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结合丰富的教育实践,针对中小学生的学习问题、心理行为问题以及应激事件与适应性三大板块展开。内容包括学习动机缺失、考试焦虑、读写困难、课堂纪律、自卑抑郁、自伤自杀行为、校园欺凌等14类典型心理问题的表现及对策,为每一类问题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解决方案。这些方案不仅包括教学策略的调整,还涉及家校合作、情绪管理、心理辅导等多方面内容,旨在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学生心理,构建支持性环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学生心理,促进心理健康
序
一、缘起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多发,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出的增加趋势与青少年群体很相似。要维护和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仅仅帮助青少年本身是不够的,我们需要为青少年提供更能理解、支持、引导他们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
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学校是一个对他们影响至深的环境。很多人可能听到过一些非常感人的教育案例:一个迷茫、自卑、存在诸多行为问题的学生,遇到了一名努力去理解他、关怀他、引导他的教师,避免走上人生的弯路,而且激发出自己的潜能。我们相信,父母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碰到这样的好教师,孩子总是能识别和敬慕这样的好教师;而教师特别是刚刚步入职场的新手教师,常常向往着创造如此点石成金的奇迹。
然而,我们也可能听说过灰暗的故事:充满热情地投入教育工作的新手教师,发现有些学生并非自己所想的那样乖巧温顺,发现教育效果并非自己所想的那样顺利达成,一次又一次地被现实打败,甚至怀疑自己根本不适合当一名教师。教师群体中的这种普遍与严重的职业倦怠令人深深忧虑。
我的职业梦想曾经是做一名语文教师。25年前,我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毕业的时候,曾到一所中学求职,如果当年没有顺利地考上北京大
2|中小学生心理问题解决之道
学临床心理专业的研究生,我可能会走上教师的岗位。多年以来,教育始终能在我心中引发复杂而强烈的感情。而且我知道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感觉,很多人,不管是从事教育工作还是没有从事教育工作,都对教育饱含着深刻的情感。或许,这种情感与我们人类对下一代的爱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紧密相连。
后来我没有成为中学教师,而是开始学习心理咨询与治疗。在这个过程中,我身边的很多同学成为心理教师。我越来越意识到,各科教师包括心理教师在内,在入职之前都缺乏机会学习并掌握足够的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特别是常见心理疾病的识别、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预防与干预。我们痛心地看到,有些情况下,在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眼中非常明显的异常信号并未得到教师的重视,从而可能被忽视,甚至造成问题激化。在日常生活中,我也常常听到教师对学生说出无效、不妥甚至伤害性的话语。
我当然知道,学生健康的情绪状态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并非完全取决于教师。可教师是促进青少年成长的一支十分重要的专业队伍,有责任学习并懂得更多心理健康知识。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我们在2018年开展了首次覆盖全国的心理健康素养调查,不仅关注国民心理健康素养的基线水平,而且特别关注了四类对国民心理健康素养具有影响的枢纽职业人群。这四类职业人群是心理健康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医疗卫生工作者和媒体工作者。遗憾的是,除了心理健康工作者在心理健康素养上得分高于其他职业(也本应如此),无论是教育、医疗还是媒体领域的工作者,心理健康素养都并不高于其他职业群体。
在实际生活中,由于青少年群体中存在轻度心理或行为问题的比例约为20%,各类精神疾病的患病率叠加起来约为17%,中小学教师会不可避免地遇到存在心理疾病的学生,并需要有效地应对。而且,教师还需要与各种各样的家长打交道,可能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时会感到情况复杂与棘手。因此,如果教师不具备识别和应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就走上岗位,就像让未经训练、未配备枪弹的战士上前线一样风险重重。这样的风险带
序|3
来的结果不仅是自己受伤,还可能危及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甚至波及健康的学生群体。因此,在2018年调查之后,我们开始持续深入地开展教师心理健康素养的研究。基于对教师的访谈和调研,我们提取了在教育情境中常见的困难,这些困难大多数与心理健康问题有关。我们希望为有效识别和解决这些困难提供一些帮助,这也就是《中小学生心理问题速查手册》(以下简称《速查手册》)和《中小学生心理问题解决之道》(以下简称《解决之道》)的缘起。
二、撰写团队与工作基础
这两本书的撰写团队主要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科研团队,团队十余年来的研究为这两本书的出版奠定了工作基础。作为“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的研究团队,历年来我们对我国各类人群心理健康状况积累了大量研究数据,我们始终关注着我国中小学师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我们对全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调查始于2007年年底,这是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自主部署的首次全国国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该调查覆盖了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0岁及以上群体。我们对全国教师职业群体的针对性调查则始于2009年的全国科技工作者调查,对教师心理健康素养的研究是在全国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素养研究上的细化。基于全国心理健康素养的调查研究,我们团队于2018年首次发布报告。此后,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的委托下,我们团队研制了心理健康核心知识(心理健康素养十条)、全国居民心理健康素养监测指标等内容。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聚焦教师心理健康素养,对全国不同地区和类型的中小学教师特别是与心理健康工作相关的教师进行访谈研究。我们也多次对教师和其他群体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进行对比研究,在首部“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中关注了包括教育工作者在内的4类枢纽职业人群,发现教育工作者心理健康素养水平与普通职业群体持平。在《中国国民心理健康
4|中小学生心理问题解决之道
发展报告(2021-2022)》中报告了教师识别心理障碍的能力,其中教师对于抑郁症的识别率不足30%。这些研究工作让我们意识到当前迫切需要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素养,以贴近教师视角的方式提供相应的书籍与培训,促进教师增强有效识别和应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2023年4月,教育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一2025年)》,明确提出“推进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资源开发和培训,提升教师发现并有效处置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我们希望通过撰写这两本书,为教师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稍尽绵薄。
三、适合的读者与期望的目标
这两本书适合的读者包括以下几类。
第一,这两本书在撰写过程中默认的目标读者为中小学班主任。从教师数量占比和与学生互动的密集程度来说,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远大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因此,这两本书尽可能贴近班主任教师教学管理的工作视角,而非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视角。我们也期待未来能够围绕本丛书进行系统化的班主任心理健康素养提升培训和督导。
第二,这两本书也适合中小学各科教师阅读。书里有许多关于心理疾病的知识及针对不同心理特征学生进行班级管理的内容,相信对各科教师都会大有裨益。
第三,这两本书也适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阅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向班主任及其他教师提供支持,包括知识的普及、策略的建议等,这两本书的理念和具体内容都会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有所帮助。
第四,这两本书也适合与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相关的教育管理干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者等参考使用。
第五,对于有志于从事教师工作的师范类学生及各类人员,我们都会推荐阅读这两本书,以便为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类学生心理问题积累专业储备。
序|5
希望这两本书能够为教师提供帮助,并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我们希望提供教师在工作中必备的心理健康知识,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素养,借此不仅让教师的工作更有效果,而且让教师在工作中更加从容。就像学生如果没有掌握好考试内容,上了考场就容易焦虑一样,教师如果对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应对缺乏知识与技能的储备,面对心理问题的多样表现就容易倍感压力。心理疾病的识别与防治是心理健康素养中的核心知识。《速查手册》侧重于对学生各类心理疾病的识别,描述心理疾病在日常生活中的症状表现。我们希望这本书能够提高教师在工作中主动识别心理异常的能力与意识。《解决之道》则侧重于教师如何应对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的各类问题,协助学生心理疾病的防治。我们希望这本书能够提高教师帮助心理异常学生的能力,并在这种情况下做好班级管理、家校共育。希望这两本书能够为教师赋能,让教师进入更有方法、更有信心的工作状态。
第二,我们希望让教师的工作边界更加清晰,并明确教师在分工合作中的角色。心理疾病的治疗需要精神卫生与心理健康领域的专业人员,教师在其中具有重要的衔接、配合、辅助的作用。对于帮助心理异常的学生,教师责任重大,但并不等于需要承担无限责任。如果教师自己或其他人希望教师以一己之力在日常教学之中或之余治好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这种看似美好的愿望不但是对教师的能力与责任边界认知不清,而且可能导致消极的结果。可想而知,无论是教师还是我们任何一个人,如果试图处理自己能力之外的事情,必定是乱拳齐出,而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在这种情况下,轻者学生的问题迁延不愈,教师则因为自己的反复尝试都以挫败告终而怀疑自己,甚至产生职业倦怠或出现心理问题;重者不当的处理会激化问题与矛盾,甚至可能出现严重伤害。因此教师需要意识到:当学生患有心理疾病时,教师应为学生营造更好的班级、学校环境,促进学生在学校的适应;同等重要的是鼓励和支持学生求治,让精神卫生工作者去做诊断与治疗,让心理健康工作者去做咨询与辅导,教师在其中做好衔
6|中小学生心理问题解决之道
接配合的工作。要明确这些工作界限,教师要能够识别出什么是心理疾病(即《速查手册》中的内容),同时要了解:当学生患有心理疾病时,如何做好对学生的支持;当面向班级的管理时,与学生父母、其他任课教师、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工作者如何协调配合(即《解决之道》中的内容)。在《速查手册》中,我们还建立了一种分级系统,希望帮助教师明确哪些问题是能在自己能力和职责范围之内处理的,从而降低不切实际的预期,减少挫败、自责的情绪。
第三,我们希望拓展教师的思维模式,增强其对纷繁复杂的现实问题的认识能力。心理世界虽然复杂,但也有规律可循,其中一个重要的规律就是:同样的内心需求、情感、冲突可能表现为不同的外在行为,反过来,同样的行为背后可能出于非常不同的个人特征、内在动机。原因与结果之间并非一对一的关系,而是多对多的关系。心理世界如万花筒一般变幻无穷,这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因此,要理解学生的各种表面问题、分析各种可能的潜在原因,需要教师学习并熟练运用一种思维模式,即面对一种表象能提出多个假设,然后基于各个假设有意识地采集信息,进而研判信息,逐步贴近最可能的假设,尝试根据这一假设导出解决方案,再根据解决方案的实施效果进一步修正假设。这是心理咨询师评估和帮助求助者的思维模式,也是理解每一个丰富、生动、复杂的人所需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是动态的,它让人不断根据新增的信息调整认识;这种思维模式是开放的,拥有它的人不会自以为是或仅仅搜集支持自己猜想的资料;这种思维模式是提倡耐心的,它鼓励人容忍不确定性,容忍自己对面前的问题没有清晰唯一的答案;这种思维模式是内省的,它使人愿意不断自我反省、自我更正,追求的不是维护自己的自尊,而是逐渐接近心灵的真相。在《速查手册》中,我们为各章提供了流程图,希望突出这种思维模式。
第四,我们希望成为教师在遇到实际问题时的助手,同时也致力于加强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什么听说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因为道理没有实践,就是与己无关的别人的道理。教师提高心理健康素养,需要学习与教育教学工作相关的心理学基础知识。但如果仅有理论学习,教师在面对现实时依然会无从下手。真正有效的教与学,都应密切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演练。在这两本书中,我们力图把心理学的知识与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境结合起来,从而贴近教师的视角。例如,在《速查手册》中,教师通常先看到的是问题的表现,因此我们每一章都从这里开头,而随着心理健康知识技能的加入,各种现实生活中的表象会被纳入不同的专业框架之中分析。我们试图示范一种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方式,出于这样的原因,在《速查手册》中,我们不是简单地提供一份心理疾病的诊断手册。这种手册白纸黑字、清清楚楚,但如果没有经过长时间的专业训练,就无法真正理解和应用。我们努力把各种心理疾病的特征用贴近普通人视角的方式描述出来,希望在专业知识与现实情境之间搭起易行的桥梁。当然,纸上得来终觉浅。阅读可以打开知识的大门,但准确理解乃至有效应用还需更多交流互动。我们希望以此为参考教材,为更多的教师提供培训,也希望更多的培训参考这两本书,为教师应对心理健康问题赋能。
在力图达成这些目标的同时,我们也深知这两本书仍有局限。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种类繁多,这两本书不可能全面覆盖,仅选择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我们希望提高教师对学生心理疾病的识别能力,但并不等于鼓励教师去诊断和治疗心理疾病。任何一种心理疾病的患者的行为表现都是复杂多样的,仅凭几段文字不可能一一描述清楚。因此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切不可随意就下断语,也不可随意给学生“贴标签”,专业诊断应该交给医生完成。我们希望贴近教师的视角和语言,但也恐未能尽如人意,欢迎各位读者多多反馈意见和建议,让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四、致谢
《速查手册》和《解决之道》得以成形,背后有大量的工作人员和许多相关人员的支持,借此机会表达我们的感谢。
8|中小学生心理问题解决之道
感谢2018年参加心理健康素养调查的2434位教育工作者。
感谢2019年参加教师心理健康素养访谈的陈振鹏、张中华、王剑锋、苏虹、王福福、脱国梅、苏岚颖、申海英、邓洁、陈莹、叶湘红、徐逸凡、陈汉文、占中秋、沈颖、谢小芳、杨红芸、郑菊、李延、陈志琴、张慧荣、邱金有、王红波、王苗红、杨璇、吴琼、张巍、张晓凌、何筱荷、姜桂芳、吕美娟、罗颖、丁晓芸、赵斌等中小学老师。
感谢2019年参加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素养研讨的侯金芹、张郁茜、李延、沈颖、宋秋菊、苏虹、张慧荣、李凤娇老师。
感谢2020一2021年参与书稿讨论并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建议的侯金芹、张郁茜老师。
感谢2021一2022年审读书稿并帮助我们进一步完善的刘亚超老师。
陈祉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导,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负责人,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委员会首批注册督导师。担任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女医师协会精神卫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标准与服务研究委员会委员等。主要研究领域为青少年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素养、心理健康测评及干预等。主持编写《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系列、《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报告》、《日常生活心理健康51问》等。著作。
目录
CONTENTS
绪论追踪研究的概述
参考文献/14
第一章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16
第一节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16
第二节含协变量的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30
第三节多组模型/37
附录/44
参考文献/45
第二章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的拓展/46
第一节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46
第二节分类变量和等级变量的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50
第三节多元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57
附录/66
参考文献/67
第三章潜变量混合增长模型/69
第一节潜在类别模型/70
第二节潜在转移模型/80
第三节混合增长模型的应用/91
附录/104
参考文献/104
2|追踪数据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第四章交叉滞后模型/109
第一节观测变量交叉滞后模型/110
第二节潜变量交叉滞后模型/119
第三节含有中介效应的交叉滞后模型/128
第四节交叉滞后模型的多组比较及其拓展/138
附录/145
参考文献/145
第五章潜在变化分数模型/150
第一节观测变量潜在变化分数模型/150
第二节潜变量潜在变化分数模型/169
第三节潜在变化分数模型的多组比较/180
第四节潜在变化分数模型与其他相关模型的关系/188
附录/195
参考文献/196
第六章追踪研究的新进展与主要议题
/198
第一节长期追踪数据分析方法的进展/198
第二节密集型追踪研究设计及方法的进展/202
第三节追踪研究关注的议题/210
附录/214
参考文献/215
在线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