第十三章介绍了李自成一步步建立政权,到最终灭亡明朝,北京称帝的过程;第十四章介绍李自成在称帝之后,被清兵打败直至牺牲的过程。
以“迎闯王,不纳粮”为号召,开仓济贫,尊贤礼士,赢得民心,众逾百万。五溃明军,建国大顺,推翻明王朝,登上胜利高峰。兵败山海关,形势急转直下,放弃北京,退出西安,流落江南,销声匿迹。
马道宗,陕西人,高级编辑,主要著作有《冰鉴》《沃伦·巴菲特投资圣经》《中国佛教养生秘诀》等。
第一章苦难年代
一、政治腐败
二、义军四起
第二章自成出世
一、出身贫寒
二、拜师学艺
三、自谋生计
1.受雇富绅
2.应募释卒
3.祸起李氏
第三章揭竿而起
一、投奔杨肇基
二、加盟农民军
三、明廷剿抚并施
四、势力壮大 第一章苦难年代
一、政治腐败
二、义军四起
第二章自成出世
一、出身贫寒
二、拜师学艺
三、自谋生计
1.受雇富绅
2.应募释卒
3.祸起李氏
第三章揭竿而起
一、投奔杨肇基
二、加盟农民军
三、明廷剿抚并施
四、势力壮大
1.崭露头角
2.剿杀农民军
3.移师中原
第四章荣阳大会
一、兵分两路
二、陕西告急
三、转战河南
四、荣阳大会
五、凤阳之战
第五章号为闯王
一、威望大增
二、镇压农民
三、联军作战
第六章连遭败绩
一、九部人川
二、专用杨嗣昌
1.制定作战方案
2.先抚后剿
三、损失惨重
四、积蓄力量
第七章东山再起
一、张献忠复叛
二、三家合兵作战
三、杨嗣昌出京督师
第八章占领洛阳
一、明廷加征练铜
二、天灾人祸不断
三、官逼民反
1.队伍壮大
2.招纳文士
3.攻占洛阳
第九章连战开封
一、首攻开封
二、大败明军
......
一、政治腐败
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农民大起义,其中最重要的原因都是由于当时政治的腐朽。明朝末年之所以出现了李自成大起义,其主要根源是从万历皇帝以后政治日益腐败引发的。
在万历年间,初期只有张居正当政时治理得还比较好。他推行多方面的改革,特别是一条鞭法的实行,使国家财政收人大为增加,国势不断增强。张居正死后,朝廷的腐败倾向迅速发展起来。腐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皇帝不理政事;二是用大量宦官充任矿监、税使,对全国实行史无前例的大搜刮;三是朋党之争日趋激烈。
万历皇帝在位四十多年,居然有二十多年不上朝。在诸事都需皇帝“哀断”的封建时代,皇帝整天宴居深宫,不见朝臣,势必导致人心涣散,政事荒废。万历皇帝十分宠爱郑贵妃,就好比唐玄宗宠爱杨贵妃一样,整日于宫中宴饮,过着深居简出、醉生梦死的糜烂生活。大臣三番五次地请他出朝,他都谎称有病,加以拒绝。在宫中他却是“每餐必饮,每饮必醉,每醉必怒。他的左右稍有不慎,辄毙杖下,外庭无不知者”。臣下的奏章他不去处理,有些大臣看不惯皇帝的行为,便上一封辞任的奏疏,不论准否,即挂冠而去。各衙署有很多官职缺额,他也不给增补,倒认为少一份官职就可以少支出一份棒禄。新考中的进士得不到委任,犯人也没人去及时审理,监狱里边长满了青草。这种怠政之风很快蔓延开来,上行下效,使得明政权处于止而不前的状态。各级官吏更是趁势贪赃枉法,中饱私囊,损公肥私。
万历皇帝还是一个贪婪成性的金银狂。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他任命宦官为矿监、税使,对全国进行疯狂大搜刮,许多工商业者和普通百姓因此而倾家荡产。各地时常发生反对矿监、税使的民变,全国哗然。万历皇帝不仅宠爱郑贵妃,也十分喜欢她的儿子朱常沟,他一心想废掉皇长子朱常洛,立朱常沟为皇太子。朝廷中大臣围绕着拥立皇储的“国本”问题明争暗斗,各植党羽,水火不容。所以,明后期的“党争”问题便愈演愈烈,直到国家灭亡。特别是天启年间,魏忠贤为首的宦官专权,东厂特务横行不法,气焰嚣张。一些无耻官僚趋炎附势,给魏忠贤歌功颂德,到处建生祠,甚至呼魏忠贤“九千岁”、“九千九百岁”。他们勾结为“阉党”,残害东林党人,想贬就贬,想杀就杀,朝政渐渐破败不堪。崇祯皇帝继位后,开始还想大有作为,除掉了魏忠贤,定阉党“逆案”,朝政为之一振,大有复兴之势。只是好景不长,崇祯皇帝又重新开始起用宦官,门户之争或明或暗不停地进行。有些忠臣即便想为国尽力,在那种乌烟瘴气的形势下也难有作为,甚至含冤而死。 辽东女真的兴起是造成明后期社会经济危机的另外一个主要原因。女真万历年间在努尔哈赤领导下迅速崛起,接连不停向明朝军队发起进攻。明军节节败退,损失十分惨重。到崇祯皇帝继位时,辽东绝大部分已被清军占领。辽东战局成了满朝瞩口的头等大事,消耗了明朝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清军还时常破关而人,人塞南下,搞得举国上下一片恐慌,崇祯皇帝只得号召全国各地兵马“勤王”。崇祯二年(1629年)底清兵内犯,李自成就曾经作为勤王兵由甘肃人卫。为了对付辽东事变,明朝廷不得不增兵加铜,这就使得老百姓的负担更重了。本来明后期老百姓的苦难已经非常深重,百姓已忍无可忍,到处发动武装反抗。这种对老百姓加派等同于火上浇油。各种加派让国家的元气大伤。正像杨鹤向崇祯帝奏言所讲,“加派频仍”,使“小民元气伤”;由于连续不断战争,明军屡遭失败,“封疆之元气伤”;朋党相互倾轧,加害善类,“士大夫之元气伤”。明王朝就如一个“重病初起”的病号一般,应削减加派,以加强元气。崇祯帝与朝中大臣都认为杨鹤讲的有理,但加派还是照常征收不误。为了镇压烽火四起的农民暴
动,明廷除加派“辽铜”外,还加派了“剿铜”和“练铜”。这等于是另一轮的火上浇油。如此恶性循环,老百姓的苦难越来越深重,明王朝也由此一天天土崩瓦解。
此时的官场也已非常黑暗,各级官吏完全到了贪得无厌的程度。官员利用行贿升官,升了官之后返过来再更多地贪污受贿,上下都是如此。在崇祯帝刚刚即位之时,给事中韩一良就曾向崇祯帝痛陈此事:
陛下平台召对,有文官不爱钱语,而今何处非用钱之地?何官非爱钱之人?向以钱进,安得不以钱赏?以官言之,则县官为行贿之首,给事为纳贿之尤。今言者俱咎守令不廉,然守令亦安得廉?体薪几何?上司督取,过客有书仪、考满、朝勤之费,无虑数千金。此金非从天降,非从地出,而欲守令之廉,得乎?臣两月来,辞却书帕五百金。臣寡交尤然,余可推矣。
以上所描述的是当时官场的普遍状况。形形色色的加派已把老百姓逼得山穷水尽,再加之各级贪官污吏巧立名口的搜刮,老百姓的日子也就可想而知了。
到了明朝后期,国家的财政情况基本上陷于崩溃,只能一再“加派”,使得民穷财尽。各级官员借加派之风,中饱私囊,乘机搜刮百姓,更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如此,整个国家的百姓完全陷于困苦之中,而陕北最重。由于陕北地处黄土高原,土地贫瘩,雨量稀少,农作物产量极低。上面加派是按亩征收,不管土地肥瘩。陕北一带土地比较开阔,加派的负担比其他地区要重。加派都是征收银两,而陕北的工商业比东南沿海地区落后许多,用粮食换银子十分困难。这也无形中增加了当地百姓的负担。陕北属边防要地,驻扎的军队特别多,老百姓分摊的摇役也特别重。这里的军事长官多是阉党成员,克扣军铜十分严重,竟然积欠士兵的银铜多达三年之久,因而经常激起士兵哗变。这从另一方面加剧了当地的社会矛盾。
明末水利失修,大大减弱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崇祯皇帝曾问身边的大臣:“水利为什么不修?”大臣答曰:“修理需要钱粮。”崇祯帝以百姓“穷困已极”,不便再“扰民”,便把修水利的事慢慢放下。时间一长,遇到大旱,灾情就显得非常严重。当时留下了很多有关饥荒惨状的描述,即便今天读起来,仍让人毛骨惊然,难以置信。
崇祯二年,原籍陕西的官员马憋才上奏,陈述陕西饥荒的状况。老百姓先是采食山间蓬草,继而剥树皮为食,后来又掘食山中的青叶石。食青叶石的人没几天就会下坠而死。后来,小孩子一出门就不见踪影,听说是被人吃掉了。
这是一幅多么悲惨的饥荒图!老百姓的日子已穷困潦倒到如此地步,朝廷还要一再加派,“严为催科”,最后只能把老百姓逼上造反的道路。
除了明廷向百姓的加派外,各级军政部门还有名口众多的临时性摊派。《春明梦余录》的作者孙承泽在给崇祯皇帝的奏疏中就曾经讲道:“臣待罪县令时,倏奉一文,取豆米几千石,草几千束,运至某营交纳矣;倏奉一文,买健驴若干头,布袋若干条,送至某营交纳矣;倏奉一文,制铜锅若干口,买战马若干匹,送至某营交纳矣。并不言动支何项钱粮,日后作何销算,惟曰迟误则以军法从事耳。”地方上的贪官污吏还借此暗中加派。由于这种毛贼太多,并且贪心太大,因此给老百姓造成的负担和苦难就更加严重。
没完没了的搜财刮民迫使大批农民逃亡。地方官为了征购足够数额,他们还制订了相应的惩罚措施,一户逃跑则由其他九户补足,二户逃跑则由其他八户补足,九户逃跑则由所剩下的一户补足。这样一来,更造成全村的农民逃散一空。他们毫无口的地从这村逃到那村,由这县逃到那县到处流浪。
身强力壮的人还可辗转就食,老弱病残的人及妇女儿童只能坐以待毙。人们出于求生的欲望,凡是可以吃的东西都找来充饥,不论吃下去的结果怎样。其中有些老百姓吃观音土、青叶石,也只能延续几天的生命。有史料记载,当时豫西的老百姓有的争食雁粪。最让人口不忍睹的是,在北方地区到处都有人吃人的惨状。有人公开在集市上买卖人肉,“每斤价钱六文”。还有人在家里腌制人肉,以“备不时之需”。有的人饿晕在路上,立刻就有人割他身上的肉吃。偶尔有人呵斥制止,拿刀割肉的人便说:“我不食人,人将食我。”说者坦然,恬不为怪。一个进京赶考的举人发现,一个妇人一边烹煮小儿,一边哭。他上前去问道,女人回答说:“此吾儿,弃之且为人食,故宁自充饥耳。”这种悲惨的情景一直在这个举人的脑中出现,很长时间吃不下饭去。
吴伟业在崇祯时任翰林院编修,人清之后任国子监祭酒,相当于现在国立大学的校长,他就详细记载了一些人吃人的事例:崇祯一七年,“永宁民苏倚哥食父母”;南阳县贫民百姓郭廷玉的老婆霍氏,“以母而食女”;山西闻喜县的杨雷,“以父而食子”;张河图等十三人“杀人母子而并食”。他还写道,黄河南北“数千里白骨纵横,民父子相食”。这种凄惨的图景实在是催人泪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