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是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主办的连续性学科出版物。本卷分为史学前言、贯通性研究、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中国古代史学、中国近现代史学、外国史学、历史文献学、书评、会议综述等板块,所收录的文章不仅关注史学发展的前沿领域,也重视探讨中国史学与西方史学的不同特质,并用比较的视角审视二者的差异,以寻求共同的规律,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杨共乐,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史学前沿
从影像史料到影像史学【吴 琼】/3
贯通性研究
10~19世纪:千年史学发展的启示【瞿林东】/21
古代西方史著中关注的三大主题【杨共乐】/29
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
官修、私撰双轨运行与求真、致用理念冲突
——谈中国传统史学的生命力【王俊才】/39
17世纪中国史学理论的新成就【罗炳良】/53
1949~1966年历史教学理论的发展及其成就【曹小文】/69
中国当代历史人物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述评【徐国利 李天星】/79
中国古代史学 史学前沿
从影像史料到影像史学【吴 琼】/3
贯通性研究
10~19世纪:千年史学发展的启示【瞿林东】/21
古代西方史著中关注的三大主题【杨共乐】/29
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
官修、私撰双轨运行与求真、致用理念冲突
——谈中国传统史学的生命力【王俊才】/39
17世纪中国史学理论的新成就【罗炳良】/53
1949~1966年历史教学理论的发展及其成就【曹小文】/69
中国当代历史人物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述评【徐国利 李天星】/79
中国古代史学
谈《史记》中的中国人
——兼驳近年来西方学者有关司马迁民族观的论述(下)【〔美〕吴淑惠】/99
再论《晋书 载记》及其正统观【王 强】/113
元修三史与正统之辨【李 哲】/124
顾炎武关于“人尽其才”的史论【赵 旸】/132
船山史论的历史假设【陈安民】/142
中国近现代史学
顾颉刚、白寿彝的交往和学术关联【周文玖】/161
历史语言研究所与陈寅恪之学术研究【张 峰】/190
陆懋德《中国史学史》的特点和价值【刘永祥】/199
刘咸炘“察势观风”的史学内涵与思想价值【冯 婵 刘开军】/211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酝酿和起步【曹守亮】/223
外国史学
浅析奥鲁斯 格利乌斯的历史“求真”意识【李艳辉】/245
斯特拉波《地理学》在古典学研究中的史料价值初论【武晓阳】/265
日本社会科学中的“近代”——吉田松阴研究史回顾【唐利国】/275
佛教史籍与史学
佛教金石文字史料价值论
——以宋代中书门下的金石牒文为中心的考察【游 彪】/289
回顾与展望:百余年来清代佛教史籍的整理与研究【曹刚华】/300
日本杏雨书屋藏《敦煌秘笈》目录与《李(木斋)氏
鉴藏敦煌写本目录》之比较(续)【陈 涛】/315
书评
《范晔评传》:一部开掘史家思想空间的力作【向燕南】/343
评汪高鑫教授著《董仲舒与汉代历史思想研究》【纪丹阳】/348
会议综述
学术之树常青思想之花长开
——顾诚先生系列著作出版暨学术思想研讨会综述【王 遥】/353
世纪的呼唤不朽的丰碑
——《中国通史》第二版出版暨白寿彝学术思想座谈会综述【李小迟 张子青】/359
附录一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大事记
(2011年9月至2013年8月)【武晓阳】/364
附录二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论著要目(2012年11月至2013年8月)【张 宇】/381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稿约/420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匿名审稿实施办法/422
2013年卷《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将遵循既定办刊宗旨,继承前面各卷的学风,力争体现新的风貌,办出本刊的特色。
首先,关注史学发展的前沿领域,引领国内史学的潮流。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学科,不但要总结和研究前人的史学成果,给予恰当的评价,而且还要随时关注当代史学的发展走向,认识史学研究中理论和方法的利弊得失,给史学界同仁提供前瞻性引导。本卷特辟“史学前沿”栏目发表吴琼博士的《从影像史料到影像史学》一文,希望以此引起学者同行对影像史学的关注。当前,随着全世界数字影像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影像资料越来越成为历史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史料来源。国外学者已经在“影像史学”领域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国内学者近年来也开始介绍国外的相关成果,关注影像史料的应用。“影像史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在这个领域的建设和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相信将来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其次,继续探讨中国史学与西方史学的不同特质,用比较的视角审视两者的差异,寻求共同的规律。本卷“贯通性研究”栏目,发表瞿林东先生《10~19世纪:千年史学发展的启示》和杨共乐先生《古代西方史著中关注的三大主题》两篇文章,就是为实现这一目标所做的努力。中西史学是世界上最值得重视的两大学问体系。中国史学一直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古代史学家思考的常常是与国家兴亡有密切关系的大问题,其著书的目的就在于“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中国传统的历史学实际上就是一门治国之学,是治国者必备的教科书。那么,古代西方的史学所研究的主题到底是什么呢?是战争、政体和帝国,它们同样是西方古代治国理政的大问题。
最后,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学科需要继承,更需要创新。而实现创新与突破的关键就在于高水平研究人才的培养。这些年来,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紧抓人才培养不放松,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从这里毕业的研究生已经遍布全国各地,成为各高校或科研机构研究成员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本卷作者中,王强、赵旸、陈安民、张峰、刘永祥、刘开军、曹守亮、李艳辉、武晓阳等,都是近年来从中心毕业的博士。尽管他们的文笔还略显稚嫩,但他们都秉承了老一辈学者的优良传统,有理想、肯吃苦,显示出较好的学术功力。若假以时日,这支队伍一定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全国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的骨干力量。在此,祝愿他们拥有更加美好的前程。
今后,本刊将增加专题栏目的比重,拓宽研究领域,使刊物更具活力,更显特色。希望学界同仁一如既往地支持我们,真正把刊物办成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工作者的共同乐园,为中国史学的发展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