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由政党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内政外交走向,以政党为主角的现代政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的政治形式。本教材首先对政党和政党政治的定义、政党的产生和发展、政党的组织结构和构成要素等基础理论做了系统梳理,其次对政党制度以及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的基本特征和不同模式进行充分介绍,并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国家进行分析。最后重点探讨了中国政党制度的特殊性,从其存在的价值、面临的挑战及其回应等方面阐明了中国政党政治的特点和优势,体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理论和案例的结合。
柴宝勇,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规划与评估处处长,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内法规与国家监察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政党政治、党内法规等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北京哲社规划项目2项、教育部人才项目1项,主持中组部、中联部、退役军人事务部等部委委托项目多项。在《管理世界》《政治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行政管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期刊与报纸上公开发表论文90多篇,出版《政党认同问题研究》《政党政治的概念、框架与实践》等著作多部,合译《新制度主义:理论与争议》等著作多部。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导 言 ………………………………………………………………………………… 001
第一编政党政治的本体论问题第一章 政党的起源
第一节 pars与“党” …………………………………………………………… 021
第二节 现代政党的诞生 ………………………………………………………… 027
第三节 政党进入中国: 从“党”到“政党” ………………………………… 031
第二章 政党的发展第一节 发展的政党 ……………………………………………………………… 040第二节 政党发展的一般模式 …………………………………………………… 044
第三节 政党发展的新形态 ……………………………………………………… 051
第三章 政党的生存
与运作第一节 政党的组织结构 ………………………………………………………… 059
第二节 政党的组织成员 ………………………………………………………… 069
第三节 政党的组织经费 ………………………………………………………… 074001
政党政治学导论第二编政党政治的存在论问题
第四章 政党体制第一节 作为体制的政党 ………………………………………………………… 083
第二节 萨托利的政党体制类型学 ……………………………………………… 088
第三节 对政党体制类型学的反思与超越 ……………………………………… 093
第五章 政党关系第一节 政党与国家 ……………………………………………………………… 107
第二节 政党与政府 ……………………………………………………………… 111
第三节 政党与社会 ……………………………………………………………… 117
第四节 政党与政党 ……………………………………………………………… 122
第五节 政党关系的根源 ………………………………………………………… 124
第六章 政党的蜕变与转型第一节 政党衰败 ………………………………………………………………… 128
第二节 再探政党的卡特尔化 …………………………………………………… 131
第三节 社会运动、“运动党”与政党极化 ……………………………………… 136
第三编政党政治的运行论问题
第七章 政党功能第一节 政党功能的含义 ………………………………………………………… 145
第二节 政党功能的内容 ………………………………………………………… 146
第三节 政党功能的逻辑 ………………………………………………………… 148
第八章 政党文化第一节 政党文化的概念 ………………………………………………………… 155
第二节 政党文化的特征 ………………………………………………………… 156
第三节 政党文化的要素 ………………………………………………………… 158
第四节 政党文化的功能 ………………………………………………………… 161
第五节 政党文化的发展 ………………………………………………………… 164002
第九章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与当代中国政党政治
第一节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 历史与语义 ……………………………………… 171
第二节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 结构与功能 ……………………………………… 180
第三节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 比较与挑战 ……………………………………… 190
第四节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话语分析与话语体系建构 ……………………… 195
结 语 ………………………………………………………………………………… 214
参考文献 ……………………………………………………………………………… 217
后 记 ………………………………………………………………………………… 226