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夹缬》丛书的问世,将使民众对于手工技艺的价值有新的认识,并最终有利于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希望本丛书能够影响年青一代的择业观、成才观和价值观。
传统技艺的保护与传承,以及如何保护与传承,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当今社会,消极的保护、靠国家的经费与政策的支持予以保护固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但也存在着"生产性保护"--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依靠自身的力量获得保护与发展的可能。闻名世界的宜兴紫砂茶具,便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又如有人对广西壮族自治区某地的传统造纸业和雕刻工艺进行了实地调查,发现仅在过去才有极大实用价值的造纸业已经衰微至极,而后者却因为注重其艺术价值的开发与创新而得到良好的保护与发展。因而在当今工业化、现代化的社会中,如何因地制宜地对传统技艺进行保护与继承,并有所创新,便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与思考的问题了。
现代工厂制造的许多一次性用过即丢的产品,轻率地消耗自然资源,从而打破了人类与自然的平衡。自然环境的每况愈下使人们更加怀念手工时代的田园生活。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与自然环境相处友好,在生产过程中对自然很少有掠夺性破坏。传统手工技艺利用自然而不违背自然规律,从而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这正是人类应该对待自然的生存智慧和求生态度。
在农耕时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自然环境,促使人们用不同的求生手段争取生存,决定了民族传统手工技艺的丰富多样性,体现了特定民族或群体的文化精神、思维方式和审美理念。目前,这种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正被现代工业社会所产生的不稳定的文化观念所消解或代替。一个民族深层文化基因的改变,必然带来民族个性的变异和扭曲以及民族特征的弱化甚至消亡,也必然带来价值观念的混乱。保留文化的多样性才能弥补这种损害和缺失。保护民族传统手工技艺的现实意义也正如此。
序
第一童 从乡土中来
第一节 文字梦里的少年
第二节 浙南的印染积淀
第=章 在媒体的日子
第一节 邂逅地理热
第二节 《乡土温州》之蓝夹缬
第三节 几则田野札记
第四节 花版寻根
第五节 六进靛青利
第六节 求证流传范围
第七节 纹样初解及压力
第三章 为夹缬北漂
第一节 首饰当来的《中国蓝夹缬》
第二节 在收藏中研究
第三节 让多数人一起保护蓝夹缬
第四节 谁来整理织染绣文化遗产
附录一 蓝夹缬工艺流程图
附录二 蓝靛印染文物展
附录三 个人相关田野调查时间表
附录四 个人相关专著及作品目录
后 记
第一章 从乡土中来
第一节 文字梦里的少年
1971年,我出生于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的一户普通农家。龙湾濒海,原名永强,历史上是永嘉郡(温州)的大盐场,称&"永嘉盐场&",简称&"永嘉盐场&",再简称&"永场&",谐音&"永强&"(温方言&"场&"、&"强&"同音)。
我的父母成长于20世纪50年代,在那个困难重重的时代里,两人虽出身于不同背景的家庭,但均过早辍学。这使母亲终生抱憾,立誓要培养自己的下一代。我因此得以诗书为伴,远离了邻里女孩们忙不完的家务和女红:又因此环境,从小埋下了那么一点特立独行的种子。
我的外曾祖念过私塾,雅好《周易》,终其一生耕读行医。外公为人忍让内敛,传承了家族对草药、中医的爱好,虽从事银行业,本职上一丝不苟,是出色的行业楷模,业余时间却是手持药书,终生自学不辍。在他家的后园里,鲜花、草药、菜果,四季不歇。他能从田野上认出很多种草药,配合、发展古书中摘录的秘方,捣成药剂后,供外婆给人接骨时外敷。外婆精熟纺织,嫁给外公后,X从外曾祖处学会了民问接骨术,几十年间救病治痛无数。
在中国的工艺史上,20世纪70年代是空前绝后的分水岭。20世纪70年代前,传承了数千年的传统手工艺,没有被灾荒、战火、政治浩劫打垮,一次次春风野火,劫后复生;却从20世纪70年代后,短短二三十年间,被流水生产线不动声色地永远驱逐了。产业一体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中国社会转型在即,商业社会取代小农社会已是大势所趋。自给自足的飘落经济被连根拔起,阵痛中淡出的,首当其冲的便是祖祖辈辈留传下来的手工技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