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四卷本组成,立足对哲学发展史中的内在困难及其思想方法症结的批判性感悟,意在探索和创立一种崭新的哲学思维方法,即概念定义和哲学理论建构的综合演绎方法,并通过具体的示范性运用证明其可行性。概念定义和哲学理论建构的综合演绎方法,将模糊的古希腊哲学理性主义精神,升华为拥有自己严格方法论和具体操作规范的哲学行动方案,它用牺牲哲学思考中的任性便利和愉悦,换取论断的可靠性和哲学对话的有效性,把哲学群体改造成真正的哲学共同体。旨在推动哲学走出一条不同于以往哲学风格和认识效力的道路。
崔平,1963年生,外国哲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认识论、伦理学、文化哲学。2002年因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从讲师超级破格晋升为教授。出版专著《有限意识批判》《道德经验批判》《文化模式批判》。近年来,在《哲学研究》《学术月刊》《社会科学战线》等期刊发表90多篇论文。其中有17篇文章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等复印、转载和摘登。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一般项目3项,省级社科规划课题1项。获得省级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
《作为研究哲学和哲学研究普遍立法的哲学导论》
前言
绪论
第一章 哲学的定义
第一节 什么是哲学与哲学是什么的逻辑新黄摘鸿沟
第二节 对以往各种哲学定义方式的反思和批评
第三节 厘定哲学概念的正确定义方式
第四节 从知识的一般形态发掘哲学概念
第五节 对哲学定义曲折历史的事后诠释
第二章 方法与哲学
第一节 哲学的可能做法
第二节 推理:哲学的运思工具及其形式
第三节 论证的本质与形式
第四节 方法的哲学效应
第三章 哲学与形而上学
第一节 形而上学概念的拨乱反正
第二节 形而上学的可能表现与哲学的偶然涌现
第三节 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开放性
第四章 哲学与科学
第一节 哲学和科学的认识不完整性及其互补
第二节 认识优化:哲学与科学的轮替
第三节 学科:概念与现实
第五章 研究哲学的道路
第一节 何以需要专门研究哲学
第二节 择师:俗世师与圣灵师
第三节 流体式阅读
第四节 超越性阅读
第五节 批判性阅读
第六节 哲学文本的两种构造方式及其不同阅读策略
第七节 哲学史家式阅读与哲学家式阅读
第八节 作出告别哲学史研究决断的时机
第六章 哲学研究的条件和规范
第一节 作为哲学担当和担当哲学的哲学研究
第二节 哲学创新梯度:从解释创新到原创革命
第三节 原创法度:关于哲学原创本质、方法和规范的逻辑分析
第四节 在传承技艺与原创法度之间
第五节 知识积累的终点并非原创的自然起点
第六节 原创理性:超越经验引力和思想史引力
第七节 与流行原创观念的对话
……
《与康德批判哲学的非对称对话录演示一种亲近原创的哲学史研究范式》
《方法与可能性:绝对定义那些不可定义的概念》
《文化竞争力批判实践一种捕捉哲学真理的精准操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