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线索与人居环境研究:以贵州喀斯特高原为例》书共9章节,内容包括绪论、基于地理空间进行人居环境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内容、贵州喀斯特地区住宅空间分异、贵州喀斯特地区聚落空间格局等。《生态线索与人居环境研究:以贵州喀斯特高原为例》供相关学者参考阅读。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喀斯特高原山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与人居环境的发展”; 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课题“喀斯特高原峡谷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与示范”; “北部湾环境演变与资源利用教育部—广西区共建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
周晓芳,中山大学地理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周永章,中山大学地球环境与地球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缘起及研究背景
1.1.1 我国典型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综合研究的迫切性
1.1.2 独特的地理空间视角是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道路
1.2 人居环境和人居环境的生态线索研究
1.2.1 住宅—聚落—人居环境:从空间的延伸到内涵的扩大
1.2.2 人居环境的生态线索:从生态的萌芽到失落最后觉醒
1.2.3 现代人居环境研究的理论和实践
1.3 喀斯特人居环境研究现状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目标、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5.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6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1.7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本章小结
第2章 基于地理空间进行人居环境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内容
2.1 空间
2.2 地理学的空间
2.3 人—地的地理空间
2.3.1 性质
2.3.2 内涵
2.3.3 空间统计学
2.4 人居环境地理空间研究的理论基础
2.4.1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
2.4.2 文化景观理论
2.4.3 空间尺度—格局—过程理论
2.5 从地理空间角度进行人居环境研究的主要内容
2.5.1 人居环境的地理空间性质
2.5.2 主要科学问题
本章小结
第3章 贵州喀斯特地区住宅空间分异
3.1 三个研究区的地理背景
3.1.1 地理位置
3.1.2 区域地理概况
3.2 影响住宅分布的喀斯特地貌及住宅分布特点
3.2.1 红枫研究区
3.2.2 鸭池研究区
3.2.3 花江研究区
3.3 住宅空间结构
3.3.1 住宅区位偏好
3.3.2 住宅的建筑特点
3.4 住宅分异
3.4.1 住宅综合指数
3.4.2 住宅分异程度
本章小结
第4章 贵州喀斯特地区聚落空间格局
4.1 规模
4.1.1 人口规模
4.1.2 用地规模
4.2 密度
4.2.1 人口密度
4.2.2 住宅密度
4.3 形态
4.3.1 按集聚的程度划分
4.3.2 按平面形态划分
4.3.3 景观形态指数
4.4 空间分布规律
4.4.1 多因素影响下研究区聚落的空间分布规律
4.4.2 水平方向上的分布规律
4.4.3 垂直方向上的分布规律
本章小结
第5章 贵州喀斯特地区人居环境空间格局
第6章 贵州喀斯特地区人居环境演变
第7章 贵州喀斯特地区人居环境空间格局及演变过程
第8章 贵州喀斯特地区居住环境空间优化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本书使用的景观指标
附录2 图释喀斯特人居环境
(2)居住空间研究。社会经济空间研究在地理学和社会学中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是近年来人文地理学关注的热点,体现在人居环境上,是众多学者对居住空间的研究。吴启焰认为(1999),社会空间分异的地理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土地利用与建筑环境的空间分异,邻里、社区组织的空间分异,社会阶层分化,以及居民感知与行为的空间分异。居住空间是社会空间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比国内目前有关社会空间和居住空间的论文可见,两者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非常相似,很多研究城市社会空间的学者干脆将居住空间看做社会空间,以居住的表现形式来体现社会的等级关系。再分析有关社会空间的经典理论,不难发现国外社会空间研究起源于社会居住模式,并以社会阶层的居住分化形成了20世纪30年代以帕克(Park)为代表的芝加哥生态学派,后演化出三大城市社会空间模型——同心环、扇形和多核心模式。
居住空间是居民的职业类型、收入水平及文化背景差异产生的不同社会阶层的居住区(万勇、王玲慧,2003),其实质是社会等级关系在居住空间地域上的反映。居住空间既是一种地理空间,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空间,前者是外表形式,后者是内在实质(黄志宏,2007)。国内学者将国外城市居住空间研究中的理论流派归纳为生态学派、新古典经济学派、行为学派、马克思主义学派和制度学派等(刘旺、张文忠,2004;吴启焰,2001),并总结了城市起源期、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不同城市发展阶段的居住空间模式(黄志宏,2007)。研究内容主要围绕居住空间分异的机制(如住房制度改革被认为是形成空间分异的主要制度因素)、分异特征和分异程度、分异格局和演变过程、分异的控制、住宅郊区化以及郊区化和内城改造对居住空间的影响等方面进行(Takashi Onish,1994;万勇、王玲慧,2003;吴启焰等,2002;刘望保、翁计传,2007;徐菊芬、张京祥,2007;武前波等,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