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著作从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三个维度分别探讨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实践方法和实践模式。认识论维度,主要从哲学角度来认知与阐释职业教育的基本原理,提出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并从社会互构论角度予以解释。方法论维度,主要基于职业教育的哲学认知并结合中国和国际职业教育发展历史,以提升职业教育办学适应性和吸引力为目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从宏观政策层面和院校实践层面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实践的具体方法。实践论维度,从院校研究、服务新质生产力、建设职业学科、综合技术教育和内部治理等方面,从院校层面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模式。
本书作为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著作,注重顶天立地,围绕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求,旨在从院校实践层面推进我国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书稿内容丰富,兼具理论和实践,对理论研究者、职业教育实践者,政府决策者及其他社会人员都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这是一部有创见性的高等职业教育哲学专著? 这部著作对于楚金华可能还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开启了他由一个高等职业教育管理者向高等职业教育理论家的转型。我国高职院校有不少院校长在研究高等职业教育,但客观地说,大多只是停留在经验总结的层面,像他这样进行纯学理讨论的少之又少,或者说,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能够在理论方面做出这样高水平研究的校长凤毛麟角。不过,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毕竟有比较大的差异,我们不能苛求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的院校长们都成为理论家,正如不能苛求理论家能够治理好学校一样。
楚金华,1978年出生,管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山东交通职业学院院长。被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工作专项小组聘请为山东智库专家。
他在电子商务、互联网运营及智慧城市建设领域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在CSSCI、SSCI、EI等期刊和《中国教育报》等重要报纸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山东省软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等省部级及以上项目多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山东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一等奖、三等奖。
目 录
第1篇 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认识论
第1章 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
1 典型研究观点
2 职业教育的固有特征
3 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的判断标准
4 本章小结
第2章 职业教育的本质
1 通过内涵研究来阐释职业教育的本质
2 通过类型定位研究来阐释职业教育的本质
3 通过功能研究来阐释职业教育的本质
4 通过哲学阐释来理解职业教育的本质
第3章 职业教育成为类型教育的学理基础
1 现有研究梳理
2 高等职业教育成为类型教育的条件分析
3 职业教育成为教育类型的实质
4 职业教育类型地位的强化途径
5 本章小结
第4章 社会互构视角下的高等职业教育
1 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2 社会互构论下的高等职业教育认知
3 本章小结
第2篇 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方法论
第5章 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1 德国职业教育模式
2 美国职业教育模式
3 日本职业教育模式
4 英国职业教育模式
第6章 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1 封建经济时代的职业教育
2 近代经济转型阶段的职业教育
3 计划经济阶段的职业教育
4 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阶段的职业教育
5 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职业教育
第7章 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方法论整体框架
1 方法论建构的影响因素
2 方法论构建原则
3 方法论整体概述
第3篇 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践论
第8章 职业类高等学校院校研究的理论、方法和模式
1 问题缘起
2 院校研究的内涵、哲学思考与方法
3 职业类高等学校院校研究的逻辑思路与总体框架
4 关于实施框架的几点说明
第9章 高等职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逻辑理路与
实践途径
1 问题缘起
2 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
3 新质生产力形成过程及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
4 高等职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具体途径
第10章 推行综合技术教育:以高职机电类人才培养为例
1 推行综合技术教育的必要性
2 对马克思综合技术教育思想的认识
3 马克思综合技术教育优化高职机电专业人才培养作用机制
4 高职机电专业学生综合技术能力培养模式构建
5 实施成效
6 本章小结
第11章 建设职业学科的现实基础与需要
1 学科生长与建构的一般规律
2 建设职业学科的实践基础
3 建设职业学科的现实需要
第12章 职业学科建设的一般模式
1 职业学科的形态
2 职业学科建设的逻辑理路
3 职业学科建设的行动路径
4 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学科建设的政策建议
5 本章小结
第13章 面向职业学科建设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模式
1 管理与治理
2 职业类高等院校治理研究现状
3 社会工程的基本原则
4 基于社会工程理论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模式
构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方法论我们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守正,意味着我们要坚守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和核心价值,确保其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育人本质。职业教育的外部规律决定了我们必须不断探索适应特定历史条件和物质生产活动水平的职业教育路径和模式。守正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我们要坚守职业教育的政治性、战略性、民生性、职业性和实践性,确保教育内容与社会发展、个人发展和职业需求紧密对接,教学方法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创新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