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数智时代为背景,以我国普通髙等学校本科以上层次的大学生在数字生活/学习/实践/创新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为导向,以从技能到素养再到数字素养的发展演变为研究主线,以传媒类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实证视角通过对全国1058名大学生数字素养水平的调研,不仅客观呈现了大学生数字素养的水平现状与差异性,而且深层次揭示了大学生数字素养培育的影响因素与条件组态,并提出了“个体-家庭-高校-社会” 的培育合力是大学生数字素养养成和践行的最佳路径。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许志强,男,副教授,高级工程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创新硕士,四川传媒学院"一带一路"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兼四川传媒学院新媒体研究院副院长
目录
前言
第1章 提升数字素养的时代内涵 1
1.1 时代呼唤:数字技术正重新“定义”人才的能力标准 1
1.2 现实需求:大学生在数字生活与学习中面临严峻挑战 3
1.3 创新扩散:大学生数字素养培育具有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 4
1.4 双重身份:数字社会合格公民与数字内容健康传播促进者 5
1.5 技术迭代:对高等教育的现实语境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5
1.6 智能媒体:倒逼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与髙等教育的厚度 7
1.7 负面影响:让公众的主流价值观认同面临诸多问题和陷阱 8
1.8 问题本质:大学生数字能力发展亟须从技术应用向数字素养转变 9
第2章 文献回顾与相关理论 11
2.1 文献回顾 11
2.1.1 国外文献 11
2.1.2 国内文献 17
2.1.3 文献述评 21
2.2 数字素养的本质透视 23
2.2.1 引言 23
2.2.2 何为素养 23
2.2.3 何为数字素养 26
2.2.4 数字素养与“相关”素养的本质差异 28
2.2.5 小结 30
2.3 数字素养的理论基础与内涵解析 30
2.3.1 引言 30
2.3.2 数字素养的理论基础 30
2.3.3 数字素养的运作过程 34
2.3.4 数字素养的内涵及界定 38
2.3.5 小结 39
2.4 数字素养培育的中外经验与比较分析 39
2.4.1 引言 39
2.4.2 数字素养相关“标准”的比较分析 40
2.4.3 数字素养相关“标准”的反思与启示 49
2.4.4 小结 52
2.5 数字素养影响因素的假设 52
2.5.1 引言 52
2.5.2 假设研究的相关理论 53
2.5.3 影响因素的逻辑推导和假设提出 53
2.5.4 影响因素的研究框架及其变量 57
2.5.5 小结 69
第3章 数字素养的构成要素与权重计算 70
3.1 数字素养构成要素及模型初构 70
3.1.1 引言 70
3.1.2 数字素养构成要素的初步凝练 70
3.1.3 数字素养构成要素的专家验证 74
3.1.4 数字素养构成要素的阐释及初步模型 83
3.1.5 小结 87
3.2 数字素养模型的完善 87
3.2.1 引言 87
3.2.2 数字素养量表概念内涵与题库形成 88
3.2.3 数字素养量表结构探索 88
3.2.4 数字素养量表结构再验证 100
3.2.5 数字素养构成要素的权重确定 110
3.2.6 小结 124
第4章 数字素养的水平现状、群体差异与影响因素 125
4.1 研究设计 125
4.1.1 数据分析方法 125
4.1.2 问卷设计与调查 129
4.2 测量模型评估与结构模型评估 136
4.2.1 测量模型评估 136
4.2.2 结构模型评估 143
4.3 数字素养水平现状的结果与分析讨论 152
4.3.1 引言 152
4.3.2 整体特征的结果与分析讨论 152
4.3.3 分布特征的结果与分析讨论 154
4.3.4 得分特征的结果与分析讨论 159
4.4 数字素养群体差异的结果与分析讨论 160
4.4.1 引言 160
4.4.2 群体差异的结果与分析讨论 161
4.5 数字素养影响因素IPMA的结果与分析讨论 182
4.5.1 引言 182
4.5.2 整体维度IPMA的结果与分析讨论 183
4.5.3 各子维度IPMA的结果与分析讨论 184
4.6 研究假设的结果汇总 188
第5章 数字素养影响因素的条件组态 191
5.1 数据分析方法 191
5.1.1 NCA分析法 191
5.1.2 QCA分析法 191
5.1.3 数据收集、变量选取与变量测量 193
5.1.4 变量校准 193
5.1.5 研究步骤 194
5.2 数字素养必要性检验的结果与分析讨论 195
5.2.1 整体维度必要性检验的结果与分析讨论 195
5.2.2 各子维度必要性检验的结果与分析讨论 197
5.3 数字素养充分性检验的结果与分析讨论 210
5.3.1 整体维度的充分性检验的结果与分析讨论 211
5.3.2 各子维度的充分性检验的结果与分析讨论 215
第6章 数字素养培育的目标构建与策略建议 223
6.1 数字素养培育的目标构建 223
6.1.1 引言 223
6.1.2 知识与技能目标 225
6.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26
6.1.4 过程与方法目标 227
6.1.5 小结 227
6.2 数字素养培育的路径选择 228
6.2.1 引言 228
6.2.2 自我赋权的内生路径 229
6.2.3 家庭培育的基础路径 232
6.2.4 高校培育的关键路径 234
6.2.5 社会培育的合力路径 250
6.2.6 小结 253
第7章 总结、不足与展望 257
7.1 总结 257
7.1.1 何为大学生数字素养 257
7.1.2 为何要发展大学生数字素养 258
7.1.3 大学生数字素养的构成要素与权重 258
7.1.4 大学生数字素养的水平现状与差异性 259
7.1.5 大学生数字素养的影响因素 259
7.1.6 大学生数字素养影响因素的条件组态 259
7.1.7 大学生数字素养培育的路径选择 259
7.2 不足 260
7.3 展望 260
参考文献 262
附录一 数智时代大学生数字素养构成要素咨询(第一轮专家咨询) 280
附录二 数智时代大学生数字素养构成要素咨询(第二轮专家咨询) 285
附录三 《数智时代大学生数字素养水平现状(第_轮)》调查问卷 289
附录四 《数智时代大学生数字素养水平现状(第二轮)》调查问卷 294
附录五 数智时代大学生数字素养构成要素的权重咨询(第三轮专家咨询) 299
附录六 《数智时代大学生数字素养水平现状与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302
跋 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