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再现了左翼作家郁达夫的前妻王映霞的传奇一生。她在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里,经历了许多重大事件。感情生活上,她先是与郁达夫结婚,因为种种矛盾二人最终分道扬镳,数年后她又与钟贤道结婚,两次婚姻都在当时社会上引起了轰动。王映霞的自我记录,不仅再现了这位杭州第一美人跌宕起伏的个人生活,也展现了现代文学史的独特一面。作为知识女性,王映霞与胡适、鲁迅、丁玲、徐志摩、陆小曼等文化名人多有来往,对此本书都有详细的讲述。全书语言流畅简洁,情感细腻真实,不失为一幅生动的民国生活图卷。
◎作为旁观者,她见证了鲁迅、徐志摩等人得生活侧面,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生动、另类的民国生活图卷。作为亲历者,她的一场婚变,两段姻缘,既是对那个时代的反叛,也是对个人的成圣。
◎为史家找材料,为文学开生路,台湾《传记文学》珍藏内容完整呈现,一手史料,严谨可靠,价值极高!
台湾《传记文学》杂志自1962年创刊,发表民国史料字数逾亿,主要包括自传、评传、年谱、回忆录、口述史等珍贵史料,是中国近现代史最丰富的宝库,深受海内外史学界和历史爱好者青睐。本书内容即源出台湾《传记文学》。
◎以轻松隽永的文学笔法,记录传奇一生,可读性极佳。王映霞接受新式教育,文笔清新,也能作诗。书中回忆20世纪多位文化名人的文字,娓娓道来,令人读之忘倦。
◎史学大家杨天石先生倾情长文作序推荐!
◎锁线精装,版式疏朗,内文用纸考究(采用80g纯质纸),阅读舒适,耐翻耐磨,值得收藏。
总 序
岳麓书社依据台湾的《传记文学》,分类编纂,陆续出版传记文学书系,这是两岸文化交流史上的大事,是中国近代史和中华民国史研究的大事、喜事。
1962年2月5日,时值春节,曾在北大读书的刘绍唐向当年的校长胡适拜年,谈起胡适长期提倡传记文学,而始终未见实行,他向老师透露,自己正准备创办《传记文学》月刊。胡适虽肯定其志,却以为其事甚难,办月刊,哪里去找这么多信而有征的文字,因此不大赞成。不料当年6月1日,绍唐先生主编的《传记文学》竟在台北出刊了。自此,直到2000年2月10日,绍唐先生因病在台北去世,历时38年,共出版453期。每期约30万字,453期就是约13590万字。此外,传记文学出版社还出版了传记文学丛书和传记文学丛刊,其中包括《民国人物小传》《民国大事日志》等许多民国历史方面的著作。
尽人皆知,绍唐先生没有任何背景,不接受任何政治集团、经济集团的支持,只身奋斗,孤军一人,却做出了台湾官方做不出的成绩,创造了中国出版史上不曾有过的奇迹。因此,绍唐先生被尊为以一人而敌一国,戴上了野史馆馆长的桂冠。
我在大学学习中国文学,毕业后业余研究中国哲学,1978年4月,调入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参加《中华民国史》的编写,自此,即与绍唐先生的《传记文学》结下不解之缘。在众多历史刊物中,《传记文学》最为我所关注。但是,我和绍唐先生相识则较晚,记得是在1995年9月,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之际。当时,台湾史学界在台北召开学术讨论会,我和其他大陆学者31人组团越海参加。这是海峡两岸学者之间交流的起始阶段,有如此众多的大陆学者同时赴会,堪称前所未有的盛事。我向会议提交的论文《九一八事变后的蒋介石》,根据毛思诚所藏《蒋介石日记类抄》未刊稿本写成。当时,蒋介石日记存世一事,还不为世人所知,绍唐先生很快通知我,《传记文学》将发表该文。9月3日,闭幕式晚宴,由绍唐先生的传记文学出版社招待。各方学者,各界嘉宾,济济一堂。我因事略为晚到,不料竟被引到主桌,和绍唐先生同席。那次席上,绍唐先生给我的印象是热情、好客、豪饮。次年,我应中研院近史所所长陈三井教授之邀访问该所,在台北有较多停留时间。其间,我曾应绍唐先生之邀,到传记文学出版社参观。上得楼来,只见层层叠叠,满室皆书,却不见编辑一人。绍唐先生与我长谈,详细介绍《传记文学》创刊的过程及个人办刊的种种艰辛。绍唐先生特别谈到,办刊者必须具备的眼力耐力定力等条件,可惜,我没有记日记的习惯,未能将绍唐先生所谈追记下来,至今引为憾事。绍唐先生交游广阔,文友众多,因此宴集也多。每有宴集,绍唐先生必招我参加,我也欣然从远在郊区的南港住所赴会。许多朋友,例如旅美华人史学家唐德刚等都是在这样的场合下认识的。在台期间,台北史学界为纪念北伐战争70周年,召开北伐及北伐史料讨论会,我根据原藏俄罗斯等处的档案,撰写《1923 年蒋介石的苏联之行及其军事计划》一文参加,绍唐先生不仅到会,而且当场确定《传记文学》将发表拙文。我离开台北前,绍唐先生再次将我引到他的藏书室,告诉我,凡传记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喜欢什么就拿什么。我因为近史所已赠我大量出版物,又不好意思,只挑选了《陈济棠自传稿》《傅孟真先生年谱》《朱家骅年谱》和李济的《感旧录》等有限几种,回想起来,至今仍觉遗憾。
绍唐先生自述,他有感于两岸的文士因为历史原因等种种关系,许多史实难免歪曲,因此,创办此刊,以便为史家找材料,为文学开生路。我觉得,绍唐先生的这两个目的,比较成功地达到了。政治对学术,特别是对历史学的干预,古已有之,但是,学术特别是以真实为最高追求目标的历史学,又最忌政治和权力的干预。绍唐先生在台湾的白色恐怖余波犹在的年代,能够不怕因稿贾祸,创办刊物,发行丛书,保存大量中国近代史特别是民国史资料,供千秋万代的史家和史学爱好者采用,这是功德无量的盛事、盛业。刊物虽标明文学,但是,取文、选文却始终恪守历史学的原则,排斥任何虚构和想象,这也是值得今之史家和文家们借鉴和注重的。
绍唐先生去世后,《传记文学》由中国新闻界的前辈成舍我先生的后裔续办,至今仍是华人世界中的著名历史刊物,衷心希望绍唐先生的事业和精神能长期传承,永放光彩,衷心希望传记文学书系的出版,能得到读者的喜欢,助益历史学的繁荣和发展。
杨天石
2015年5月于北京东城之书满为患斋
王映霞(19082000),浙江杭州人,1923年考入浙江女子师范学校。在新式学校中,王映霞始知郁达夫,并对郁的文才十分倾倒。1927年二人偶识,已有家室的郁达夫深深迷恋上这位才女。在郁达夫苦苦追求后,两人于1928年在杭州西子湖畔大旅社举行婚礼,轰动杭州。但到了1940年,两人最终离婚。1942年,王映霞又与钟贤道在重庆举行了盛大的结婚典礼。
在王映霞去世之前,她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两个男人都早已逝去: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时,郁达夫在印尼苏门答腊岛被日本宪兵杀害;1980年,与王映霞度过几十年平静生活后,钟贤道病逝于上海。王映霞晚年曾被聘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于2000年病逝,享年92岁。
前 言 001
彩霞映天 003
到外祖父家去 007
搬进新房子 012
我是个幸运儿 017
我改姓王,叫王映霞 022
进女子师范附属小学 027
到温州去 032
初见郁达夫 038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044
返杭后收到的第一封信 048
苦 恋 055
同情之心油然而生 066
郁达夫笔下的定婚之夜 071
《日记九种》的风波 073
结婚的波折 077
我们的小家庭 082
掌勺、喝酒、散步 087
内山完造 093
我记忆中的鲁迅 097
阳春和静子的诞生 106
收版税和做护士 111
裂痕的出现 114
他又出走了 123
我家的常客 127
多病的白薇 130
略谈徐志摩和胡適 133
为蒋光慈介绍女友 135
参加赵景深的婚礼 137
林语堂和鲁迅的一次争吵 140
移家杭州 143
到青岛等地避暑 147
三儿之殇 159
风雨茅庐 162
到福州去 170
日本之行 176
避难富阳 182
在丽水又见到许绍棣 188
我为孙多慈与许绍棣做媒 191
气死人的启事 195
到湖南汉寿之后 201
去新加坡 207
我在新加坡写的文章 211
大风刮走了最后情结 219
终于离婚 238
在重庆 244
一个忠厚善良的伴侣 249
囹圄生活二十天 254
我又当了教师 259
文革中的遭遇 262
他虽去犹在 265
我是文史馆里的小妹妹 268
我的儿孙们 270
胡健中先生 273
他去了,他也去了 280
附录
我与陆小曼 283
我与鲁迅许广平夫妇 298
记丁玲 316
我与女作家白薇 336
我与女明星王莹 346
送别胡健中先生 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