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正越发主导人们学习和工作的方式。长期以来,教育者和政策制定者们都对世界范围内日益增长的数字鸿沟感到担心。以往许多讨论都聚焦于使用科技的机会,认为来自家庭和社区已有的不平等构造了学生在科技使用上的鸿沟。本书的作者致力于为这个重要问题增添了一层新的理解:作者在加利福尼亚州的中学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对老师和学生进行了访谈并对老师的教学方式进行了参与式的观察。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即便学生带着相同层次的数字素养进入学校,因为老师的教学引导方式不同,最终学生的数字素养会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学校在数字鸿沟的构建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既有可能拉大也有可能缩小鸿沟。而在关于数字技能的教学过程中,学校极有可能成为了进一步强化社会不平等的工具。
马特·拉法洛是在谷歌公司工作的一名社会学家,他目前也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的访问学者。他于2016年获得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的社会学博士学位,于2010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人类发展学硕士学位。他的研究方向为教育社会学、社会分层、数字科技。他的作品发表于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Symbolic Interaction, Digital Culture & Education等高质量学术期刊。在学术工作之外,他致力于推动社会科学研究在科技公司中的广泛应用。
导言
第一章科技相似,学校不同
三所中学 /
技术交流:数字科技与教育前景 /
希斯克利夫中学的入口 /
谢尔顿初中的监视 /
凯撒查韦斯中学的基本技能 /
数字科技在学校的定位 /
第二章规训娱乐
数字化参与的代际相似性 /
以数字技术为媒介的同伴娱乐 /
希斯克利夫中学的下一个史蒂夫·乔布斯 /
谢尔顿初中的危险黑客 /
凯撒·查韦斯中学的数字素养劳动 /
在学校规训娱乐 /
第三章规训取向来源
老师的观念 /
凯撒·查韦斯中学的“同舟共济” /
谢尔顿初中的“人人为己” /
希斯克利夫中学为精英服务 /
连接工作场所文化与课堂规训导向 /
第四章学校作为数字参与的社会化主体
在希斯克利夫轻松策划线上生活 /
凯撒·查韦斯中学的数字劳动 /
谢尔顿初中的“幽灵” /
数字化娱乐、学校边界以及学生的线上参与 /
结论
查韦斯、谢尔顿与希斯克利夫的教育科技 /
规训娱乐 /
规训取向的来源 /
学校作为数字参与的社会化主体 /
学生的创造力与异化 /
文化资源与数字化区隔的理论 /
白人种族意识形态与学校组织文化 /
携手并进 /
致谢 /
附录方法论
样本 /
数据收集 /
数据分析 /
注释 /
索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